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政风”之变唐代中叶以降,方镇之势日横,社会险象环生,终于走向灭亡。至于五代,战祸纷起政治更趋混乱。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登上帝位,统治基础薄弱,故而处心积虑地寻求安邦治国之道。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颁行了一系列严防文臣武将以及外戚、宦官擅权专政的措施,诸如设置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相权,“杯酒释兵权”以去肘腋之患,置通判以“监州”,各路设“监司”以收揽地方之权等。宋太宗即位的第二天在“大赦天下”的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清静无为”之术为治国的思想

宋代后来把那些“不敢逾越”的祖宗之制称为“家法”或“祖宗家法”。在稳固政权的基础上,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之作为辅佐统治的工具,又标榜黄老“清静无为”之术为治国的思想。七八十年间,因循守旧、不知变化的“俗儒”之气弥漫着整个官场,形成政治风尚的最大特色。宋初,赵普为相,不喜兴立事端,在政事厅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之于通衢。”这无异昭告天下:一切以安静无事为上,大家循默无为地过日子吧!真宗任命高官的标准是:“必素有名望、端亮谨厚者处之,乃可镇静而责成。”

曾对宰相张齐贤、李沆二人说:“先朝皆有成宪,但与卿等遵守,期致和平尔。”在统治者的着意提倡下,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弥漫了整个朝廷。由于“士大夫以冲晦自养”,“相与养成浑厚诚实之风”,使得“人人因循,不复奋励”,故而真宗之世至仁宗初年,多得“重厚之士”。宰相李沆自称“报国”之道是“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惟四方言利事者,未尝一施行,聊以此报国尔。”亦曾拜相的宋庠(谥元宪)任上无所建明,史载:“元宪雍雍然有德之君子,后既登庸,天下承平日久,尤务清净,无所作为,有为者病之。”诸如“浑厚”“清净”“重厚”这些字眼,在北宋前期的含义不言而喻。

“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风

这种所谓“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风气,不过是掩盖碌碌无为的苟安政治而已。诚如朱熹论太宗、真宗朝“可以有为而不为”,太过“不过写字作诗,君臣之间以此度日而已”,真宗则“东封西祀,靡费巨万计,不曾做得一事”。循默苟且的政治风气弥漫了整个官场。在苟安政治之下,社会危机潜积而累,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欧阳修指出:“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默苟且,偷堕宽驰,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时方无事,固未觉其害也。一旦黠寇犯边,兵出无功,而财用空虚,公私困弊,盗贼并起,天下骚然。”

在“太平”的表象之下,“有为者病之”,努力寻求变革之道。范仲淹得风气之先,结合一批有志之士,纵论时下之务,吹响变革之音。天圣三年(1025)四月,时为九品官的他奏上《时务书》,要求“改作”说:“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矛头直指守旧的执政大臣。天圣五年,丁忧中的范仲淹又陈《上执政书》,力言变革之道:“圣人设卦观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一系列隐伏在“太平”下的深刻危机,历史的进程正如范仲淹所预料的那样,不十数年间,成堆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无为而治乃述古之风,不适于后世

面对“天下弊事极多”(朱熹语)的形势,朝野士人不得不作出新的思考和判断,要求改革弊政的呼声日国强烈起来。他们怀抱儒家“王道”的政治理想,志切救世,“言政教之源流,议风俗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论文武之得失”,沉闷的政治空气被打破了,引领和推动北宋政风之变的,正是后来庆历新政的领导者范仲淹。景祐三年(1036),时任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向朝廷进献政论四篇,多角度地对“清静无为”烟幕下的苟安政治和守旧官僚集团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其一为《帝王好尚论》说:《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治”乃述古之风,并不适于后世。

据史而言,好问、好贤、好谏诤、好仁义、好恭俭,才是免除“丧乱之祸”的可靠保证,从根本上否定了数十年来无所作为的苟安局面,而且君王应该“身先教化”,树立有所作为的新风。其二为《选任贤能论》说:“圣人以俊义为得,不以柔讷为行。如以柔纳为行而宠之,则四海英雄无望于时矣。”直指以“重厚质实”为尚的政治风气,要求朝廷选任贤能之士,不能闭塞英雄能人之路。其三为《近名论》,批驳“黄老之道”提倡的无名无欲的消极思想,高唱儒家“名教”之说,激励献身社会、勇于建功立名为“国家之用”的思想风尚。

其四为《推委臣下论》,认为百官各有职司,“若乃区别邪正,进退左右,操荣辱之柄,制英雄之命,此人主之权也,不可尽委于下矣!”该论主要针对长期任相的守旧官员吕夷简稳操大权,进用显要多出其门而言的,希望宋仁宗不可放弃自己的“人主之权”。“四论”讥刺时政,充满了战斗精神,力扫无所作为的腐朽气息,引起了朝野的巨大反响,为日后“庆历新政”的实施打下了思想基础。天圣年间(1023-1032),刘太后听政,事多徇情,范仲淹多次抗章忤太后意旨,并斥责宰相吕夷简辅佐无方,有损君德。范仲淹因忤上意多次受到贬责,然而他无所畏惧,以致被视为“怪人”:“范文正公初数以言事动朝廷,当权者不喜,每目为怪人”。

范氏遭贬斥

然而名望益高,其引领政风之变,功载史册:“至范仲淹空一时所谓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由此而带动“国论为之一变”。从此舆论大起政治气氛趋于活跃而一改旧观,一时群臣纷纷上言,要求延引忠直敢言之士,在政治上改弦易辙。面对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宋仁宗亟欲摆脱困境,不得不启用新锐之士,一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怀抱宏扬“王道”的政治理想,使朝政有了新的气象。庆历三年(1043)三月,吕夷简罢相,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结语:

在此前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新派人物纷纷被进用。石介作《庆历圣德颂》,欢呼一时的盛况。欧阳修作《朋党论》,公开为“君子党”正名。此时,议论蜂起,朝野动荡,侈谈理想,倾言改革,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政治风气的大变,为庆历新政的推行扫除了障碍,庆历三年七月,宋仁宗把当时深孚众望的范仲淹等人召入政府,责成他们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开创了正本清源的新局面,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北宋中期改革与变法由此展开,“庆历新政”揭开了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序幕。

1.《撒想说历史 北宋前期治国思想,有过哪些变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撒想说历史 北宋前期治国思想,有过哪些变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