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1日,上甘岭战役的第19天,15军第134团、135团、86团在炮火的支援下,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始终坚守阵地。这一天,敌人在阵地前留下了一千多具尸体,却始终未能攻占我军阵地。

夜幕降临,敌人的攻击停歇了下来。到了下半夜,趁着黑夜的掩护,志愿军第12军31师9团3营8连悄悄运动至597.9高地,接替135团防守3号、9号、10号阵地。31师代表12军加入到了15军的作战序列,8连则是12军首支参战的部队。

3号阵地是主峰,也就是597.9高地的主阵地,9号、10号阵地处在3号阵地南侧。9号、10号阵地和7号阵地的位置处在整个高地的最前沿,这里是敌人的主要进攻点,也是敌我双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8连一上战场,就捡了一块最硬的骨头。

597.9高地各阵地划分图

作为“12军代表队”的8连,为了打好首战,在上战场前就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们积极虚心地向45师参加过战斗的连队请教经验,商讨作战部署和步炮协同,了解敌人的攻击规律和特点等。8连的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军里的代表。

12军军部、31师师部指示8连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保证完成任务,坚决打好这一仗。

上甘岭战役的时候,我军从最高指挥部到各作战连队之间、临时划调参战的各部队之间、后勤与当地朝鲜百姓之间都形成了紧密的团结,所有人都齐心协力拧成了一股绳,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坚决打败敌人!也正是这股凝聚力,让上下指挥十分顺畅。

45师将十余天激战积累的“添油”战法经验,也就是“小兵群战法”祥祥细细地倾囊相授。“小兵群战法”就是依托坑道逐次补充消耗的兵力,量敌用兵,发挥我们炮火和步兵近战夜战的优势。

具体打法就是:

以战斗小组为单位防守一个阵地,其余人员全部进入坑道隐蔽,牺牲或负伤一个,就立马补充上去一个;弹药物资也是一样,枪、炮、弹药随打随补且分散放置,避免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造成过多的损耗。要知道,这些物资弹药是我军后勤人员和朝鲜支前百姓冒着敌人密集炮火的封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运送到阵地上的。

在打的时候,把敌人放近一些,不要看见敌人就打,一般是将敌人放到距离20到30米的地方,先是手榴弹攻击。敌人是仰攻,一旦前头受到攻击就会停顿,后面的部队往上一拥就容易成堆,这时就用冲锋枪扫射。

如果敌人撤退,战斗小组先各自打自己前头的敌人,接着再交叉着打,快打不上的时候,就赶紧呼叫炮火,再用炮火打击敌人。如此下来,我军往往会以较小的代价,大量杀伤敌人。

“小兵群”战法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点:必须做好步炮协同。否则,不但不能对敌人形成有效的杀伤,反而容易丢失阵地。这种战法的精髓在于坚守阵地的战斗小组不仅能依托有利地形给予敌人杀伤,他们还是炮兵的眼睛、引导炮兵精准的打击反击的敌人,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兵力减损。

11月2日,天刚亮,敌人就开始疯狂进攻。敌人的远程火炮首先对我阵地发动猛烈地炮轰,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前沿阵地。整个上甘岭阵地上顿时硝烟弥漫,遮天蔽日,如同昼夜。

炮击过后,韩军第9师30团首先向我597.9高地发起多梯次、反复的进攻。91团8连采用“小兵群”战法,投入一个班的兵力,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坚守3号、9号和10号阵地。在我军炮火的支援下,边打边补,以小组坚守,连续打退了敌人的7次进攻。

敌人进攻的兵力也越来越多,由班的进攻上升到排的进攻,最后升级为两个连的进攻,甚至有一部分敌人一路疯狂攻到了9号阵地。当敌人攻到9号阵地时,守卫阵地的战士们就有点心慌了,因为此时班长眼睛被炮弹打伤,什么也看不见,已无法顺利指挥。

阵地上还有个副排长,但是却没有什么指挥经验。关键时刻,副班长蔡兴海挺身而出,马上接替指挥:“我们是12军的代表队,一定要守住阵地。大家听我的。”蔡兴海的出言,让大家感觉有了主心骨,不再慌乱。

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蔡兴海

在蔡兴海沉着冷静的指挥下,大家齐心协力,击退了攻到9号阵地的敌人。敌人每次在进攻前,都会进行一轮长时间的炮火轰击,随后步兵再发起攻势。蔡兴海一边指挥战斗,一边观察研究。

一番研究后,还真让蔡兴海及时发现了敌人炮火的一个规律:在每次炮火攻击之后,敌人的步兵并不立刻进攻,而是会停留一段时间,以诱骗我防守部队冲出工事后,又接着进行一次炮火袭击。

这种用炮火诱骗的方法,我军在10月30日晚上的大反击中就用过,而且效果十分好。30日晚上7点,我军炮群首先对占领597.9高地的敌人实施了5分钟的炮火袭击,接着炮火开始假延伸,并发出信号弹,步兵开始打枪,但部队不出动。

敌人以为我军发起了冲击,便纷纷跃出工事。等敌人占领阵地后,我军火箭炮209团来了一轮齐放,顿时杀伤了大量的敌人。这还不算完,紧接着,我军的炮火又来了一次假延伸,步兵还不冲锋。

敌人又都出动了,这时我军的火箭炮对敌人的第二梯队又打了一次齐射,紧接着炮兵进行了5分钟的炮击,之后步兵才开始发起进攻。两轮假延伸、三轮炮火洗礼,敌人阵地上的工事被完全摧毁,且死伤一片。当我军步兵冲上去的时候,残余的敌人几乎未作抵抗就仓皇逃命。

不料,敌人的炮兵也想对我军的防守部队实施一样的炮火诱骗。发现敌人炮火的这一规律后,蔡兴海等人马上研究决定,在敌人的炮火袭击后,暂时不离开工事,待敌人的步兵发起冲击时再离开工事,迅速进入阵地。

一等功臣连91团8连官兵战后合影

蔡兴海指挥战士们,将敌人放到距离阵地20米的时候,再开火反击。若是敌人从一路发起进攻,他们就集中射击;如果敌人多路来,他们就分头射击。蔡兴海牢记着“小兵群”战法的要点,指挥战士们首先先打击敌人的先头,先头被打掉后,后面的敌兵基本扭头就跑。

同时,他们与炮兵紧密配合,引导着炮兵将一枚枚炮弹精准地打入进攻的敌群中,对敌人造成重大杀伤。实际上,经过十几天的激战,敌人已经不敢再轻易发动大规模的冲击,因为他们也尝到了被我军齐射炮火轰炸的滋味。

激战一天,蔡兴海班顶住了敌人几十次的轮番冲击,597.9高地始终坚如磐石。他们以负伤三人的微小代价,歼敌400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蔡兴海指挥所在班在11月2日这天的防守战,成了“小兵群作战”的经典战例,被全军列为学习的典型。

当晚,15军军部致电表扬了31师的战斗作风,并号召全军向31师学习。

当然,蔡兴海班以零伤亡歼敌400余人,并不能说明这场战役我军打得很顺利或者是轻松,因为这只是43天鏖战中的一场战斗。像他们这样以微小代价大量歼灭敌人的战例,在上甘岭战场上并不是个例,但也是少数。

相反,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打得极为艰辛!

就拿最先投入战场的15军第45师来说,其下属每个连队都打了两遍,134团8连更是三次上阵地。一场打下来,一个参战连队基本就只剩下几十个人能生还下了阵地。然后,将基本已经打残的连队进行合编,再打第二场。

再比如说45师135团1营2连,该连在10月16日晚上反击537.7北山高地时,部队在向阵地运动的过程中,遭到敌人密集炮火的猛烈袭击,最后仅剩五六个战士幸存下来。一个连百十号人,一次反击,剩下不到一个班。

还有,10月21日晚上反击中,前线兵力吃惊,秦基伟将自己身边的两个警卫排一共96人派往前线增援。两个警卫排在隐蔽行进与坑道8连会合的运动中,有战士负伤发出的声响,一下子惊动了敌人。暴露目标的警卫排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最后只剩下20多人进入坑道,其余人全部牺牲。

。。。到10月20日也就是战役第7天的时候,45师伤亡已经达到3000余人。

我军炮兵作战编组与任务分区

客观地说,45师在战役初期伤亡如此巨大,主要原因是我军炮兵数量严重不足,参战的只有师直属炮兵和军里的部分炮兵部队,无法对前沿阵地和反击战斗提供足够的火力支援,大多数伤亡都是在夜间的反击战中。

到31师上阵地参加战斗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志司和兵团部增调了大量的炮兵部队支援上甘岭,甚至还出动了一个火箭炮团。这样,无论是防守阵地,还是反击战斗,炮群都能及时地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有了足够火力的炮火支援,“小兵群作战”战术,才做到了真正的步炮协同以及少用兵、多用炮,也才发挥出了这种战术的威力。

11月2日这天,蔡兴海班打出了一个十分经典的战例,而其他防守部队打得也很出色。激战一天,我军以伤亡190余人的代价,毙伤敌人1500余人。

战后,蔡兴海被授予特等功,荣获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指挥一个班一天之内击退敌人的几十次轮番进攻,以零伤亡的代价毙敌400余人,这一辉煌的战绩,会永远载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辉的军史中。他们的精神也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致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每一位志愿军英雄!

1.《环球品鉴 上甘岭战役蔡兴海率一个班打出0:400,创造了“小兵群作战”范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环球品鉴 上甘岭战役蔡兴海率一个班打出0:400,创造了“小兵群作战”范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