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翻开史书,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从2000多年前的汉朝到当代中国,从帕米尔向西或南亚次大陆的丝绸之路都是中国人开辟的。
在这条路上,中国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但在心底有的却只是和平交流和贸易的愿望。张骞、法显和玄奘都在这里留下了和平开拓的足迹,中巴公路的“绕行”,也恰恰说明了中国人心底的这个愿望——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和平交流和贸易更美好,而为远离冲突,中国人也可以重新开路。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中巴公路一般指喀喇昆仑公路。北起中国新疆喀什,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山口,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6公里,巴基斯坦境内616公里。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连接首都及南部沿海地区的唯一运输通道,也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及其卡拉奇港口、南亚次大陆、中近东地区的唯一陆路交通要道。
这条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整条公路中国境内最低海拔1154米,最高海拔4733米,被评为“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交通纽带,为通往首都伊斯兰堡及南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对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巴基斯坦国家公路网的组成部分,对于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军事意义。同时,这条公路还是亚洲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地区及南亚次大陆的交通要道。
这条公路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两国工人在帕米尔高原炸响了开山第一炮。1979年正式宣告建成,6月18日全线通车,198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联系中巴的纽带,被喻为中巴友谊的象征。为修筑这条公路,中国共投资2.7亿人民币,先后派出2.2万工程技术人员及筑路工人,巴方派出6000余人。
当时,中巴双方从两国边界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甫山口向各自方向修建公路,中国工程人员援助巴方建设了北起中巴边界的红其拉甫山口、南到塔科特大桥的路段。援建全长613公里,已经接近公路在巴基斯坦的全程。
这条公路上的感人故事是:中巴双方共约700人献出了生命,相当于每公里公路是用一条人命换来的。巴基斯坦方面表示,将永远记住中国的援助,因为这条公路将被一代又一代人使用;帮助他们从事边境贸易,为小山村的人们打开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公路的建成为巴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此,巴基斯坦在其北部重镇吉尔吉特建立了中国烈士陵园。
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吉尔吉特的丹沃尔,建于1978年,那里安葬着在援建喀喇昆仑公路过程中牺牲的其中80多名中国建设者。烈士虽然已经牺牲,可他们的英灵却随时注视着他们曾经倾洒过热血的土地,烈士陵园里的每一个墓碑上都刻着烈士的名字。其中靠左第一位是武治业同志,他是在一次塌方中为保护巴方人员而牺牲的,也是牺牲人员中级别最高的中国人。此外,这里还有20座未立墓碑的空墓,是为20位尚未找到遗骨的烈士留下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当地的巴基斯坦人把中国牺牲者墓碑的照片挂在家中,以纪念那些长眠在他们国土上的中国朋友。
阿里·马达德
阿里·马达德,一位巴基斯坦老人,从烈士陵园建立到现在,他已经在这里义务看守陵园40多年,是一直以来为中国烈士守墓的巴基斯坦人。但他却说自己不是守墓人,只是在守着一群睡着了的中国孩子!在他的心中,中巴友谊需要两国人民共同维护的。他的义务看守既是对中巴友谊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国朋友的一种感谢。
在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中巴公路中国段是这样的一个行进路线:喀什—奥依塔克红山—盖孜检查站—恰克拉克湖—喀拉库勒湖—苏巴什达坂口—塔合曼—塔什库尔干—达布达尔—红其拉甫国门。在塔什库尔干,公路是由公主堡东侧行进的,有意或无意地绕开了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广义上的瓦罕走廊,而中巴公路若从瓦罕走廊的明铁盖达坂(山口)通向巴基斯坦,自然条件要好于红旗拉普山口。
为什么绕开瓦罕走廊呢?即:当时考虑到,明铁盖达坂(山口)距离中国与阿富汗的边境地区太近,而阿富汗国内局势不稳定,这才最终决定沿红旗拉普河及口岸修建公路。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虽然,中巴公路修成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阿富汗联盟控制,远离阿富汗战火,并不存在难民等问题。但在这里不难看到,中巴公路“绕行”瓦罕走廊体现出的现实和历史的智慧。
从1996年到2001年,北方联盟控制着阿富汗约30%的领土,比如巴达赫尚省,卡比萨省,塔哈尔省以及帕尔旺省,库纳尔省,努里斯坦省,拉格曼省,昆都士省的一部分,它们全部都是阿富汗北方的省份,这是北方联盟这个名称的来源。支持北方联盟的主要是三个民族,首先是塔吉克族,他们占阿富汗人口的27%,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之后是哈扎拉族和乌兹别克族,他们各占阿富汗人口的9%。
历史上,帕米尔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唐朝,中国设置“葱岭守捉”,其管辖范围是整个新疆西部地区,包括帕米尔。乾隆24年(1759年),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乱后,统一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巩固了帕米尔在中国版图中的法律地位。清朝政府长期在帕米尔地区设官、驻军镇守,并一直对帕米尔地区行使有效管辖。
19世纪80年代,俄国在完成对哈萨克、中亚的三个汗国和土库曼的征服后,进一步积极准备军事占领帕米尔。与此同时,英国势力也已经扩展至阿富汗并向帕米尔渗透。其后,两大帝国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这就是说,瓦罕走廊的阿富汗地带是1895年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划定的英俄隔离带,送给阿富汗王国的。面对英俄划界事件,清朝政府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但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清朝政府无力西顾。而这在后来就成了中国与阿富汗,以双方实际控制线确认划界的依据。
这中间的智慧在哪里呢?为了远离冲突,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使中国可以不经过瓦罕走廊就实现与巴基斯坦的交流,是一种大智慧,也开辟了一条全新、更好的丝绸之路线路,更是一种精神,也许只有中国人才有的精神。
翻开史书,人们不难看到,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到当代中国,可以说由帕米尔向西或到南亚次大陆的丝绸之路,均是由中国人开辟的。在这条路上,中国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但在心底有的却只是和平交流和贸易的愿望。张骞、法显和玄奘都在这里留下了和平开拓的足迹,中巴公路的“绕行”,也恰恰说明了中国人心底的这个愿望——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和平交流和贸易更美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1.《2000多年前中国是汉朝拿看这里!中巴公路为什么要“躲”着阿富汗走?背后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00多年前中国是汉朝拿看这里!中巴公路为什么要“躲”着阿富汗走?背后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