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汉承秦制,但汉王朝继承的秦制主要是中央制度,如三公九清,在地方制度上,汉王朝恢复了被秦废除的分封制,军队(。

可历史书上说,废分封设郡县是历史进步,刘邦为什么搞历史倒退呢?

一来是因为西汉建立过程中,高祖刘邦为了击败项羽,以封王为利益交换拉拢一批诸侯联合对抗项羽,这些人就成了后来的汉初七大异姓王;二来是因为,刘邦认为秦朝二世而亡,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分封宗室,以至于天下皆反的时候,没有宗室可以拱卫江山社稷。因此,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一方面剪除不可靠的异姓王,另一方面分封宗室同姓王,形成了九个刘姓诸侯国。

同姓九王

可我们知道,前有平王东迁王权旁落,后有靖难之役叔侄相争,只要分封诸侯,就没有不坏事的,这就是汉初的第一个矛盾:中央集权和藩宗自治的矛盾

异姓王铲除之后,刘邦和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功勋元老定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你马没了...

这个白马之盟非常有意思。这条著名的盟约,既没有写进汉朝的官方法典,也没有以诏书的形势昭告天下,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居然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反而是王陵、周亚夫等功勋集团成天拿着白马之盟说事。

再来看白马之盟的内容,“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句很好理解,大汉王朝是老刘家的,不是刘家的不能称王,这无可厚非。后半句“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就有趣了,这可不是告诫后人要赏罚分明,而是刘邦给丰沛老伙计们承诺的金饭碗。

丰沛老伙计帮我刘家守江山,我刘家保证老伙计们子孙万代吃香的喝辣的,更直白点就是,刘家掌皇权,功勋集团掌相权,大家一起分享胜利果实,再次证明刘邦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我们可以从西汉初期的丞相人选来印证,从第一位丞相萧何往后分别是平阳侯曹参、舞阳侯樊哙、梁王吕产、武侯王陵、曲逆侯陈平、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这些人基本都是西汉建立过程中的大功臣。这构成了汉朝初年,中央朝廷的权力运作基础。

你刘邦和丰沛的老伙计称兄道弟,可老刘家的后人认不认呢?这又就是汉初的第二个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汉初的这几任丞相中有一个另类,那就是吕王吕产,不仅做了丞相,最关键的是吕产的爵号是梁王!吕产为什么能做到“非刘氏而王者”,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吕后乱政了。

吕后乱政,代王刘恒承嗣皇位

吕后(吕雉),刘邦的发妻,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后。每次看到吕后,我总会想起《权游》中的王后瑟曦。吕后和色后一样,都是开国君主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却都遭到了夫君的背叛,在亲生儿子惨死后投身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一度走上巅峰最终又遭万人唾弃,被后来者打倒在地。

瑟曦·兰尼斯特

彭城之战,是刘邦一生的耻辱。刘邦带着56万大军偷袭彭城,结果被项羽3万楚军打的大败,为了保住性命,刘邦丢下自己的父亲和老婆独自逃跑,甚至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将亲生儿子和亲生女儿几次踢下车。

被刘邦抛弃的吕雉,做了三年的阶下囚,不管吕雉曾经多么爱慕刘邦,从刘邦丢下她独自逃跑的那一刻起,她的心里再也没有了刘邦的位置,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吕雉蜕变为吕后。她知道,男人是靠不住的,要想在这乱世中搏得一处栖身之所,只能靠自己。

刘邦也知道,他和吕后的感情已经无法挽回,昔日的贫贱夫妻最终变成政治斗争上的权力伙伴,而他们的合作基础就是嫡长子刘盈,未来的汉惠帝。

只要刘盈能成功即位并坐稳皇位,那么吕后和她背后的外戚势力就能保住自己的权势。因此,吕后一定要处死韩信和彭越,既是为了西汉政权的稳定,也是为刘盈将来登基扫清障碍。可令人遗憾的是,刘邦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并不喜欢。

吕后做阶下囚的那段时间,刘邦和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好上了,还生了个儿子叫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意很像自己,渐渐有了将皇位传给刘如意的想法。

想来刘盈也是可怜,小的时候家里穷,吕雉只好把他带在身边干农活,那混账刘老三就知道和狐朋狗友喝酒;等刘邦称王后,又遇上兵祸,被亲生父亲一脚踢下马车,要不是夏侯婴叔叔,怕是都死了好几回了;等到天下大定后,自己身为嫡长子,父亲却不喜欢自己。这般悲惨的命运或许就是刘盈生性仁弱的原因。

好在吕家的势力足够强,还有张良、周昌等功勋集团的支持,废刘盈改立刘如意的事情一直没有成功。就这样,刘盈在刘邦死后,有惊无险地登上了皇位,即汉惠帝。

不过,汉惠帝的命实在是不好,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英年早逝,和色后一样,儿子的突然离世成了压倒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保住吕家的权势,吕后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汉惠帝登基后,为了加强对惠帝的控制,吕后强行安排鲁元公主的女儿张氏为做惠帝的皇后。张皇后可是惠帝的亲外甥女啊,这样的乱伦关系让身为舅舅的惠帝一直无法接受,以至于惠帝死后,张皇后还是处子之身。惠帝没有嫡子,吕后便将庶子刘恭的生母处死,对外谎称刘恭是张皇后的儿子,来了一招狸猫换太子。

汉朝太后专权是出了名的,都是吕后带的好头

刘恭知道生母被吕后害死后,年仅八岁的他执意要为母亲报仇,不久后又被吕后处死,改立惠帝四子刘弘为帝,安排外戚吕禄的女儿做刘弘的皇后。控制了皇帝之后,吕后夺权的触手很快伸向了开国功勋和地方宗室。

高后元年(187年),吕后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此外还有一大批吕家外戚被封为侯,甚至连吕后的妹妹吕媭都被封为临光侯。

白马之盟中说过,“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吕后公然打破白马之盟,这就是在挑战刘邦和功勋集团约定好的利益分配体系,招来了功勋集团的强烈反对。权力就这么多,利益就这么大,吕后大封外戚王侯,这不就是明目张胆的虎口夺食嘛。

另外,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梁王、赵王、燕王这三个王位属于刘邦分封的同姓九王,吕后封吕家外戚为梁王、赵王、燕王,那原来的刘姓诸侯王呢?赵王刘友被吕后软禁绝食而死;梁王刘恢,因爱妃被吕氏谋害,殉情自杀;燕王刘健病逝后,遗腹子被吕后处死,封国被废。

吕后分封吕氏诸王侯,不仅得罪了功勋集团,也得罪了地方的刘姓宗室,中央朝廷又因为连续废杀皇帝而搞得乌烟瘴气,吕后乱政也就走到了尽头。

高后八年,吕后病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联合刘襄、刘章、刘兴居等宗室,以迅雷之势诛灭吕氏外戚势力。别看吕后在世时吕家人耀武扬威,西汉王朝的军政大权一半都在功勋集团手中,吕后一死,自然是树倒猢狲散。而在吕氏覆灭后,刘邦四子,代王刘恒,被后世吹上天的汉文帝闪亮登场。

文帝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刘邦有九个儿子,刘恒排行老四,本来皇位轮不到刘恒来做,可吕后死前,刘邦的九个儿子要么离世要么被吕后害死,刘恒反倒是成了刘邦现存的几个儿子中最年长的了,这块全天下最大的馅饼就这样砸在了刘恒的头上。这等好事放在别人身上保不齐就会利令智昏,可刘恒却相当的老谋深算,年仅24岁就表现出了相当深的城府。

《美人心计》汉文帝

在入京登基的路上,刘恒数次派亲信进入长安打探消息,确认京城局势;入主未央宫后,连夜任命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接管宫中卫戍部队,而后又在当夜下诏,肯定了陈平、周勃等人诛灭吕氏的正义之举,同时大赦天下,彰显仁君之姿。

刘恒正式即位为汉文帝后,封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封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封大将军灌婴为太尉,给立下从龙之功的功臣加官进爵,同时将吕后封王时期侵夺的封地原原本本还给各刘姓诸侯王,表明自己和宗室兄弟子侄们站在同一阵线。一系列操作下来,刘恒很快就恢复了吕后乱政时期被破坏的政治生态,使西汉王朝重新走上正轨。

坐稳皇位之后,刘恒开始审视自己的处境,当时的汉朝共有三股势力:

一是皇帝刘恒和他背后的代国。刘恒是在吕氏被诛后的一片混乱中以代王的身份承嗣大统的,从刘恒即位以来不断笼络功臣和宗室可以看出,刘恒的这个皇位是不牢固的,陈平、周勃今天可以扶持刘恒上位,保不齐后面就不会把刘恒扳倒换别人做皇帝,因此刘恒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做代王时培植的势力。

二是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勋集团。这些人当年跟着刘邦从沛县起家,是一起嫖过娼一起扛过枪的生死兄弟,早就抱成一团共同进退,只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他们没有那么在乎谁当皇帝。

《绛侯周勃》程十发绘

三是地方上的刘姓诸侯王。这些人是刘恒最大的威胁,尤其是齐王刘肥一脉跳的最欢。曹姬是刘邦当小混混时的情人,并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刘肥。后来,刘邦为了干革命,抛弃了曹姬,娶了有钱有势的吕后为妻子(刘邦渣男啊)。刘邦称帝后,为了弥补对刘肥的愧疚,封刘肥为齐王,只要百姓中有会说齐国话的,统统划为齐国封地,因此齐国成为宗室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富裕的诸侯国。吕后乱政时刘肥已经病逝,他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联合陈平、周勃等诛灭吕氏,可让刘襄等人没想到的是,皇位最后落在了刘恒的头上,这使得刘襄等人耿耿于怀。

《楚汉传奇》曹氏

分析完内外局势后,刘恒决定先从功勋集团下手,也就是皇权和相权这对矛盾。

功勋集团和宗室不一样,像陈平、周勃、灌婴这样的功臣基本都是朝廷高官,扎堆待在长安城中,互为姻亲和政治同盟,但凡刘恒有什么政策让功勋们不满意,他们就集体上书,搞得刘恒下不来台,那要怎样瓦解功勋集团对皇权的干预呢?

文帝二年十月,左丞相陈平逝世,右丞相周勃晋升左丞相。刘恒抓住机会,召集功勋们说道:“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违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训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简单翻译一下,你们这帮勋贵有封地不就封,成天待在长安搁我眼前晃悠,我不嫌烦,帮你们从封地运送钱粮到长安的官吏都觉得烦了,赶紧的都给我滚回封地去,这样才能帮我管教百姓,实在脱不开身的,也要派儿子去。

刘恒这一道“逐客令”,以“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训其民”为由,名正言顺的勋贵赶回了封地,将功勋集团赶出了权力中心。此外,刘恒还很贴心的让周勃做表率,带领列侯返回封国,顺道解除了周勃的丞相之职,换上更好掌控的张苍做丞相。

功勋们想要发作,可刘恒一没有去你爵位,二没有削你封地,只是念在吏卒费苦,百姓无教,让大家回家养老,况且按照礼制王侯们本就应该待在封国。

其实只要给足优待和脸面,勋贵们还算好解决的,毕竟不听话的刺头早就被刘邦干掉了。相较于功勋集团,宗室诸侯王才是刘恒的心中大患,幸运的是,老天派了一位策论高手帮助刘恒,这个人就是贾谊。

《过秦论》

贾谊的《过秦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他另一道策论——《治安策》。策论一开篇,贾谊就戳穿了天下太平的假象,认为国家的局势已经到了危险的境地,直指汉朝最大的隐患——诸侯国!在贾谊看来,不论是异姓诸侯王,还是同姓诸侯王,全都不靠谱,迟早都是要造反的,要想彻底解决诸侯王的问题,只有“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条路。

那什么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呢?简单的说,就是诸侯王死后,王位和封地绝不能由嫡子一个人继承,而是要分成好几块,分封给所有的子嗣,这样一来,诸侯国就会越分越小,直到“地尽而止”。这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阳谋,诸侯王们明知道众建诸侯会让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弱,可做儿子的,谁不想分一份家产,朝廷通过“众建诸侯”,将中央和诸侯国的矛盾,转化为诸侯国中嫡子和庶子的内部矛盾,不可谓不高明。

朱允炆直呼:高明啊

贾谊的《治安策》后,简直说到了刘恒的心坎里了,那就别废话赶紧分封吧。

文帝二年,齐王刘襄病逝,刘恒将齐国一分为三,刘襄的儿子刘则承袭齐王,刘襄的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分别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同年,将赵国一分为二,赵王刘遂不变,封他的弟弟刘辟疆为河间王。

文帝十六年,齐王刘则寿终正寝,文帝把齐国一分为六,再加上之前分出来的城阳国和济北国,坐拥七十二城的齐国被文帝拆分成八个诸侯国,与西秦并称的东齐,已然失去了威胁。同年,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安为淮南王,刘赐为庐江王,刘勃为衡山王。

按照文帝构想,再有一两代人的时间,诸侯国就会因不断分封而彻底失去威胁,可他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后面的任务只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景帝刘启。不过刘启没有他爹那样的好性子,放弃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既定策略,改为直接削藩,最终酿成了七国之乱。

-

作者:大胡

地史馆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西汉战争:“隐秘的角落”,被文景之治光环掩盖的七国之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汉战争:“隐秘的角落”,被文景之治光环掩盖的七国之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