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雕像
公元前141年,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正式登基。
此时,西汉王朝已经历了60余年,在文景之治后,国力大为提高,民间经济持续发展,结束了自秦末战乱以来的社会动荡局面。不过,在国力大振的情况下,汉王朝的财政扩张速度却大大超过了民间经济的发展速度。
这个时代的皇帝,也许凭借战争获得不俗的功绩。但是,这个时代的皇帝也最不懂得没钱时的辛酸,只是一味体会到花钱的豪爽。
其实,在汉武帝时期的汉王朝,中央集权已经得到进一增强,帝国从民间征收了大笔税收,却依然让国家机器勉强维持运作,这又并不奇怪。
西汉地图
简单来说,以统一帝国而基础构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实已经不可避免地会进行财政扩张。
特别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西汉帝国连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恢复期也大大缩短。不过,当西汉帝国经济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汉武帝也就开启了他的伐匈奴战争,这也使帝国的经济也逐渐进入一个摇摆阶段。
当然,毫无疑问,由西汉承接秦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确实为提高国力立下不朽功勋。但是,当好处左右逢源的时候,这种制度的坏处也会逐渐地显现出来。
其中,最为紧要的便是官僚集团的膨胀,在和平发展阶段,由于没有受到冲击,官僚集团的扩张速度非常惊人,甚至出现了官僚集团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民间经济的发展速度,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逆差。
据《汉书 贡禹传》记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锯万......
从资料来看,西汉的宫廷内支出甚至超百倍,由此可见对于民间经济而造成的一种隐形压迫!
由此,当朝廷各个区域开始出现经济停摆或者无法维持经济运作的情况下,那些中央朝廷或者地方的官员乃至军队兵将也自然拿不到应有的俸禄了。
但是,民间经济的剩余价值已经被朝廷直接过大控制。在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便开始了卖官鬻爵的做法。没错,很多人以为卖官鬻爵是明清时期的事情。
但是,对于急需资金补贴的皇帝来说,卖官鬻爵是最好充斥财政的手段。当然,这些花钱买官的人,也终究只能成为西汉王朝官僚集团的厚重累赘,解决了西汉王朝的燃眉之急,却早早地给官僚集团的健康发展安上了定时炸弹。
当全国性的官僚网络,成几何倍增加覆盖以后,官僚系统受到中央朝廷直接监察的概率又是非常小的,这也必然导致地方的官僚队伍逐渐变得臃肿,乃至良莠不齐,也许最终成为了西汉王朝的一大败笔。
当然,西汉朝廷也会派人前往地方进行监察,至少也要摸清底层官僚系统的底细。
在西汉时期,位居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便是作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监察长官,负责对百官进行监察,这种监察制度确实对于部分官员有一定威慑力,但是作用并不明显。
在历史上,监察官员和地方官员同流合污,进行钱财交易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因为执行监察而被暗害的监察官员也不甚繁多,唐朝的来俊臣便是一个特殊例子。
汉武帝时期,刘彻也喜欢用酷吏来纠察百官的罪行,虽然也是处理了许多贪腐案件,乃至严惩了不少贪污官吏,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使吏治清明。
同时,每一次监察,朝廷也要花费不少的钱财。同时,这些中央集权治下的每一级官僚所耗费的实物、钱财资源也越来越多。
然后,我们撇开官僚集团,再来说说当时西汉王朝皇帝的后宫。
在影视剧里,我们能够耳熟能详的便是什么三千佳丽、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西汉时期的后宫,实行严格的十四等后宫制度(汉武帝时期形成十四等),每一级的妃嫔享有的俸禄和仆人都是不一样的。
其中,昭仪等级的妃嫔俸禄甚至和丞相一样,即使是最末的充依也是有百石俸禄,一个两个还好。可是,在汉武帝时期,后宫规模已经高达上千人,光养活中央朝廷的官员和后宫就要耗费皇室的大笔钱财,可想而知,西汉帝国的经济缺口压力非常大。
在文景之治的时候,整个社会处于繁荣局面,民间经济还能够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但是在汉武帝中期,经济增长速度便进入减缓阶段,但是官僚集团的恶性膨胀速度却依然处于高峰阶段,甚至大大超过民间经济的发展速度。
同时,当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时,吃空饷的官僚增多,而还有很多想进入官僚集团吃空饷,这也必然造成西汉朝廷严重的财政压力。
虽然说,西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势必给西汉扬了国威,也拓展了新的版图。但是,除开这些层面,单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武力政策也不过是进一步耗竭了帝国的财政,并且将压力转移到民间。
当民间资本自然无法完全供应长时间的战争,以至于西汉武帝后期,整个西汉民间经济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苛政猛如虎,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当穷兵黩武的政策抑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便会由此激发。
一个普通民众没钱,或者钱不够用,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当一个帝国钱不够用,也就说明其经济基础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等来的便是起义了。
特别是战争,消耗钱财和人力的速度非常快。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修建边境的朔方城,就耗费了10万人力,而一个边境城关就要10万人力,数十个边境城关甚至更多,岂不是要上百万人。
同时,这些人力的饷银,乃至来回路费,以及在工期的各种消耗,恐怕是上百亿钱都不止(汉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百亿钱)。并且,在汉帝国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都会进行大规模武备调动,这也预示着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加。
其实,在这里,我们就明显感觉到,当国家进入集权制后,虽然保持了一个和平的发展阶段,但是却需要出台更多政策保障国家机器运转,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都是有几百年寿命,而自秦后的统一王朝寿命都不过300年。
所以说,在汉武帝晚年的时候,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把先祖好不容易积攒的家业付之一炬。
后来,汉武帝也是拒绝了桑弘羊等人关于建立轮台军事基地的建议,并开始大力发展民间经济,杜绝滥用战备。此时,他也终于认识到兴农的含义,认识到保障帝国经济重要性。
在汉武帝去世后,西汉朝廷依然采用较低的农业税率,也就是三十税一。
当然,这种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对于民间经济剥削较轻,但是西汉帝国还是从其他方向灵活地提高了财政收入,例如在垄断盐铁方面,关市收入以及其他垄断流通区域的收入等,而这些收入最终还是会隐型地转嫁到普通百姓头上,
虽然说,从上述政策,百姓似乎并不需要直接交税,但是汉帝国却可以依靠自有的垄断政策,对于铁等工业品价格进行提高,并以差价提升收入,从而神不知鬼不觉就从百姓手里将有限的财富抽走,就像民国时期的银元兑换法币一样。
这种做法,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也就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在西汉帝国时期,农业的整体比重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90%以上,而工商业不足10%。但是,恰恰就是这不到10%的经济层,却承担了西汉帝国总财政收入的60%以上。
由此可见,当时的西汉帝国通过直接经济干预,对于民间经济压榨到了何种程度,也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个手段,才让西汉帝国得以持续发展。
但是,这也势必会埋下一个隐患,也就是古代的工商业阶层,在如此强大的财政压力下,无法得到健康迭代发展,甚至也成为历朝历代为解决税赋问题的“替罪羊”!
文:历史小记者,参考相关史学书籍,文章仅供参考
图:部分网络配图,站内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为何汉王朝会进行财政扩张,还不是养官、养兵都需要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何汉王朝会进行财政扩张,还不是养官、养兵都需要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