案例指南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总是反复训练学生描述,但效果不太好。老师不断要求学生进行“具体描述”、“生动描述”,但怎样才能具体生动地描述?对此,教师们往往鱼眼不清,更缺乏有方法意义的、可操作的训练。要改变教育这一一般要求、抽象指导的现状,就要针对“描述”这一训练点,寻找具体的教育途径,设计一级台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训练。使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一步不可知,使学生的描写从微妙到高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郑继华老师曾针对各省、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描述”教学,几乎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从实录可以看出,经过一些训练后,学生们描述的场景和文章都相当精彩。
在这里,我们选择简略版的例题和详细版的例题作为对比,语文教师同行将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教室摇滚
案例1
招牌描写教授
郑老师首先问学生。你们能描述一下吗?同学们都说要开会。于是老师拿出一张照片,让三个同学登上讲台,描述照片中的情景。
第一个男孩写得很认真,很热情。
“两只成都鸭子在碧蓝的河里一起嬉戏。他们在早春的阳光中快乐地哭泣,互相追逐水面,拍打翅膀,溅起珍珠般的水花。真是春江水温鸭先知。”
读完书后,下面听课的数千人热烈鼓掌,那个小男孩得意洋洋。老师们为什么热烈鼓掌?因为我认为学生们写得很好。一位教务员后来真诚地对郑老师说。学生写得那么好,我真担心你下节课怎么办。已经写得那么生动,你怎么能让他写得更生动具体呢?
但是郑老师让学生仔细对比照片和那个学生的描述。同学们看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他写得和照片上的图像完全不一致。
接着郑老师带领学生分析了第二个学生的描述,看看问题在哪里。
“镜子般的湖”
——比喻使用得确实很流畅。
“一对鸭子在范清波。看着悠闲自由的样子,随时探水找鱼,随时转头整理身体的羽毛。”
看看——照片,鸭子有探针吗?你转头了吗?没有。但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这样写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无忧无虑地游泳,形成湖泊和美丽的风景画。"
——打扰一下。美丽的风景画是什么样的风景画?这完全是用主观评价代替描述。也就是说,学生的描述中没有具体的表达和真实的表达,完全是个人的感觉。
第三个孩子的描述也差不多。只是使用了“纯自然、没有杂念、时间突然停止”等词,她很好地使用了“纯自然、没有杂念”等形容词。初一孩子能使用这样的单词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究竟什么样子才是纯天然呢?照片上有吗?没有。这其实不具体。这表明学生们只广泛运用自己不太熟悉的单词。(约翰f肯尼迪)。
在黑板上写字的三个学生都擅长写修辞。然而,对于照片中的真实事物,他们视而不见。老师问,照片上原来有湖和鸭子,但班上40名学生中有27人只用了一个对象,没有用湖和鸭子。
因此,这门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想当然,克服学生习惯性的用法,当然取代描述的缺点。(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教育)克服“理所当然”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生写什么。照片里的鸭子本来在安静地游泳。那么就不要用“珍珠般的水花飞溅”。即使没有水花,溅起水花也是无中生有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对此郑老师告诉学生,所谓的描述应该写什么,如实展现是描述的第一要义。没有的,你不能用。否则不是对象的特征,只是你的联想假想。约翰f肯尼迪的想法。
[要点评论]
这是很多学生写文章的通病。习惯于用全称来判断事物,习惯于用那种假空。
郑老师制定的目标完全基于学生的写作实际。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单纯的语言表达教育已经不能成为教育目标。学生在描述中喜欢“当然”是其主要不足。甚至为了所谓的“生动”,什么都没有出生。为此,教会学生“写什么”成为这门课的基本目标。
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非常具体化和明确,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更有针对性。整个作文课都是跟着学生的习作样本展开的。
[反思]
说吧:郑继华老师是怎么决定描述教学目标的?
请想想:你一定教过学生学习“描写”。你是如何确定“描述”教育的目标的?
请尝试这样做。如果你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什么”的描述要领,请设计方案。
案例2
详细地描述教授
(上课前几分钟,郑老师和学生们闲聊,笑,非常和睦。)老师:刚才有几位同学谈到了对我的印象,观察还是很细致准确的。大卫亚设,我要问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自己会描写吗?会描写的人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
师:(对刚才描述老师模样的学生说)你怎么没有举手?
生:我不会。
师: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投影:两只鸭子游水图)师:看到这幅画了吗?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好,开始!(学生写)师:我们来看黑板,左边第一位同学,请把你的作品读一下给大家听。
生: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师:第二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师:第三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着,他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请坐。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
(板书:对象、主人公)
师:那么除了鸭子之外,描写对象还有什么?
生:湖水。(也有学生叫“水”、“池塘”)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里”,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写出这些字)这三个句子可能各有特点,那么我想问,他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
(板书:特征)
师:上面几句有哪些词语是表示鸭子、水的特征的?
生:“清澈”、“可爱”、“淡黄色”、“悠闲”。
师:还有“自由自在”、“嬉戏”,也是它们的样子。如果没有这些特征,我们会觉得怎么样?
【要点评议 】
三位学生的描写确实很一般,但这就是学生写作的真实状态。郑老师的写作指导课首先从展露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准开始,基于学生的写作起点,这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生:不够具体。
师:对。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种表达更好一些?
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看看你写的,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断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
(一生站起读习作)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的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嬉闹。
师:精彩吧?
生:非常精彩!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该生上讲台写)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的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刚才发现了描写对象:鸭子和水,又看到了它们的特征:鸭子,是灰白相间的长着细细的绒毛的鸭子,而且是游来游去,是在嬉戏;水呢,是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有人还感觉到它像什么 ,用了比喻。这样一来,你们觉得这段描写怎么样?
生:精彩。
师:这段描写就合格了,甚至说是比较精彩了。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描写是什么呢?描写就是把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场景告诉一些没有看到的人。那么,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一样东西,首先你会告诉我们什么?肯定要告诉我们“那里有什么”。(板书:有什么)这幅画面上有什么?刚才几个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生:有鸭子,有水。
请写出描写三原则:
师:仅仅告诉我们有什么当然还不够,我们还想知道它们的特征、动作、细节,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它们怎么样”。(板书:怎么样)刚才几位同学也告诉我们了,鸭子怎么样,水怎么样,对吧?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还需要告诉我们“它们像什么”。(板书:像什么)你看,有了这三条,他的描写就不一样了,是不是?“有什么”,使我们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这三条原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前面是学生的自由描写,是学生原初状态的写作,反映的是学生的写作起点;而这里则是依据教师提供的三个原则加以修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之后的状态,教学的提升作用开始显现。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三条原则,来检验你刚才的描写,看看你的描写还缺了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学生修改,交流)
生:水平如镜的湖水中,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像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生: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生: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地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师:意境很美,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对这些描写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 ,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首先要注意确有其事,不能想当然,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都要把它还原出来。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生:说“漫步”不太合适。
生:“欢快”也看不出。
师:对,这几个词需要调整一下。那么“可爱的孩子”可不可以追闹?
生:可以。
生:“碧绿”不太好。
师:我们写一下。(板书:碧绿)那可以换用什么词呢?
生:改成“蔚蓝色”。
师:(板书:蔚蓝)“蔚蓝”常用来形容水色的是吧?还有其他词吗?关于湖水,有好几位同学用了“平静的”、“宁静的”。(板书:平静的、宁静的)生:柔柔的。
师:“柔柔的”,好。请问,我为什么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去让大家关注呢?“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平静的”、“柔柔的”,为什么呢?
生:角度。
师:这几个词使描写的角度……
生:增多了。
师:本来我们只用了“清澈”,这是指水的透明度,“碧绿的”、“蔚蓝的”是水的颜色,“平静的”、“柔柔的”呢,是水的那种形态、质地、感觉。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受到一种启示啊,怎样才能使描写更具体一些呢?我们用“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平静的”、“柔柔的”,是不是更具体一点了?那么,哪位同学把我刚才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写会更好。好,这位同学来试一下。
我们在形容的时候,在讲对象的特征的时候,可以怎么样?
生:不同。
师:也就是从……
生:多方面。
师:非常好。(板书:“多方面”)如果我们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写和形容事物,是不是就具体些了啊?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还记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生:(生齐背)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有多少个角度?一个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是它的情态;“嫩嫩的”,质地,第二个角度;“绿绿的”,颜色,第三个角度;“一大片一大片”是第四个角度,数量。朱自清的写法我们也能学一学,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投影)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东西叙述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 。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写 。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
师: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师:记下来了没有?
生:记下了!
【要点评议 】
还是“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这三条,但内涵进一步丰富了。
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规律,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接着开始第三次描写活动。
师:现在还有谁要告诉我你还不会描写,请举手。没有了?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我们还要再检验一下。这一次,要给你们难一点的了 。
从最初极简的一句话到现在精彩的描绘。写出教师指导的过程:
师:(投影:风车的画面)现在我们就以这幅画 (风车)为描写对象,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些办法用上去。我不要求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待会儿我会把几位同学写的收上来,请他们念给我们听,请大家来评论。时间是三到四分钟。开始吧。
(生写作,教师巡视课堂)
怎么样?请写好的同学念一下。还有的同学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好的,没关系。还有一两个句子没想好的可以在念的时候再补充。那么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贡献给大家呢?有几位举手的同学都已经回答过问题了,有没有其他人呢?其实我上课喜欢叫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好了,靠近墙角的那位同学,你来试一下吧。读得响亮一点,大家要好好听。
生: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请坐。他写到了时间,写到了一种感觉。
生: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地吹来,风车慢慢地挥动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师:请坐。你对风车的描写还有没有跟两位同学不一样的?来念给我们听听。
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师:请坐。他用了两个比喻。大家记下来。还有没有比过他的?
生: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师:这是你刚写出来的吗?
生:是的。
师:不得了,你可以当作家了。刚才大家注意了没有?很多同学不仅写到了风车还写了白云、黄昏,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把目光投向风车,还投向了什么?
生:环境。
【要点评议 】
“描写复杂的场景”这一写作知识的出现恰到好处。这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临时创生出的写作知识?还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知识?或者是,这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生成的完美的结合。
师:环境,一个整体的场面。那么,在写一个复杂的画面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投影:描写复杂的场景)师:看来,在描写时,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你想想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重点。
师:好,我们要注意重点 。(板书:重点)重点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得多一点,要详写 。
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注意层次 ,另外我觉得最好还要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独特体验 ,写出个性来。描写是很简单的,你看,我们人人都会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描写又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变化 ,需要长期练习。好了,我这里还有一幅图片(换投影画面)。
师:这是什么场景啊?
每介绍一个重点知识,教师都会辅以相应的练习方法让学生予以内化。
生:草原。
师:重点是什么?
生:羊群。
师:对,羊是草原的当然主角。还有什么?
生:山,云,天空。
师: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把这副图景描写一下,也描写你家乡的一处场景。今天我们重点训练的是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更多的训练要回到家里去做。下课!
问题研讨
同样是教“描写”,为什么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但为什么教学效果又同样出色?
课例一的教学目标是:“有什么写什么,如实地展现。”这个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它的确定完全基于学生的写作实际问题,因为学生在描写过程中有太多的主观想象因素。
课例二则因为学生不会描写,或者说只会简单地叙述。于是教师教会学生描写的三要素“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然后设计了四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
启示之一,目标不同,内容也不同,方法、步骤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基于学生写作实际设计写作教学方案。这是上述两个课例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启示之二,是作文教学指导和训练,一定要确定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训练价值。
启示之三,对于重要知识,不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就了事的,而应该重锤敲击,反复落实。因为“知道”是一回事,“学会”又是另外一回事。
钱梦龙先生说得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一个中心有变化地推进。应该围绕这些“知识”,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
课例二就是试图在“描写”这项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前进一大步。从执教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定点训练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1.《【高中作文活动课教案设计】郑启华作文《描写的奥秘》课程实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活动课教案设计】郑启华作文《描写的奥秘》课程实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6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