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献忠系粗才,一味好杀,自成则颇有大略。——吕思勉

明末清初盗贼之祸盛行,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其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张献忠和李自成。而自古以来,人们对李自成的评价要远高于张献忠,民国著名学者吕思勉认为,张献忠只是一个好杀的粗人,而李自成才有韬略雄才。

历史学家郭沫若对李自成的评价也非常高,之所以张、李二人会有如此悬殊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张献忠一首酿成了四川大屠杀,还因为李自成真正的灭亡了明朝,不仅攻进了北京城,还迫使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随后一路向东,意图攻下山西,直抵京师门户。这一年是崇祯十七年,天干地支年份中的甲申年。而对大明王朝来说,这一年注定是无法躲过的生死之劫。正月二十三日,李自成渡过黄河,接连攻占河津、荣河、稷山等重镇,山西巡抚在太原招兵买马,准备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结果不到三天的时间,太原城破,闯王部队高唱着“不当差,不纳粮,吃着不尽有闯王”的口号,向京师逼近。而崇祯皇帝还在为是否南下迁都而犹豫不决,。翰林学士李明睿建议迁都,《明季遗闻》中记载,李明睿建议崇祯假装拜访孔庙,实则取道山东直接南下。

而当时的朝廷争对迁都则议论不休,一方面以李明睿为首的迁都派,认为京师难以防守,只有迁都才有一线生机。而以光时亨为首的反对迁都派,则抨击李明睿,他认为固守京师才是良策。就在两方人吵个不休时,李自成已经攻陷了常山和大同,抵达京师门户。

投降条件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大明京师的门户居庸关被李自成兵不血刃地夺下,就连明十三陵的所在地昌平都被闯军占领。眼看就要攻入京师,李自成却停下来脚步,他在这时出乎意料地派了一位使者前往北京,给崇祯提交了一份“投降书”。

当然想要李自成投降招安,是有条件的。只要崇祯答应,李自成不仅立马撤军,还愿意平定国内的其他起义军,甚至帮助明朝抵御满清的入侵。条件不多只有三个,但是每一个都非常苛刻。

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意思是将包括西安在内的西北地区给让给李自成;给李自成封王;犒赏李自成百万大军,同时李自成不奉诏不觐见。这无疑就是将大明朝分一半给李自成,但是这对当时的崇祯而言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毕竟与灭国相比,至少他还有希望东山再起。

议和失败

崇祯一边回味着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一边在思索要找谁当自己的替罪羊。纵使崇祯原因接受这三个条件,也不应该是他主动提出,必须要一个大臣挺身而出,代替他接受。这样一来,史书上他就还是那个“中兴之主”,而不是选择偏安一隅的昏君。

但是上一个主张议和的大臣,兵部尚书陈甲已经成了他的刀下亡魂,这就使得没有人敢当他的替罪羊。崇祯一个劲地给首辅魏藻德打眼色,可无论崇祯如何暗示,魏藻德始终一言不发,眼观鼻,鼻观心地站在大殿上。起的崇祯一脚踢翻桌子,议和之事也就此作罢。

结语

实际上无论崇祯是否同意议和,最后的结局都不会有太大变化。李自成所谓的议和不过是温水煮青蛙,即便他真的愿意帮助崇祯平定其他起义军,抵御清军,明朝也注定会灭亡。也正是如此,崇祯看穿了李自成的把戏,对议和本身就不抱有太大希望,所以最后没人帮他顶罪时,宁愿放弃议和死了算了也不让自己的名声受损。

史书典籍,语言晦涩难懂,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将明朝的历史娓娓道来。对于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而言,是不能错过的好书。原价288元9册的精装版,现在只要128元,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把这9册书籍带回家。

1.《海叔说春秋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马投降抗清!崇祯:朕还是死了算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叔说春秋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马投降抗清!崇祯:朕还是死了算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