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公

秦朝从建立诸侯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500多年来经历了近40位君主。

但它的真正崛起,发轫自秦穆公。

秦穆公执政后对国体、机构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待国力有了好转之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疆域面积扩大了好几倍。

国家有了实力以后,和邻近的晋国发生了征战,经过许多回合以后最终击败晋国,然后紧接着消灭了梁国、芮国、滑国等小诸侯国,取得西部地区的绝对话语权,一跃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时期的秦国,已经具有了大国地位的话语权。

从此以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中间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直至秦始皇等明主,经过400余年的不懈努力,到秦始皇时期,祖宗积淀的成果秦始皇一点都没有浪费,反而是更加发扬光大。

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可以傲视群雄,睥睨天下了。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八荒吞六合,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 ,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

秦始皇

这是亘古未有的伟业,所以秦始皇除了炫耀功业以外,又开始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

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的体制来管理国家;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由中央垂直管理。

他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这一制度模式的出现,由此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这种统一标准的制定,其进步意义如今看起来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总括来讲,代表人类文明程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等要素,在秦始皇时代才算真正得到统一。

秦朝由此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帝国,秦始皇也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但是这么强大的一个大帝国,为何骤然之间就灰飞烟灭了呢?

商鞅

主要因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我们试分析如下:

一、王朝建立后继续使用法家学说,比此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尽管进行了这个改革,那个设计,但只有一样没有改变,那就是自秦孝公以来一直实行的《商鞅法》。

秦国在秦孝公时代,确实是靠着《商鞅法》而强大起来的。

商鞅法从人性本恶观点出发,认为所有国内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价值观。

臣民们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时的本性、并详细知晓跟他有关的国家法令,知道做哪些事会受到奖励、做哪些事会受到惩罚就可以了。

所以秦国严禁书籍在国内的传播、严禁从事说教之人在国境内活动,连歌舞、杂耍、说唱之类的艺人都被认为会是蛊惑人心的,以上各类人等凡被举报发现的一律处以极刑。

这种愚民之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秦国比较管用,对于统一以后的原齐国等这些文化发达地区的老百姓,就觉得很不适应,于是产生抵触情绪。

当时的秦国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的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

征战

二、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形成高压状态

法家历来主张集权,即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这种君主集权是绝对的: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秦始皇开辟的中央集权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革新,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导致天下事系于一身,结果走向了极端,权力过分的集中。

为此,君主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 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法家还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正是基于此,对六国的反叛势力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注重防患于未然,除奸于未萌;迁关东豪族数百家于咸阳,尽收天下兵器铸为铜人,以弱六国之人。

焚书坑儒

三、高度的文化专制,导致各种先进文化受到摧残

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文化高压政策,基本的出发点在于期望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进而统一文化,统一学术,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

在秦朝统一后的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度里,意志的统一和文化统一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理想。

因为不论中央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只要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任何文化统一、意志统一的愿望总要落空。

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必然导致文化发展的实际结果与文化统一论者的主观愿望相反。

这种高压政策固然能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则是根本不足取的。

思想专制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或许有助于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但其实际后果则势必加重思想异端的潜流与再生,使政权的权威严重下降,信用度降低,合作者越来越少,离心者越来越多。

更有甚者,这些原因与结果互为交织,恶性循环——文化高压引起知识分子的离心与不合作;知识分子的离心与不合作,激化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政府必然采取更严厉的高压政策;政府更严厉的高压政策则又必将导致知识分子更加离心乃至反抗。

……如此循环不已,最终只能是政府自食其恶果。

因此,当政府一旦遇到风浪与挫折,这些原本可以与政府同舟共济的人则势必站在政府的对立面,促使政府的危机和崩溃。

徭役

四、过重的徭役和赋税

由于皇帝大权聚于一身,好大喜功的思想也开始作怪。于是不顾当时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开始滥用民力修骊山墓、建阿房宫、开灵渠、筑长城、拓直道,全国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在秦始皇所处的年代,放眼全世界,人口超过70万的大城市有几个?

罗马、迦太基、亚历山大港,这些蜚声古代世界的大城市,居然没有秦始皇工地上的人口多!

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就目前对始皇陵边修陵民工的遗址发掘情况来看,记载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东地区的郡县。

秦朝伐匈奴的粮草来自于齐地。漫漫长途,运粮食的车队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过黄河,每65.5石粮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达前线。由此可见对关东经济的掠夺到了什么程度。

庞大军队

五、没有完成战争状态到和平状态的及时转型

秦王朝的统一成就毕竟来得太快,使统治者无法从容地选择一种思想作为根本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理论指导跟不上实际需要。

没有完成从战争思维转向和平执政思维的快速转变。在和平时期,仍然沿用统一战争时的惯性思维治理国家,用战争时的管理模式管理民众,把整个国家当做军队进行管理。

秦国统一天下但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了,在穷兵黩武的始皇帝心中这只不过是新一轮开疆辟土的开始。

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士卒不敢弯弓抱怨,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

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秦始皇迁移关中50万秦人至岭南与当地民族融合,但导致关中空虚,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大泽乡起义

结语: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西汉的贾山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在世时,他的统治其实已经在崩溃,但是由于皇帝以及开国大臣的镇压,没有人敢于和政府对抗。

秦国讲求法治,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到了秦二世时期,由于胡亥得国不正,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说服力。再加上他根本不懂得国家治理,依然用横征暴敛那一套。

农民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在悲惨的生活状态下生存,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

所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它就像一粒火种,一下子引燃成燎原之火。

这把火一烧起,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起义队伍,这就像推到了“多米诺骨牌”一样,秦始皇穷其一生建立的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秦始皇臆想千秋万世的秦王朝,国祚仅二世,15年时间,成为了历史上大统一王朝中国祚最短者。

总结以上几条,最后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苛政”。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1.《关于一世二世的秦朝我想说秦朝仅仅十五年国祚,二世而亡,给后人的警示有哪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一世二世的秦朝我想说秦朝仅仅十五年国祚,二世而亡,给后人的警示有哪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