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少典部落的后代,姓公孙,名叫轩辕,刚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超乎常人的伶俐,襁褓之中就能张口说话,孩童时代就表现得思维缜密,少年时代勤勉好学,成人以后越发显得睿智通达。

轩辕生活的时期,天下很不安定,作为华夏共主的神农氏部落已变得衰落。割据四方的诸侯相互攻伐,残害百姓,神农氏的实力不足以平定暴乱。此时,轩辕已继承了家族地位,也是诸侯中的一员。轩辕志存高远,有匡扶天下的志向,便自告奋勇征讨那些不朝拜神农氏的诸侯。轩辕东征西讨,所向披靡,诸侯纷纷臣服,作乱的诸侯中以蚩尤最为残暴,没有人能整治他。

此时神农氏部落主政的炎帝,也好欺压诸侯,诸侯都心向轩辕,轩辕修行德业,扩展军备,研究阴阳五行之气,种植五谷,安抚百姓,考察边境,甚至训练猛兽,以备参加作战,最终,轩辕与炎帝在阪泉之野爆发战争,经历三次大战,轩辕打败了炎帝,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

作乱的蚩尤,根本不服从轩辕号令,于是轩辕从诸侯那里征集军队,和蚩尤在逐鹿郊野对决,一举战胜对方,并杀了蚩尤。诸侯们都尊称轩辕为天子,黄帝部落由此取代了神农氏部族的共主地位,黄帝的称号因此而来。天下有不服从号令的,黄帝被坚执锐,亲自征讨,对方一旦臣服就罢兵离去,从不侵占对方领地。黄帝筚路蓝缕,胼手砥足,四处开山拓路,基本没有清闲消停的时候。

黄帝向东,到达东海一代,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向西到了崆峒山,登临了鸡头山,南边到达了长江,登上了熊山和湘山,在北方驱逐了匈奴,在釜山与诸侯缔结盟约。黄帝曾在涿鹿山下的平地建都。后来,黄帝变得居无定所,带着部落随时迁移,到哪就在哪安营扎寨,到地方后就安排士兵四周做好布防警戒。黄帝的臣属官名和部队的头领都用“云”来命名,朝廷里设置有左右大臣,用来监督天下。当时天下太平,对山川、鬼兽、天地的祭祀活动也特别频繁。

黄帝曾获得了一尊宝鼎,他观测日升日落的规律,用蓍(shi)草推算制定了历法,设立了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官职用来治国理民,黄帝遵循天地的运转规律,遵循阴阳相互转化的法则,顺应万事万物的生与死、存与亡的循环关系。他根据时令教导百姓种植谷物草木,养殖鸟兽昆虫,以满足生存需求。此外,他观测天文星象,善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他教导百姓勤勉,做事用心用力,对各种大自然的物品要用之有度。黄帝在位时,有巨大的蚯蚓出现,人们认这是“土德”之瑞,所以称轩辕帝为“黄帝”.

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获得姓氏的有十四个。黄帝居住在今天甘肃的轩辕谷一带,他娶妻西陵氏部落之女,名叫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室,生有玄嚣和昌意二子,其后代都曾做过天下共主,玄嚣也叫青阳,封地在岷江一带。昌意也叫昌仆,封地在若水一带。昌意娶妻蜀山氏部落之女,名叫昌仆,昌仆生了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德望。黄帝去世后葬在了今陕西的桥山一带,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继位,这就是颛顼。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心思深沉,通晓事理,他能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根据时令制定一年四季的节气,能根据神灵的旨意指导人们的言行,用阴阳五行的原则教化人民,使他们在祭祀时做到祭品洁净,心虑纯正。帝喾曾和黄帝一样四处巡游,向北到过今天北京一带,向南到过今天越南一带,向西到过内蒙额济纳旗一带,向东到过东海的蟠木,凡是禽兽草木,山川神灵,凡是日月能照到的地方,莫不对他臣服。

颛顼帝生子穷蝉,颛顼去世后,帝位由玄嚣之孙高辛继承,这就是帝喾,帝喾名叫高辛,是黄帝的曾孙,其父蟜极,蟜极父亲是玄嚣,玄嚣父亲是黄帝,蟜极和玄嚣都都没有继承帝王,到了高辛才继位,高辛算是帝喾的族子。

高辛生下来就聪慧有灵气,能说出自己的名字,行事专门利人,不求利己,他的智慧使他能知晓未来的事情,明察细微的征兆。他顺应天意,知民急,仁爱而有威严,施恩泽而讲信义,自律甚严,天下莫不臣服。他对大自然的物品财富有节制地使用,合理地教导万民生产生活,能定出节气并制定对日月的迎送之礼,能分辨鬼神的心意而虔诚地祭祀它们。他待人肃穆宽和,自身道德崇高,一言一行都符合时宜,从不奢侈豪华,像普通人那样勤勉劳作。他治理天下犹如用水浇田,奉行中正公平,不偏不倚政策。凡是日月能照到的地方,风雨能到的地方,无人不对他信服。

帝喾迎娶了陈锋氏之女,生了放勋,又取了娵訾氏之女,生了挚。帝喾去世后,由挚继位,其政有衰微迹象,挚去世后,帝位由放勋接替,放勋就是帝尧。

尧帝,名放勋。他的仁德像广阔的天空般覆盖万物,他的智慧像神灵般无所不晓。接近他,感觉像葵花向着太阳,仰望他,像久旱的庄稼巴望着云雨。他财富众多从不骄奢淫逸,身份尊贵从不恣意妄行。他戴黄色的帽子,穿黑色的衣裳,出门乘坐白马拉着的朱红色车子。他有顺天应人的美德,以身作则,使自己的九族和睦相处,九族和善后,他便明确百官的职责和义务,等到百官都能各司其职后,再进一步推广到对天下万国的治理,直到天下万国和睦融洽。

经过帝尧的勤政,天下呈现欣欣向荣局面,于是帝尧分派大臣羲和,根据日月星辰的出没规律,制定历法,谨慎地传授给民众从事生产生活。又分派羲仲,住在东方的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并督管春季的耕作生产。羲仲根据白昼和黑夜等长,且星鸟星恰好出现在正南方等天象特征,确定这一天为“春分”。届时,民众纷纷走向田野,进行春播,鸟兽忙着交配繁殖。尧帝又分派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督管南方的农事生产。羲叔根据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且心宿星恰好出现在正南方等天象,确定这一天为夏至。届时。民众纷纷开始夏耘,鸟兽羽毛变得稀疏。尧帝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日落,并督管秋季的农事生产。和仲根据白昼和黑夜等长,且虚宿星恰好出现在正南方等天象,据此确定这一天为秋分。这时候,民众喜获丰收心情愉悦,鸟兽即将换毛。帝尧又分派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督管人们的冬季收藏。和叔根据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且昴宿星恰好出现在正南方的天象特征,据此确定这一天为“冬至”。这时候,民众穿着暖和,鸟兽长满厚厚的羽毛。帝尧确定以三百六十六天为一年的准则,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四季,以防错位。在帝尧的励精图治下,各方面工作都呈现兴旺发达的景象。

帝尧问群臣:“谁可以继承我开创的事业呢?”大臣放齐说:“您的嫡长子丹朱通达事理,是不错的人选。”帝尧说:“哼!丹朱愚顽,心术不正,难当大任。”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适合呢?”驩兜说:“共工民心所向,政绩突出,可以考虑。”尧说;“共工夸夸其谈,做事不循正道,看似谦恭,实则傲慢,绝对不行。”尧又问四方诸侯的头领:“唉,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高山,淹没丘陵,民众苦不堪言,有能接受使命前往治水的人选么?”大家都说鲧行。尧说:“鲧违抗命令,伤害同僚,恐怕不行。”四方诸侯之长都说:“鲧不是您说的那样吧,目前找不到合适人选,姑且让他试试吧,不行再把他撤掉。”尧因此听从了四方诸侯头领的建议,任命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没有取得成效。

帝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当中谁能顺应天命,继承我的帝位?”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的品德微薄,不敢玷污帝位。”帝尧说:“那就从在朝的亲贵或被疏远的隐士当中推举吧。”于是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民间的单身汉,叫虞舜,很有德望。”尧说:“嗯,我听说过这个人,这个人究竟怎么样呢?”大家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不讲道德,母亲不讲信义,弟弟桀骜不驯,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极尽孝悌之道,温和善良地规劝感化他们,不让他们走向邪恶。”

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想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舜的德行。舜让他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规)河边的家中去伺候公婆,要求她们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舜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经过舜的宣导,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全面深入地考察、管理百官,百官因秩序井然,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尧让舜管理外交,接待四方使臣,远方来的诸侯宾客莫不对其恭恭敬敬,心悦诚服。尧又派舜考察山川、地理,途中遇上暴风雨,舜没有迷路误事。尧认为他确实很神圣,于是召见他说:“三年来,你办事成功,说到做到,很有政绩。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不得已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代行天子之职。文祖也就是尧的太祖。

尧年事渐高,从此退居二线,让舜作为代理天子处理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符合天意。舜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接着对上天,六宗,山川以及冈陵、丘陵,等各路神祗进行祭祀。他选择吉日召集群臣百官,把诸侯所持的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等五种玉制符信收起来,认真复核后,又一一颁发给他们,同年二月,舜去东方巡视,祭祀了泰山,用遥祭的仪式祭祀了四方的名山大川。他召见东方各路诸侯,向他们颁布律法与度量衡,制定相关爵位等级。五月,到南方巡视;八月,到西方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巡视:内容都像起初到东方巡视时一样。回来后,先到文祖庙对先祖进行汇报,用一头牛作祭品。帝舜规定:以后每五年出巡一次,其间的四年中,各诸侯国君按时来京师觐见天子。帝舜向诸侯们普遍地陈述治国之道,明确无误地向他们提出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地考察他们的政绩,根据功劳进行赏赐。帝舜把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疏浚各州河道。舜用图画的形式公布了各种刑罚,对犯了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的罪犯该流放的流放,该赦免的赦免,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也不是一概而论,有些犯罪可以用黄金赎罪。对那些非故意的过失犯罪可以宽恕赦免;对那些怙恶不悛、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严加惩处。帝舜始终强调要审慎使用刑罚!

驩兜曾举荐共工做接班人,尧认为不行,而驩兜还是试用他做主管土木的工师,共工果然骄纵邪恶。四方诸侯之长曾举荐鲧去治理洪水,尧认为不妥,四方诸侯之长坚持己见,鲧治水果然一无所成,使黎民大受其害。所以百官都以为用鲧是个错误的决定。后来又有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正值舜巡视回来向尧帝汇报,便建议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同化北狄的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同化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教化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帝舜惩办了这四个人的罪过,天下人都心悦臣服。

尧在位七十年后确立了继承人舜,又过了二十年退居二线,让舜作代理天子,以观天命。帝尧摄政二十八年后驾崩。百姓哀哀欲绝,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为了悼念帝尧,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人演奏音乐。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的脾性,认为他不成才,不足以把帝位交给他,因此采用变通做法,把天下禅让给舜。倘若帝位传给舜,天下人都能得利而只对丹朱一人有损;传位给丹朱,天下人都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利。尧说:“怎么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毅然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要把帝位让还给丹朱,自己躲到了黄河南岸。诸侯都去朝觐舜而不去丹朱那儿,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人们都歌颂舜而不歌颂丹朱。舜说“看来一切都是天意啊”,于是回到京师,正式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从昌意至舜已经是第七代了。自从穷蝉开始,一直到舜,后代子孙地位低微,都是普通百姓。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早死,瞽叟续娶了后老婆,生了小儿子象,象为人傲慢,瞽叟宠溺后妻和小儿子,不喜欢舜,常常想除掉舜,舜总是想办法避开,如果是因为犯了小错被惩罚,舜也就委屈地忍受了。舜侍奉父母,照顾弟弟,比以前更加厚道谨慎,不敢有一丝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种过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边制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生产生活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不讲道义,继母顽固不讲忠信,弟弟象桀骜而无礼,他们都想除掉舜。而舜却恭顺地侍奉父母,从不违背人子之道,对狠毒狂傲的弟弟也很友善。他们每每萌生杀他的念头,却总找不到他,而确实有事要找他,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而拥有良好的声誉。三十岁时,尧帝寻找接班人,四方诸侯之长纷纷推荐舜,说他是继承天子之位的合适人选。于是尧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用来观察他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表现,又派九个儿子和他一起共事,借以观察他处理外部事务的情况。舜和两个妻子、父母、弟弟一同居住在妫水岸边的家中,他在家里做事非常谨慎忠厚。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父母家人,很讲究为妇之道。在舜的感召熏陶下,尧的九个儿子越发稳重厚道。舜在历山务农,历山人没有出现地界纠纷;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互相推让更利于捕鱼的位置;舜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的制陶者从来不卖次品。但凡舜在哪里住上一年,他住的地方就会形成村落,住上两年,那里就成为一个集镇,住上三年就成为城邦。尧赐给舜细葛布衣服一套,琴一把,并且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一些牛羊。可是父亲瞽叟仍然想置舜为死地,他让舜登上屋顶,去修补谷仓却从下面放火焚烧。舜举着两个斗笠,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屋顶跳下来,逃开了,才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意识到了危险,挖井的时候,便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待到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暗道逃了出去。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我功劳最大。象和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归我。牛羊和谷仓都归你俩吧。”象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取乐。没想到舜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象既惊愕又尴尬,继而装着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我正在想念你,想得我好伤心!”舜说:“是吗,你对我的兄弟情谊可真不错!”舜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于是,尧安排舜制定五典,参与治理百官,想更深入地考验他,舜都干得很出色。

从前高阳氏有八位有才能的后人,替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人们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后人,世人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世世代代秉持家族美德,没有辱没先人的名声。一直到到尧的时代都是如此,可惜尧却没有起用他们。于是舜举用八恺的后代,让他们主管水利农事,他们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同时举用八元,让他们主管教育教化,结果整个社会变得父者义,母者慈,兄者友,弟者善,子者孝,得国内太平,四周狄夷都被教化的有规有矩。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包庇奸贼,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背信弃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这三族,成为世人的祸患。帝尧的时候,未能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称之为饕餮。天下人憎恨他,把他与上面说的三凶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凶。舜为了敞开国门,迎接四方贤者,就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鬼怪,从此朝野清静,国门打开,国内没有胡作非为的坏人了。

(尧派舜考察山川地理),舜进入深山老林,遇到暴风雷雨而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天庇神佑,舜足以托付天下。尧年纪大了,选择退居二线,让舜代行天子职责,到四方巡视。舜被尧重用办事二十年,尧才让他摄行天子之职。摄行天子八年后,尧逝世。服丧三年期满,舜打算让位给舜的嫡子丹朱,可天下人只肯跑来归服他。舜只好登上帝位,禹、皋陶(yáo)、契、后稷、伯夷、夔(kuí,奎)、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安排合适的职务。于是舜就在先祖庙,召集四方诸侯领袖商议,同时打开京城四门,广迎四方贤人,听取各方意见,舜要求十二州州长要发扬光大帝尧的美德,让他们广施仁政,远离巧言令色的小人,只有这样,远方的蛮夷才能归服。

舜对四方诸侯领袖们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我将让他担任百官之长,辅佐我治理天下,有么?”四方诸侯领袖们都说:“让禹担任司空一职,一定能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治理洪水和管理土地的工作吧,一定要恪尽职守啊!”禹跪地叩头拜谢,谦虚地推辞,表示自己无法胜任如此重要的工作,想要谦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这事还是你去干吧!”舜又说:“弃,百姓们们正在挨饿受饥,你就去主管农业,负责种植百谷。”舜又说:“契,百姓不睦,五伦不顺,任命你作司徒,去谨慎地对百姓做好五伦教育,要注意以宽厚为导向。”舜接着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盗贼抢劫行窃,任命你担任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你要记住,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问:“那么谁能管理国家的各种工匠事物?”大家都说垂可以。于是授予垂主管百工的共工一职。舜又问:“谁能管理山林河泽中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行。于是授予益主管山林的朕虞一职。益下拜叩头,想推谢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完全能胜任。”并安排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舜说:“喂,四方诸侯领袖,有谁能替我主持天、地、人的礼仪祭祀么?”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任秩宗一职,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无论朝中庆典还是郊野祭祀,你都要心虑纯正,肃穆清洁。”伯夷想推让给夔、龙,舜说:“这样吧,我就任命夔为乐官,专事教育贵族子弟,要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的品德;诗是人内在心意的外在表达,歌是延长音节的语言,歌声长短高低要与歌的形式内容相匹配,各种乐器乐器的声音要注意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抵触,要让祭祀的神灵和在座的听众都感到愉悦平和。”夔说:“放心吧,我轻重有节地敲起石罄,各种禽兽都会跟着跳起舞来。”舜说:“龙,我最憎恶那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言行,这些东西会迷惑民众的视听,我任命你管理群臣进言,收集朝野言论,上传下达,一定要诚实不虚。”舜说:“喂,你们二十二个人,要谨守职责,做好分内工作。不要辜负我对你们的厚望”。舜规定对诸侯百官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三次考核,按照业绩升迁或贬黜,于是,无论远近,方面的工作都蓬勃振兴起来.

这二十二人个个政绩显著:皋陶担任大理官职,掌管刑法,断案公平公正,人们都很服气;伯夷主持礼仪,上下谦虚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工程建设,百工都能兢兢业业;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合理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庄稼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外交,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十二州州长奉法行事,普天之下没有为非作歹的。他们之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凿山泄洪,引泊成湖,疏浚江河,划定各州边界,又规定了各地诸侯官员应缴纳的贡物,没有一样不妥当的。方圆五千里,直至最远的四荒之地。南方到交阯、北发,西方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到长、鸟夷,四海之内,没有不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作了《九招》之乐,颂扬舜的功德,音乐一起,四方祥瑞闻声而至,连凤凰也会降临,随乐声翩翩起舞。天下理想的德政就是从舜帝开始的。

舜二十岁时以孝顺而闻名于世,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上天子之位。舜在位三十九年时,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今广西)的郊野驾崩。就地埋葬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湖南),这就是今天的零陵。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插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虔诚,遵循一个普通儿子的孝道。又把弟弟象封为了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材,舜就打算让禹接自己的班。禹代行天子之职十七年后,舜去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也要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就跟舜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时的情形一模一样。诸侯都心向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用来奉祀自己的祖先。禹还让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此表示不敢把自己的权威加到他们头上。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彰明各自道德功业。所以,黄帝国号为有熊,帝颛顼国号为高阳,帝喾国号为高辛,帝尧国号为陶唐,帝舜国号为有虞。帝禹国号为夏后,后来帝禹改为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说:很多学者都讲述过五帝的事迹,可是五帝的年代确实已经太久远了。《尚书》记载的最早人物是尧,而各家学说叙说黄帝的事迹很多,但大都文字不雅,内容荒诞不经,有身份的人是不会听信那些的。孔子教学用过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不是儒家经典,因此不被某些儒者所承认。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长老们都不同程度地和我讲述黄帝或者尧舜的事迹,而且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各有不同。总的来说,还是与那些古文经籍记载有相符的地方。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是很清晰明确的,如果不曾深入考求,就会认为他们的记述都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偶尔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融会贯通它们的意思,是很难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阐述明白的。我把这些较为可信、言辞雅正的历史材料加以编纂阐述,写成这“本纪”部分的第一篇。

1.《史记·五帝本纪白话文(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记·五帝本纪白话文(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