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分三类,第一类,为主公考虑,一切以主公的愿望为目的,必要时能牺牲自己,代表人物荀彧,诸葛亮,刘伯温。这类人无论能力高低,死后的名声绝对不差,但经常不得善终。第二类,以个人利益为上,主公不过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踏板,必要时死道友不死贫道。代表人物,陈宫,许攸。这类人大多都有阵前叛变(非战败被俘)的记录,计策出发点不一定是对主公最有利,但绝对是对敌人打击最重的,而且这类人通常不是好人。

第三类,在兼顾主公目标的同时深知天威难测的道理,献计说话一般都采用主公最容易接受的,事事为自己考虑后路,关键时刻急流勇退,主公不一定最喜欢他们(因为主公看不懂他们),但绝对不讨厌。代表人物:张良,贾诩,姚广孝。这种人大多寿终正寝。个人觉得陈宫不是追名逐利之人,从刚开始追逐曹操时就看得出来(那时的曹操只是一个通缉犯),他看中的应该是人的品行,投吕布应该是因为曹操为报父仇残杀百姓,(他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他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未必是顶级谋士,却是三国时代难得的道德君子。刘岱是同名两个人,前刺史刘岱早死了。

陶谦不是一般人,只是老了,从小喜欢领导儿童玩打仗,喜欢组织活动,史书有记录喜欢游学,学剑,观察地形,组织活动的儿童都是有成就的。后来去凉州跟凉州三明混,曾一眼看出董卓的危害,想除之而不得。刘表一骑定荆州,刘焉提前看出形势跑到容易割据的益州。

袁遗是治郡能手和学者,袁家的,另一家远亲,陈郡陈滂几兄弟。刘岱有两人,一为兖州刺史刘岱,十八路诸侯之一,后和济北相鲍信一起攻打青州黄巾时战死。一为曹操部将,司空长史刘岱,和王忠一起带兵进攻刘备的是这个刘岱。但如果以三国演义来说,这俩刘岱确实是一个人,因为三国演义里说,曹操取兖州,兖州刺史刘岱归降曹操,曹操用为偏将,差他和王忠一起领兵攻打刘备。

“十八路诸侯王”的说法,源自于秦末的灞上分封,楚国将领项羽连同其余六国将领集体反叛,与旧主瓜分天下。除伯王项羽外,一共诞生了18个王爵,因此才有了十八路诸侯王的说法。

汉末的所谓十八路诸侯,不过是戏曲小说里硬凑出来的。又不是游戏可以横跨地图,一般联盟只是支援粮草,或派遣几个武将文士,或声援,真能派遣大军,不计路途,钱粮,冻病,死伤和后方危险,顺利通过他人地盘的很少,去了也是分地屯,一个地方没那么多粮,所以他们在南阳,酸枣,河内分屯,没在一起。

陈宫弃曹操而投吕布,这其实挺矛盾的,一个三姓家奴,两次弑父,比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其实差不多,为啥一个要弃,一个要投,演义在这里就没有说清楚了,只是为了用陈宫来贬低曹操吧。看过一个说法,陈宫背叛曹操不是为了所谓的杀猪事件。而是因为曹老板,杀了几个兖州名士里面刚好有陈宫的好友。导致陈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1.《余年带你游 献计说话,一般都采用主公最容易接受的,事事为自己考虑后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余年带你游 献计说话,一般都采用主公最容易接受的,事事为自己考虑后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