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宝,而宣纸居首位。
宣纸以安徽宣城命名,但宣城本身不出纸,而是当地的纸之所以都散在宣城。宣纸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生产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习室的负责人
宣纸的产地在安徽省泾县西南的小岭地区,那里的人们世代以制作宣纸为生。关于宣纸,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术为业;孔丹的愿望是做世界上最好的纸,修复大师肖像的光谱以示怀念,但年复一年,孔丹始终没有如愿以偿。一天,孔丹偶然发现一棵古老的檀香树躺在小溪边,树皮腐烂变白,露出里面又长又干净的纤维。孔丹拿出来用来造纸。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反复试验,这种纤维实际上可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纸张,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宣纸。宣纸中有一个类别叫“四脚丹”,据说是为了纪念孔丹对宣纸的贡献。
当然,这只是一个坊间传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选址生产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据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小令曹氏家谱》记载,“宋末,有斗争时,多有硝烟,以免操之过急。曹氏中公八世的小孙曹,从遂川迁到小玲,迁十三房。看到这个山脊,田地稀少,没有耕种。因为蔡伦是事业,他认为自己可以谋生。”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叫曹大三的人,在宋末饥荒大乱的战争中迁徙到泾县小岭一带的故事。看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不适合传统耕作,他以制作宣纸为生,最终使宣纸闻名于世。曹石人成为宣纸制作技艺的主要继承者。直到近代才有外姓人介入,至今已有30余代。
到了明朝中叶,宣纸技术越来越成熟,仍然是造纸行业的佼佼者。这一点,明代画家文徵明之子文振衡在《长物说》中有过一句话:“吴中有洒金纸,松江檀纸,不耐用,蓟县甚至很好。”
到了清代,泾县的宣纸生产发展迅速,上等宣纸已成为专门用于朝廷公文、书画的专用纸。但是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交战十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废。直到同治时期才开始恢复。
在安徽省泾县一家宣纸厂的原材料加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工作
建国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产业的发展,在泾县建立了宣纸制造厂。此后,宣纸行业在空之前有所发展。1966年,宣纸生产厂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从此成为中国最大的宣纸厂。曾经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独家经营历史。1992年8月,重组改制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如今,有着一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宣纸在造纸工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纸能活几千年
宣纸具有“纸命千年”的特点。所谓“纸的千年寿命”,是指这张纸的寿命能经得起千年的“考验”。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宣纸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保存,长时间不脆。百年甚至千年之后,墨色不变,纸不灭,无虫无蛾;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和名画书法墨水,大部分都是用宣纸保存的,和以前一样完好无损。
宣纸的长寿之谜与其原料密切相关。制作宣纸的原料来自绿檀皮和沙田秸秆。绿檀皮是将绿檀树的枝条切割、浸泡、剥皮后得到的。与其他皮革材料相比,绿檀皮纤维纤细,润墨性更好;沙田稻草取自河谷平原沙土上的稻草。与普通稻草相比,沙田稻草杂质少,木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韧性强,制成的宣纸洁白不易腐烂。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宣纸不仅用于画诗,也是书写外交笔记、保存先进档案史料的最佳载体。
当然,宣纸除了“纸有千年寿命”之外,还具有“坚韧润泽、滑而不滑、白而密、质感纯正、无损搓揉、润墨性强”的特点,因此宣纸具有诸多优点,可以广泛用于工笔画和装裱。
宣纸有很多种,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原料比例分为三类:棉、净皮、特净皮;规格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二尺、六尺等。其中,新的二尺和三尺,近年来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根据打印纸的程度,可以分为生宣传、半熟宣传和熟宣传三类。其中,生宣纸是书画爱好者的常用选择,生宣纸具有良好的湿染性和吸墨性,使墨水在书法或绘画时渗入到笔迹中,而墨水中的水滴四处扩散,从而产生“水去墨留”的效果,使在生宣纸上创作的书法作品有一种精气神,绘画能体现出一种层次感,这是普通白纸所不能做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将原料揉成一团,熨烫后,仍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上百道工序
宣纸有108种传统生产工艺,所以很少有人能看到全貌。
学徒要从宣纸生产的第一道工序“选料”开始。宣纸是用绿檀皮、沙田秸秆等原料制成的。青檀皮中的长纤维主要由筛管分子、薄壁细胞和后壁细胞组成,呈切向排列,纸张均匀性好。书画着墨时,容易保留笔痕和墨痕。此外,稻草中的短纤维相互填充交织,使油墨铺展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油墨润湿性好,立体感丰富。
宣纸的制作有上百道工序,很多工序的技巧都是口耳相传的
整个宣纸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原料加工。蒸熟后,将青檀树皮和沙田秸秆放入专用的打谷场进行日晒雨淋,将原料晒干即可达到纸质材料自然漂白的目的;这种自然漂白是短时机漂无法替代的。与化学漂白相比,天然漂白具有不变色、耐久性更长的特点。过去,打谷场位于山的山腰。它是用石头沿着倾斜的山铺成的。石头之间有空隙。雨季可以快速排水,防止浸湿烧焦的草,夜间山上的湿气可以通过缝隙弄湿烧焦的草。泾县宣纸厂周围的许多山坡上,都有大片的打谷场,在空里蔚为壮观。
经过前一道工序后,将原料制成纸浆,注入捞纸槽进行捞纸。纸钓需要通过一个叫“纸帘切水”的过程来实现。捞纸,先在两米多长近一米宽的水槽里装满纸浆,搅拌均匀。一个幕布师傅和一个幕布升降师傅互相配合在水槽里钓鱼两次,一张湿宣纸就有了雏形;虽然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几秒钟,但宣纸的厚度和完整性都取决于此。成型后的纸张捞出后,经过几道小工序后,送到纸张烘干车间烘干;经过几道小工序后,干燥后的纸张可以送到检测车间进行质量检查和手工切割。
打纸过程和纸张干燥过程对宣纸生产至关重要。“捞”“晒”,温度忽高忽低,行话统称“热水”。这样的环境,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相当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纸钓车间,冬天浆池的水很冷,纸钓每天要泡上千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纸渔师傅易患关节炎、风湿病等职业病;烘纸车间用于烘纸的火墙温度常年保持在70~80℃,门窗上锁,烘纸师傅常年处于夏季环境。
宣纸的生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张小宣纸,几百个环节,几百个高手的手,就能成型。即使是从事造纸行业多年的老师,也很少掌握所有的工作流程。在行业内,掌握一两道工序是相当了不起的。
宣纸之乡
在宣纸之乡安徽省蓟县,历经千年沧桑,这里的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依然可以完整保留,套用一句经典广告词:“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宣纸从这里传到全国各地,具有润墨、耐久等独特性能,是书画、装帧、水印等领域的先进艺术纸。
从唐代开始,宣纸就受到国人的喜爱,历代都将泾县宣纸列为贡品;目前和目前,泾县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多枚金牌,并在国内各省市畅销,出口日本、东南亚、欧美。2005年,泾县宣纸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监督部门给予原产地保护标志,产品出口国外。
泾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造就了其在宣纸技艺上的绝对优势。开车穿过泾县的乡镇,可以看到,山坡上除了翠绿的沙滩,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沙滩,颜色从棕黄色到深黄色,从淡黄色到白色,沙滩晒出来的只是宣纸中两种不可替代的原料——沙田草和绿檀木皮。这些干燥的海滩属于不同的宣纸生产厂或私人作坊。泾县丁家桥镇,差不多三步一车间。可以说宣纸养活了泾县几十年的人。
相对于其他当代生活中很少接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的传统制作技艺属于自带生命体,可以自己制造血液的项目。但由于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不够,生产宣纸的原料存在潜在危机,部分厂家经营手法不良,宣纸的生产和传承仍然受到阻碍。目前泾县生产宣纸和字画纸的企业数量虽然客观,但实际上常年生产宣纸的企业并不多见,大多数企业属于生产字画纸的企业,或者分阶段生产宣纸和字画纸的企业。虽然书画纸和宣纸都是手工制作的,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材料上,书画纸往往使用从河南和河北购买的龙须草为原料,在制作周期上,相比宣纸,书画纸可以在几天内完成。
为了保证宣纸的质量和特性,国家进行干预,对宣纸原产地的产品进行保护。目前,泾县生产的“红星”牌宣纸、“王六基”牌宣纸、“王同和”牌宣纸、“金星”牌宣纸、“三星”牌宣纸成为泾县宣纸第一批获准使用原地区宣纸产品专用标志的老字号品牌。这些老牌子的宣纸制造都是90年代初崛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们从100多家宣纸企业中落户,是泾县宣纸制造业的宝贵财富。
对某事保密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保存和发展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造纸术的重要参考,而且对研究中国书画传统和文人审美心理的演变也有重要作用。因此,继承和发展宣纸生产技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1000多年来,宣纸制作技艺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主要还是靠师徒的口口相传指导,从未间断。在制作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由师傅讲解,并向徒弟演示。在旧作坊或现代作坊,师傅会用手校正学徒每个动作的重量、幅度和节奏。比如纸钓作坊,师傅一般是“递帘”,徒弟是“掀帘”,两人配合将纸帘斜着插入制浆。甩幕的幅度需要徒弟的细心体会。有人说,如果宣纸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有一个传承人,那么当所有的传承人组织在一起,就可以成立一个全新的宣纸厂。
宣纸制作技艺传承还有一个显著特点——秘密不对外公布。顾名思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秘方”,“不足为外人道”,这使得不同厂家的宣纸,即使来自宣纸之乡泾县,质量也不尽相同。
如今,宣纸已经开发出多种产品。图为粉彩瓦格子宣纸
65岁的邢春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宣纸技艺的传承人。1973年,19岁的他进入泾县宣纸厂(现中国宣纸集团)当学徒,度过了一生。宣纸制作技艺的秘诀,邢春荣最有发言权。他回忆起早年在工厂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80年代,我们厂的车队标有‘泾县宣纸厂’。有一次,车队去黄山运输谭皮,两个日本人和车队一起直接开进了总部;但是他们没有窃取任何秘密,因为我们发现了,直接曝光了他们的片子。当时80年代初,宣纸厂总产量的60%~70%出口日本,队体上标注的厂名改为‘542’。”“542”是指1954年2月成立的国有企业泾县宣纸厂。邢春荣在宣纸生产一线工作了几年,后来担任过班组长、科长、车间主任、经营管理负责人等职务。40多年后,他对宣纸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也正因为如此,邢春荣成为为数不多的熟悉宣纸制造过程各种工序的人。因为技术过硬,退休后被聘回工厂做技术顾问。他的晒干宣纸在1979年、1984年、1989年三次获得全国质量金奖,研制的千年宣纸在2000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记录为最大的手工纸。
如今,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泾县宣纸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建国后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也是后期全国最大的宣纸厂,邢春荣所在的泾县宣纸厂长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艺术,但秘密传承的原则并没有因此而被打破。邢春荣说:“现在日本有一个书团每年都来看我们,但是学习宣纸的制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在“人和”方面,一定要靠言传身教,所以宣纸厂任何一个车间的生产技术都是可以参观的,但制浆车间一定要保密。宣纸质量的关键是制浆,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还有一点,我们无锡河是由两条支流组成的,一条是弱碱性的,是真正的山泉。常年不暴晒,水温很低,但浊度几乎为零,适合原料加工;另一种是弱酸性,适合合成纸工艺用水,他们要‘偷’和‘偷’。”
标题书法/卫青
1.《四尺宣纸 四尺丹青韧 千年檀皮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四尺宣纸 四尺丹青韧 千年檀皮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96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