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是三国时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十三年(208),在诸葛亮筹划经营下,刘备和孙权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自此奠定了魏、蜀、吴鼎足三分局面。
诸葛亮一生尽忠为主,为蜀汉基业奉献了毕生精力,而在散文创作上有《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两篇名作。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表白了他的个人坚贞情操与尽忠为主的崇高精神。
在中国境内,目前仍保留了十多座武侯祠,其中较著名的有成都武侯祠、襄阳隆中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及白帝城武侯祠。
位于陕西勉县汉中的武侯祠,是历史最悠久,最古朴的三国遗址之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所载,该祠是由蜀汉的步兵校尉习隆及中书郎向充等朝臣上表建议兴建。这座祠庙位于勉县城西约4公里,北靠秦岭,南临汉水。祠庙占地40余亩,庙内建有乐楼、东西辕门、牌坊、琴楼、钟楼、鼓楼、戟门、拜殿、正殿、寝殿、望江亭等一系列的古建筑物。武侯祠整套建筑的主体是位于中央的大殿,门前挂上不少匾额,有“大汉一人”、“莫大乎天”、“其犹龙乎”、“代仰清高”、“天下奇才”等褒赞文辞。殿内有一座约两、三米高的诸葛亮塑像,四周楹柱挂满了对联,载录了古今文人雅仕对这位三国贤相的崇敬情怀。兹选析五副较具特色的楹联如下:
三分相业追伊吕;
二表臣心接孔颜。
本联用字精简有力,由数字词与人名简称组成,对得巧妙而工整,可以归作“数字联”。上联赞扬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伟大功绩,他担当蜀汉丞相的事业与政治地位,足以与古代贤者伊尹、吕望相提并论。下联则讲述诸葛亮的两篇名作──《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反映出他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朝臣,其人格及德行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颜渊同是一脉相承。从语法角度分析,上下两句皆属主谓式结构。“三分相业”、“二表臣心”分别是句中主语,属于偏正结构,焦点是“相业”与“臣心”。“伊吕”、“孔颜”分别是四位历史贤人,用作句中的宾语,是动词谓语“追”和“接”所要陈述的内容。本联将四位历史人物姓氏收录于一则短短的七字句式对联之中,声律平仄相对,技巧甚高,创作思维精巧、细致。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
这副对联是清人王鼎丰题作,亦是一组以数字为对的对联。联中平仄对称,音韵铿锵,对得相当工巧有力。上联指出诸葛亮用兵之道,能以攻心兵法联吴抗曹,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并由此替刘备把政权发展成三国鼎立的局势。下联引用《三国志》刘备得诸葛亮相助之典事,写二人君臣一体的良好关系,赞扬武侯连番出师北伐的功绩及其忠贞报主、鞠躬尽瘁的崇高情操。以句中词字组合而论,上下联皆可析作两节理解。“兵在攻心”与“鱼如得水”皆可视为主谓式词组(主+谓+宾)。下一节的“三分”、“六出”也可当作主语,也可算是紧缩性的名词短语,即是“三分天下的功绩”、“六出祁山的行动”。余下的分别是动+宾的组合,“聊竭”、“诚为”为句中的状语,主要修饰句中动词“解”和“尽”。“悬力”与“瘁哀”则是宾语。整体结构严密,构思巧妙,运笔别出心裁。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
这副对联有署名,是出自民国冯玉祥将军手笔,句中用字铿锵抑扬,平仄相对而工稳有力。上联写孔明一生办事细心谨慎,所以能够成就伟大事业。下联概述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及其品德修养都是千秋高洁,当为后世所景仰。以语法及语义的角度来论,本联可作六四句式结构理解。上联“成大事以小心”为一节,此亦是一种倒装句式,本义是指诸葛亮以他小心处事的原则而成就三分天下的重大事业。“成大事”为动宾式,“以小心”是介词+宾语的短语结构。下联“仰风流于遗迹”也同样可以用倒装式去理解,亦是动+宾与介+宾的组合。至于下节的“一生谨慎”与“万古清高”则可视作补语,或是独立语;两个词组形式亦相同,可视之陈述式结构。于笔法及句型而论,此联设计巧妙,不落俗套,亦重视语言之节奏跌荡变化,文艺技巧甚高。本联与前两联都强调了数字词的运用,可以归为“数字对”。
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
本联附有嘉庆廿五年(1820)天津徐通久书资料。上联既赞扬诸葛亮辅助刘备的坚贞情操及其小心谨慎的办事手法,同时表扬他承担复兴汉室的伟大任务。下联写诸葛亮很早已闻名天下,一旦时机成熟得为所用,其惊世才华就充份发挥出来。两对联句用字精确有力,平仄严正有法。从语法及词组方面来看,上下联开首的“扶汉心坚”与“伏龙誉早”可视为主谓式词组(“扶助汉朝的心坚定”、“伏龙的美好声誉早已建立”),由此引发下文的连贯结构。“惟”字有“只有”之意,表示诸葛亮之“谨慎”是“能担当事业”的唯一条件。“乃”字则与上文“惟”字组成关连词结构,表示条件关系。下联之“深潜”亦是“腾踔云霄”之必要条件,“必”字则充当句首状语。综合而言,句中语意表达先后次序井然,理路畅达,一气呵成。
未定中原,此魄何甘归故土;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本联以十一字为一句,分两节表述,是一种四七句式型格。其描述内容别树一格,构思由哀悼死者引起。上联哀叹诸葛亮在生之时未有实现平定中原的宏愿,他的魂魄是不甘心就此回归故地。下联写孔明临终仍然担忧刘汉之政治前途,他含恨而终时遗命要葬在蜀国北面的定军山,焦点在于表扬其忠贞不变之心志。以语法结构而言,上一节之“未定中原”与“永怀西蜀”同是动宾组合,“定”、“怀”为句中谓语动词,处理工稳而合理。至于上联第二节之“此魄何甘归故土”可以视为一组主谓句式,内容明白,理路亦清晰,但是与下联“饮恨遗命葬军山”之结构则不大呼应。此句中之“饮恨”并非作主语用,而是描述诸葛亮北伐之事未能完成之慨叹,可作独立句理解。接着之“遗命”则可视为主语,其实作名词或动词皆可,动词“葬”则充当陈述部分。然而,两联中第六字位平仄并不相对(“魄”、“恨”皆仄声),联中“何甘”与“遗命”四字,于词类组合及词义方面来看,对得似乎不够工整。整体而言,此节的词组与字义相配方面,在传统的对联要求而言就有些瑕疵,但全文气势十分流畅,沉雄有力,内容概括性甚强,情感相当丰富。
作者:马显慈 原载: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1.《汉中武侯祠对联析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汉中武侯祠对联析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