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时代,物质财富要丰富,精神财富也要丰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更好精神生活的需求,采取继续巩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等措施,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推进“四大”创造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继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文化权益是人民的基本权益,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扩大,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软硬设施不配套等影响文化服务公平和文化传播效率的问题,我们应该继续把巩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转移、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市级大型文化平台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重大市政文化设施与“互联网+”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大型文化平台为市内外人民文化需求服务的潜力和效益。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县乡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充分发掘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以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移民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造就了重庆人开放、包容、永不放弃、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特色文化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载体和新鲜素材。我们应该不断探索、调和和继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展示重庆的城市形象、光荣历史和重庆人民的伟大品格。同时,要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土家族“赶过年”、苗族“端午”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大力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团结、重以人为本、维护和谐、求大同等时代价值。此外,还要做好文物、考古发现等的维护工作。一、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中华老字号”等项目,以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群众以德报德、诚实守信、改变习俗,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激发区域文化品牌的“产业”效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在继续总结和弘扬垫江牡丹艺术节、铜梁龙文化节、仙山冰雪节、龙湖特色镇、两江国际影视城、酉阳桃花园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各区县“文化品牌”工程实施,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推进老镇、影视城、民族村寨等项目建设。定期举办各类民间艺术培训班和非遗产项目传承培训班,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农业相结合,构建“文化+旅游”、“文化+商业”多元化产业格局,使人民群众在共同建设和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利益的过程中,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作品的引领作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只有铸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才能从宏观上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时代的奋斗精神,善于总结群众的“好经验”,贯彻群众的“好思想”,真正走进群众的心灵和日子。目前,重庆应充分利用相对完整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媒体矩阵,依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文化资源,通过图书、报纸、网络、影视等文化宣传载体,以及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多种文化形式,继续创作更多本土原创优秀文化作品,如《重庆周恩来》、《三峡人间》、《火锅英雄》。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文化+”带来的理念和技术创新,引领文化创意、动漫、数字出版等新文化业态的发展潮流,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大众化、更丰富的文化作品。
1.《精神文化 多措并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精神文化 多措并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7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