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97字,阅读时间约为2分钟

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政权,蒙古族出身游牧民族,行事风格与中原农耕文明有很大的不同。游牧民族自身流动性强,居无定所,所以更加好战,自小就练就了一身功夫,十分擅长骑射。

游牧民族对待子民的态度和我们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将子民看作自己的所有物,当作奴隶一样任意驱使,游牧民族的子民毫无尊严可言,所以在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很多中原王朝的百姓难以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

元朝统治者甚至限制百姓的思想文化,拒绝传播儒家思想,汉族官员只能屈居末流任人欺凌,中华文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到了元朝末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地出现饥荒。

很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所以大面积爆发了农民起义,意图推翻元朝的统治,重新建立起汉族政权。于是在朱元璋等人的领导下,他们一步步在南方掌握了经济命脉,稳扎稳打。

将蒙古族驱逐出中原地区,顺利建立起明朝政权。明朝建立之后,北元残余势力并非死心,而是等待机会养精蓄锐,渴盼未来某一日卷土重来。

但是在尚未恢复实力的时候,对于蒙古族来说,最好的方式便是做小伏低,蛰伏在大明身边,等待机会入主中原。

一、明初内忧外患

1、内部困难重重

明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并没有对蒙元势力赶尽杀绝,只是将他们驱逐出了中原大地,便将重心放到了内部的治理上。当时明朝西南地区尚未收复,云南、贵州等地实行土官政策,不受朝廷把控。

而且当地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对中原文明的了解不够深入,双方联系不甚密切,云贵地区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足,所以只能以安抚为主,等待时机收入囊中。

在东南沿海地区,日本倭寇时常侵扰沿海居民,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难以为继。虽然朱元璋后来实行了海禁政策,但却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收效甚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可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盐碱化严重,不适宜大面积进行种植,无法将农业发展作为主导。在实行海禁政策之后,当地居民失去了生存来源,越来越多的人与倭寇和海盗勾结在一起,沿海地区每况愈下,以致于后来倭寇几乎见不到几个日本人的身影。

2、外界环境不安稳

虽然朱元璋已经将蒙古族驱逐出了中原大地,可他们的野心从未离开过中原半步。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明朝建立之初依然没有根除,朝廷需要派遣大量的军队镇压内部农民起义。

同时需要应对蒙元势力的侵扰,在此期间还要稳定大明根基,加快发展速度,大面积开垦荒地,维护农业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明初的政治环境并不乐观,尤其是有蒙古瓦剌这一强大的对手,明朝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与瓦剌各取所需

1、建立朝贡贸易

瓦剌出身游牧民族,由于北方草原物资稀缺,所以游牧民族的生存状况十分残酷,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来源,也就失去了与大明抗衡的资本。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瓦剌不得不向大明示好。

与明朝进行友好的贸易往来,以换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而当时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只有朝贡贸易这一条路,不仅很难获得经济来源,反而还要耗费大量的财力。

原来明朝统治者为了宣扬大国国威,在朝贡贸易的时候不以获得经济利润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收归人心名扬海外为目的,与前来朝贡的国家实行薄来厚往的政策,即使对方带来的都是一些毫无用处的物资,明朝也会将珍贵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拱手奉上,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国家前来朝贺。瓦剌也是如此,受到了大量金银财宝的吸引,才会心甘情愿主动与大明示好。

2、获得马匹

受到中原地区自然环境的限制,中原很难培育出足够优质的马匹,而北方草原水土肥沃,更适宜马匹的培育,所以为了加强自身实力,也需要通过朝贡贸易从瓦剌那里获得优质的马匹,双方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且在双方的交流期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进行碰撞,双方的文明有所融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发展,开展了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在明朝建立之后,瓦剌虽然是我们强有力的对手,但是双方彼此可以各取所需,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资,增强自身实力。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互相交融,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为双方平等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过薄来厚往的朝贡贸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明朝中后期经济的萎靡也与长期实行朝贡贸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参考文献:

《明史》

1.《文学秘籍 明初统治者拉拢蒙古瓦剌,获得支持,建立朝贡贸易,双方各取所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学秘籍 明初统治者拉拢蒙古瓦剌,获得支持,建立朝贡贸易,双方各取所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