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国志》陈寿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完完全全体现出了对三国时期蜀汉后期由于没有出色将领的无奈。我们都知道,三国争霸的前半段,刘备凭借着自身魅力笼络了不少武力值出众的武将,别的不说,光是他两个结拜兄弟关羽与张飞就足够出色。

但由于偏安蜀地,后续人才跟不上,在原本的将领们陆续去世后,蜀汉迎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这点不仅体现在武将上,其实文臣谋士方面也是如此。

那刘备去世后蜀汉真的就无可用大将了吗?其实并不是,魏延在打仗方面其实能力还是不错的,可惜后来因蜀汉内部争权去世。关于魏延的故事,还得从诸葛亮北伐说起。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计划中,荆州、益州以及秦川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刘备虎踞一方以图天下所必须重视的区域。后来的刘备也的确依照诸葛亮的规划,从颠沛流离到登基称帝,中间只花了区区十四年而已。

想要实现“出于秦川”这一步骤,蜀汉方面就必须占领汉中。公元218年,刘备举兵进攻汉中,经过一年的激战后正面击败了老对手曹操,并斩杀了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进位汉中王。占领汉中后,刘备本人要回成都操练益州兵马,而防守汉中的任务就交给了刚刚加入刘备势力不久的魏延。

当时魏延资历并不深,然而刘备却毫无保留的信任魏延,并给予了他镇守汉中这样重任,让魏延的地位能够比肩刘备势力的二把手关羽。这样知遇之恩让魏延感激得五体投地,为了不辱使命,魏延针对汉中地形布置了一套相当强力的战略防守计划。

汉中虽然是平原地区,但周边却多山,地形较为崎岖。当时曹魏势力强大,兵多将广,相对蜀汉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为了让曹魏部队的优势无法施展,魏延决定依托山区地形,主动出兵在汉中外围阵地布防,以此来拒敌于国门之外。

曹魏出兵攻伐汉中时,有了山区地形与蜀汉军阵阻拦,即便有着优势兵力也无法铺展开来。通过这种方法,魏延以及后来的吕乂、王平屡屡挫败曹魏方面的军事行动。

然而到了姜维时代,这套从刘备时期启用,已久经战争考验的优秀布防策略却被彻底废弃。

当时姜维在段谷之战惨败,士卒损失过千,将士被斩数十,这样的惨败让姜维在蜀汉政坛的声望一落千丈。

回到成都后,他甚至主动自贬为后将军来做出表态。《三国志》曾记录“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足见此时姜维在蜀汉政权中的形式有多恶劣。此时的他急需要一场漂亮的胜仗来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思来想去,这才决定放弃先主时期为汉中定下的御敌良策。

经由姜维研究蜀中地形与人口形势后,他提出了一项名为“敛兵聚谷”的战略。这套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汉中外围的部队撤回来就,并“退就汉、乐二城”,然后亲率大军镇守这一重要关塞。待到敌人主动进攻,到此城池底下时必定已经精疲力竭、粮草不济,姜维再率领全军将敌方一举歼灭。

这套战术等于是主动放弃了己方的有利地形,拆掉了原本已经布置好的防御阵线。后来姜维果然被这套战略策划掣肘而再次惨败给了邓艾。当时敌人料定姜维的重兵集中在了汉、乐,所以干脆绕过这里打到了洮阳,迫使姜维必须主动出兵援救。

攻入洮阳境内后,邓艾方面直接率军等在洮阳以东等着阻击姜维。等到姜维部队风尘仆仆终于赶到时,魏军早已等候多时,并给予了蜀汉部队迎头痛击。经此一败,蜀汉实力大减,从原本的主动战略进攻全面转向了被动防守。

如今大多数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来自于《三国演义》,虽然《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在基本遵照史实的基础上讲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得生动激昂,非常难能可贵,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真正要读三国历史,还是得看《三国志》。原价205现价仅需168,《三国志》全六套精装版就能带回家,还你一个真正的三国纷争。

1.《史家霸唱 魏延守了汉中10年,无一人能攻破,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家霸唱 魏延守了汉中10年,无一人能攻破,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