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代隋后,为了稳定政权根基,唐朝政府在隋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政官僚体系,其中中书舍人这一官位的职权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强。本文将以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为主要谈论对象,一窥唐代独特的行政官僚体系。

中书舍人的草诏权

中书舍人始置于魏晋时期,在南北朝时期地位日渐重要,拥有诏诰职权,纵观南朝数代权臣,在谋朝篡位之前大多领受中书舍人一职。唐朝是中书舍人权势达到顶峰的时期,其职权涵盖了中书省政务处理的方方面面,从草诏权到政务处理,唐代行政系统的每一环都能看到中书舍人的影子。

中书舍人在唐朝的政务运行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草诏权。

起草诏书是中书舍人的基本工作。魏晋时代初次设立中书舍人之时,就是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书。据《晋书》记载,"江左初,合舍人通事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而到了唐代,起草诏令已经成为了中书舍人的专职。

唐朝中央政府对中书舍人的草诏能力要求极高,必须要保证诏书内容无误,符合皇帝自身意愿,同时要做到言毕即成。这就意味着一般官员无法胜任中书舍人的工作,担任中书舍人的官吏需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唐高宗在位期间,曾任中书舍人一职的徐齐聃就曾提前泄漏诏书上的内容而被贬谪至蕲州。而中书舍人不能按期完成起草诏书的工作,也要受到责惩,而这主要是由中书舍人的能力不足引起的。

唐代沿袭了魏晋以来的行政旧制,起草诏令是中书舍人的一项重要职权,但是唐朝的中书舍人并不能掌管实权,是行政系统中的外朝官,其政治活动要听命于宰相,处理文书的工作实际上是"佐宰臣判案",因而时人皆称中书舍人为"宰相判官"。而这也使得中书舍人处在一个尴尬位置。所以,皇帝会经常插手中书舍人的工作中,制约其草诏权。

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权

参议表章是中书舍人的另一项重要职权。每天由百司各部门汇集到中书省的奏章不计其数。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身为宰相,不仅要行使宰相的职权,同时还要处理中书省的日常事务,可谓是公务繁忙。

自然,处理各级官员所提交的奏章的职责就落到了中书舍人身上。汇集到中书省的百官奏折,一般先由中书舍人阅览,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再经由中书侍郎、中书令,最后交由皇帝裁决。

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权主要是指六押和五花判事制度。所谓六押,就是特指六部,六位舍人分工明确,各负责一部的相关事宜。

而五花判事制度,则是唐代中书舍人的另一大职权,五花判事只是一个特殊的名词,凡军国大事,先由负责此事的中书舍人进行批阅,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其他中书舍人各执己见,在主要负责此事的舍人意见之后再行添加,也就是唐朝的合议制。

关于六押和五花判事制度之间的关系,至今学界仍有不同的看法,袁刚认为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都是代表皇帝、协助宰相的制度,五花判事和六押只是名称不同,但工作性质一样。

而刘后滨海则认为六押强调的是中书舍人对尚书六部章表的押判,五花判事则是各位中书舍人在朝政议论中各抒己见,因此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形式,六押和无花判事反映了中书省对政务裁决的进一步加强,以及中书省在行政事务中的提高。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大制度的弊端也渐渐凸显出来。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中书舍人的权力已堪比中书令,不少带有政治强人色彩的中书舍人将合议制变成一言堂,而这种行为是不被皇权所容忍的,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隆基在中书省设立翰林学士院,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直接参与到政务的处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侵夺了中书舍人的职权。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为了能更及时地处理政务,唐肃宗取消了中书舍人对奏章的初审权力,六部奏章将由三省和皇帝本人统一处理。唐德宗建中二年,门下侍郎卢杞上奏请求恢复六押制度,然而受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到了贞元初年,负责六部的中书舍人一职已全部裁撤,六部事务全交于高参一人处理。

中书舍人的杂项职权

除了基本的草诏权和参议表章权外,中书舍人还要参与到日常政治活动中。在唐朝,中书舍人拥有部分司法权,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受理诉讼,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三司受事。"

在唐初,中书舍人的司法职能是负责天下冤案诉讼,唐高宗继位后,由于武后掌权,屡屡兴起大狱,唐当局在三司受事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组成的新司法体系,也就是当代人比较熟悉的"三司推事""三司会审"。"三司推事"确立了唐代的司法体系,而原本的"三司受事"则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效用。

唐代中书舍人作为重要的中央秘书官,"凡册命大臣于朝,则使持节读册命之。"中书舍人要在朝堂上宣读册命大臣的旨意,遇到降削王宫的重要时间,也由中书舍人当场宣读。

在唐朝,中书舍人在中书省的地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唐朝前期,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负责统领全省官员及中央事务,在政事堂成立后,中书令作为宰相政事堂办公。中书省的日常事务就落到了中书侍郎的身上。

一旦中书侍郎因意外出现缺员,中书舍人可以代替中书侍郎管理中书省的日常事务。唐代宗大历二十年,中书侍郎杨绾因病死在任上,当时中书省内并无其他侍郎,于是唐代宗命中书舍人崔祐甫总领全省事务。

修撰史书及参谋工作

中书舍人由于其官职的特殊性,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员大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也正因如此,类似于修订律法、撰修史籍这样对学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大多交由中书舍人来完成。

早在李渊建唐之时,时任中书舍人刘林甫就与中书令萧瑀一起撰写唐律。唐太宗继位后,在百官及民间中广寻贤才,贞观元年,唐太宗从房玄龄处得知泾州李百药有大才,便征辟其为中书舍人,并命他修撰关于南北朝的史学著作《北齐书》。

也是自太宗一朝起,中书舍人开始充当皇帝身边的幕僚,太宗贞观十二年,马周为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覆奏,深识事端,動无不中。太宗常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思之。

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无,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 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昔苏、张、终、贾,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胜上必速,恐不能久耳。"

结语

自魏晋一朝起设立的中书舍人,在唐朝时期的职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中书舍人作为相权的辅助,却肩负起了一部分皇权的职责。从普通的草诏官到秘书官,再到参与政事,唐代前中期中书舍人扮演了一个相权和皇权之间的制衡角色。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安史之乱动摇了唐帝国的根基,朋党之争则进一步加剧了唐帝国朝堂内部的消耗,所以在唐中后期,为了避免政事繁重而出现朋党,历代皇帝们开始削弱中书省的职权,中书舍人原本的政治职权也随之逐渐削弱,

自唐肃宗一朝起,中书舍人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处理政事的职责,开始向纯粹的秘书官职位转变。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中书舍人的职权才逐步恢复到唐初时期的水平。

1.《涵雪聊文史 起草诏书、参议表章、日常政事,唐代的中书舍人都做些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涵雪聊文史 起草诏书、参议表章、日常政事,唐代的中书舍人都做些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