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交往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中 的流行,一种现代教学新理念——教学交往理念正在孕育形成。教学交往是当代教学的基本原理。何谓教学交往?笔者认为,教学交往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正在发 展着的概念,只有从教学本质论、教学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三个层面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交往这一概念的意蕴。 一、作为教学本质论概念的 教学交往 所谓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之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也指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 体,也包括师生群体。教学中介主要指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精神丰富、人格完善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教学交往理念认为,对于教学而言,教学交往不仅仪是 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是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交往的形态存在,没有不以交往而存在的教学。不是交往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教学交 往,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活动。“教学的重要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可以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和语 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住的。”。 教学交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那种把教学仅仅视为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狭窄的视野,进而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活动, 一种沟通与合作现象。这种关于教学本质的新理念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的,克林伯格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和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就是 其主要思想来源。 克林伯格(L.Klingburg)试图从“交互主体性(infersuhjeektivitaet)学习能力”的维度揭示 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主体性要素在增大,一方面,要求个人在调整社会利害关系的过程中采取能动的、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必须有 实现这种可能的人际合作能力。在发展“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这一点上,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交互主体性能力”,强调的是“交互主体 性”,正如克林伯格指出的:“‘交互主体性能力’的提法超越了单纯认知的视点或是认知论观点的局限,它注重复杂的交互主体性机制;注重交互主体性知识的获 得、加工应用水准与效率。┅┅特别是获得增强社会革新能力的意义。”。在这里,克林伯格借助“交互主体性”来强调认知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统 一形成。总之,在克林伯格看来,通过交往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能促进学生的人格的社会性发展。 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交往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特别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指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 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牛于人们的协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他进一步论证道:“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 活动、社会活动,即心理问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5]基于此,维果茨基十分关注学校教学这一特殊的 交往形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造就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形成与教学交往是分不开的,“教学引起、 唤醒、启发了一系列内部发展过程,这些过程,对于儿童来说,目前只是在与周围人们的关系中,在与他的伙伴的 相互合作的环境中才是可能的。”。 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一种重要范型,它是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和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强调“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 商”。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发展的主要媒介是通过交互 作用导致的有意义的社会协商。”[7]换言之,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不足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而是要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才有可能。 之,社会建构主义不仪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更强渊个人的自主建构离不开社会性交互作用。正是通过教学中的师生、生牛的合作与交流、辩论与 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才可能实现思想与智慧的激发与共享,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可见,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与教学的本质就在 于通过交往达到知识意义的社会建构。 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教学交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交往革命”。它不仅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社会建构性,而且也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多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 第一,教学交往本质观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和社会建构性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这是一种封闭性教学?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材这一狭小天地里,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化和完 整人格的形成。相反,当我们用教学交往本质观来观照教学时,教学活动的景观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首先,教学将突显它本来?具有的丰富的育人内涵。换言之,教 学不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是一种社会沟通现,是学生社会性、主体性生成的过程,“教学沟通形成主体能力,同时形成属于发展主 体能力的所有活动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沟通,通过表达每个人思考什么、感受什么、想象什么,或是尚未认识什么,可以证明或是要求主体能动性和主体地 位。”其次,教学将变成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的社会性建构过程。换言之,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双向建构过程(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 化),也是学生主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认识社会化,社会认识化)。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生才能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 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并对他人的 观点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生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进而学会合作,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独立 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总之,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的社会建构过程,才能更好地建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第二,教学交往本质观反 映了现代教学的多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传统教学把教学本质概括为认识活动,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教材(课程)中介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 程。[10]尽管也强调“教学认识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处于具体、历史和社会联系中的认识活动。”剖然而由于未摆脱 狭义认识论的“主体一客体”两极对立的窠臼,仍然视教学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按照教学交往本质观,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它本质上是师生的一种生存方 式。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之间就不再是主体一客体关系,而足“对话”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主一客一主”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一主)通过教 学内容(客体)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在“主一客一主”的交往模式中,“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师(们)和学生(们)以 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牛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问的主体际关系,以及教师、学生作为客体的 ‘文本’的创造者(即解释者和文本的作者)之间的隐性主体际关系。”[12]这种多重主体关系实质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 的主体,教学交往就是这种交瓦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反过来,借助于这种交互主体性,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 二、作为教学价值论概念的 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知识是学生智能的基础,发展学生的智能离不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这种教学价值论理念越来 越受到时代发展与现代教学论的挑战,时代的发展要求确立新的教学价值理念,即确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主体人格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价值理念?这种教 学价值论认为,教学交往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教学交往既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生成主体人格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又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 向这里,目的与手段达到了高度的同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以形成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焦点的整个人格的发展显得更重要了。把教学交往作为教学的基本价 值取向,已成为现代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教学交往为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也是由教学交往具有的教学功能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学交往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具体地说,教学交往具有以下方面的教学功能: 1.促进知识的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社会建构主义 的先驱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 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13]因此,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学习者相互对话与协商的产物。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协作互动可以加速个体的知识建构。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认知结构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 面,有的较深刻,有的则完全错误。因此,通过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可以集智取长,共同提高。换句话说,通过协作学习,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 体,就能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从而加速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教学交往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 解、信任,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麦克费尔(P.Mcphail) 认为,为了使学生学会理解与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践民主的教学结构。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生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 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14]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合作性作业,每个学 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问题。 3.形成健全的人格。建构和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合作互动关系,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基本条件。 “健康的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一个人,而不是物 或工具。像布伯指出的那样,他们生活在同等地位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中,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中。”[15]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社会活 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学交往活动,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就能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 合作、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另 外,在教学交往中,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能产生重大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能力、志向、才干问题,没有教师个性 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16] 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所谓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 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17]个 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形成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在教学交往中,学生作为交往活动的主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在与教师和同伴的合作、对话、讨 论与交流中,学生就能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与同伴的密切交往、热心相助、真诚相待。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那儿直接获得思想、 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三、作为教学方法论概念的 教学交往 传 统教学重视教学认识活动,重视知识的传递与积累,把知识的系统讲授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讲授法的确有利于系统高效地传授知识,但它固有的不利于 发展学生个性的弊端,一直受到教育界的批判。现代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把教学交往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或者说,把交往与合作、对话与瓦动看作是现 代教学的基础、手段和基本策略。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真 正落实,教学目标也不可能达成。 首先,师生互动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交往形式?“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 解对象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18]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角色关系来看,师生互动有三种模式或类型: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传统教 学中主要是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很少有师组互动。凶此,为了加强师生互动,必须大力加强和提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帅组互动。 从教师和 学生信息交流的方式来看,师生互动主要包括对话与讨论两种方式。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方 式。由此可见,对话不仅仅是对话者双方的言谈,而是指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的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 融。所谓讨论,是指师生通过彼此质疑问难而寻求知识、接近真理的过程: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师牛讨论,不仅要有“教师问——学生答”,更要有“学生问——教师 答”和“学生问——学生答”。显然,这种讨论才能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其次,生生互动是教学交往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所谓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百影响:与师生互动不同的是,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即是在同一学龄段、个体发展水平相似的学生在对 等基础上的交往。由于这种交往是平等互惠的,因此,生生互动也称之为“水平性互动”(horizontal interaction)。 生生 互动有两种方式,即合作与竞争。总的来说,合作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方式,竞争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面对的 足层层选拔与淘汰式的升学考试,在竞争学习目标结构中,个体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虑中。而在合作型生生互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 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合作型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 综上所述,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 教学新理念。从教学本质论上看,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内容的教学交往活动;从教学价值论上看,教学要以教会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从教学方法 论上看,教学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只有将教学交往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的基本范畴来考察,才能把握现代教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教育理念 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现代教育理念 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