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治国新思路、新方略带来新气象》的专栏文章,聚焦重庆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方面的成就。
以前重庆人把位于市中心的渝中区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山上建有18座190级阶梯,早在明清时期就是重庆母城“下半城”的繁华地段。重庆渝中区决定将十八梯近7000名居民异地安置。之后立刻开始了十八梯传统景观区的升级改造。升级的目标是让十八梯成为“重庆巴渝民俗文化和景观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十八梯是寻找和怀念古老山城的好地方."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谢果说,这里有老重庆原有的街道生活,有传统风格的历史建筑,还有很多文物古迹。文物要保护,历史要传承,老城区要改造。关键是如何协调城市发展、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如何通过改造城市来改善民生。
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方案易于起草,最终保留了响水桥、平台坝、永兴巷等“七街六巷”的基础,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近40处传统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谢果表示,虽然升级后会引入现代产业,但不会改变街区的历史风貌。
对文物保护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政府做了一个大的一揽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一种是经济效益最大化驱动的过度商业化,完全由开发商操作。
“完全排斥市场,完全市场化,不利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波说:“重庆一直在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
“上帝留下的景观,祖先留下的文物,一定要保护和传承下去。而“关门保护,修门关门”的做法,很容易走向死胡同。在许多城市,曾经繁荣的地区甚至慢慢变成了衰落的地区。”渝中区常委、宣传部长张焕伦认为,只有让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在升级改造历史街区的同时引入现代产业,营销好当地习俗,才能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充分激活街区自身的价值,让每个街区在新时代继续书写自己的故事。
一个城市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丰富的风土人情和生动的历史文化。
重庆市沙坪坝区通过加强对抗战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修复开放了冯玉祥、郭沫若、张治中故居。“这三处旧居的开放,促进了抗战教育博物馆、重庆谈判展览馆和歌乐山民国传统风貌街区的创建,促进了歌乐山地区抗战文化遗址的保护。”沙坪坝区常委、宣传部长陶表示:“这些任务也丰富了沙坪坝文化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内涵,也为城市绘制了一张多元化的文化名片。”
嘉陵江畔,千年磁器口古镇依旧绵延不绝。2015年磁器口将开始“规划第一,保护第一”的“扩建”,扩建后的磁器口面积将增加到现在的4倍。在如今的磁器口古镇,游客驻足欣赏的不仅仅是陈麻花这样的小食品,还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文化景观,如“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标志性景观、磁器口古镇影视作品墙、磁器口的故事雕塑、城池瓷器文史陈列馆、磁器口历史名人足迹等。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丁肇中等文化名人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川剧,艺术展,音乐会,文化盛宴,每天不间断上演。
春天,万物复苏。走过重庆的大街小巷,有一股新的春天的气息,有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光明日报记者张国胜李红
1.《重庆郭沫若故居 重庆:新城古韵载文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庆郭沫若故居 重庆:新城古韵载文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7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