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王子目
《天龙八部》的耶律弘基与历史上的形象有很大差异。
首先在皇太叔之乱中他一点气魄都没有,靠侥幸才评定叛乱;其次他是一个铁杆宋粉,根本没有侵宋的意图,自然也不会因为侵宋与否的问题跟萧峰决裂,把萧峰弄死。在金庸笔下,《天龙八部》是历史背景最雄浑的作品之一。通过男主角之一萧峰身世所引发的胡汉恩仇,描绘了公元11世纪中后期宋辽对峙的局面,以及女真金国的兴起。读罢令人热血奔腾,思绪万千。
萧峰在书中有两次人生命运的大转折。第一次是杏子林之会,被全冠清等人揭破契丹人血统,从而失去丐帮帮主的身份,陷入遭整个中原武林千夫所指并争相讨伐的境地。
第二次是在女真部落时偶遇出行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进而以平叛之功晋位为南院大王,从此置身于宋辽两国民族矛盾的大漩涡之中。为解此两难之局,萧峰被一步步推向了自戕于雁门关、以一己之身为两国止战的悲剧结局。
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后一次改变萧峰命运的真实历史人物——辽道宗耶律洪基。
前明后暗招祸乱
被看走眼的继承者
契丹人中一个红袍中年汉子大声吆喝,发施号令……那红袍人满腮虬髯,神情威武,见萧峰攻来,竟毫不惊慌……
红袍人毫不畏缩,明知与萧峰相斗是必死无疑,他说要再斗一场,直如猫儿捉住了耗子,要戏弄一番再杀而已,却也凛然不惧,一跃上马,径向北去……红袍人道:“此地风景甚佳,我就死在这里好了。”萧峰道:“接住!”将长矛、弓箭掷了过去。那人一一接住,大声道:“萧英雄,我明知不是对手,但契丹人宁死不屈!我要出手了!”
——第26章《赤手屠熊搏虎》
以上内容是耶律洪基在《天龙八部》初登场时的片断,重义轻生、威然不惧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正是这种性格,令萧峰觉得义气相投,引为知己并与其结拜为兄弟。如此人设,为下文平叛战斗中耶律洪基的深得军心和临危不惧,埋下了伏笔。
其后萧峰因陪同阿紫一路西行,巧合般与耶律洪基二度会面,获悉其大辽国主的真实身份。不久,便发生了“皇太叔之乱”。这一事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对于触发叛乱的历史渊源,金庸援引相关史料,做出了精准的概述:
耶律洪基的祖父耶律隆绪,辽史称为圣宗。圣宗长子宗真,次子重元。宗真性格慈和宽厚,重元则极为勇武,颇有兵略。
圣宗逝世时,遗命传位于长子宗真,但圣宗的皇后却喜爱次子,阴谋立重元为帝。辽国向例,皇太后权力极重,其时宗真的皇位固有不保之势,性命也已危殆,但重元反将母亲的计谋告知兄长,使皇太后的密图无法得逞。宗真对这兄弟自是十分感激,立他为皇太弟,那是说日后传位于他,以酬恩德。
耶律宗真辽史称为兴宗,但他逝世之后,皇位并不传给皇太弟重元,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洪基。
耶律洪基接位后,心中过意不去,封重元为皇太叔,显示他仍是大辽国皇储,再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上朝免拜不名,赐金券誓书,四顶帽,二色袍,尊宠之隆,当朝第一:又封他儿子涅鲁古为楚王,执掌南院军政要务,称为南院大王。
——第27章《金戈荡寇鏖兵》
历史上这一变乱被称为“重元之乱”或“滦河之变”,其发生的原因与金庸小说所述大略相同。但论及深层次因素,与辽道宗在政治上的昏聩息息相关。
史载耶律洪基在年幼时期,即备受父皇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器重和培养。1043年,二十岁出头的耶律洪基被封为燕赵国王,1052年又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开始参预朝政。此时的他“性沉静、严毅,每朝,兴宗为之敛容”,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1055年八月辽兴宗崩逝,耶律洪基即位,是为辽道宗。登位之初他颇有英主之相,广开言路,下诏无论臣下或百姓,均可“直言无讳。可则择用,否则不以为愆。”其后又关心民生问题,派遣使者分道平均赋税、修缮兵器、勤勉百姓务农种桑,禁止盗贼。
耶律洪基曾经是一款备受期待的小鲜肉
然而好景不长,辽道宗的狐狸尾巴很快就露出来了。他听信佞臣的谗言,缢杀了忠心为国、威信很高的北院枢密使萧阿剌。
此举不仅祸乱朝纲、令忠良之士缄口,更严重的后果是原本平衡的权力架构被打破。因帝位旁落不满久矣的耶律重元父子,因此而蠢蠢欲动。
平叛毫无主见
坐享其成幸运躺赢
1063年七月(因剧情需要,金庸将这一事件剪贴至公元1092年秋,注附文末),当辽道宗狩猎于滦河的太子山时,耶律重元及其子耶律涅鲁古谋划借机弑君夺位。
这一阴谋被太后宫中的侍官耶律良侦知后,他急通过太后向道宗转达此事。不想这生死关头,辽道宗的昏庸之劲仍在发作,他居然训斥耶律良道:“汝欲间我骨肉耶?”
危急时刻,耶律良不得不立下重言:“臣若妄言,甘伏斧锧。陛下不早备,恐堕贼计。”耶律良还献策道:“如召涅鲁古不来,可卜其事。”正是这一巧妙的试探,迫使作贼心虚的耶律涅鲁古不得不提前发难。听了使者的回报,辽道宗这才相信对方叛乱的事实。
探子来报,皇太叔与楚王率领兵马五十余万,北来犯驾。洪基寻思:“今日之事,有进无退,纵然兵败,也只有决一死战。”
——第27章《金戈荡寇鏖兵》
可惜历史上的辽道宗,远没有这般英雄气概,获知兵变后他的第一反应是逃难,想要脱离战场而跑到北、南大王院处避难。此时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劝阻,认为“陛下若舍弃随从前往北、南大王院,贼兵一定会紧追不舍。况且北、南大王未必就靠得住,贸然前往可能会遭遇不测。”
最终阻止辽道宗逃跑的,并非是耶律仁先的忠言,而是耶律重元父子已率部众四百余人杀至行宫前。已无路可逃的辽道宗,被迫接受了耶律仁先的建议,并由后者设置障碍加强防御,率官属近侍奋勇抵抗。
耶律洪基在重元之乱中丢人现眼
激战过程中,楚王耶律涅鲁古立功心切,跃马突出而冒进,结果被忠于道宗的近侍详稳渤海阿、护卫苏当场射杀。敌军这才稍稍退却,辽道宗与属下在紧张形势下度过了平安的一夜。这正是金庸描写萧峰在敌军中大展神威、射毙楚王的史料依据。
第二天刚刚破晓,耶律重元就纠集了奚族猎户两千多人卷土重来,形势仍万分危急。关键时刻,在奚人中声望颇高的北院宣徽使萧韩家奴,在阵前大呼道:“汝曹去顺效逆,徒取族灭。何若悔过,转祸为福!”此举动摇了奚族猎户的军心,令他们阵前倒戈投降。
叛军就此大势已去,被彻底击溃,耶律重元逃亡至大漠,走投无路之下长叹一声:“涅鲁古使我至此!”随即进行了自我了断。至此,皇太叔之乱终被平定。
从历史上平定这场叛乱的过程不难看出,耶律洪基能够最终成为赢家,依靠的是部下的誓死效忠和自发行动,并且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他本人在平叛中只扮演政治吉祥物,非但未发挥任何积极作用,反而试图走为上计远避灾祸。侥幸得胜丝毫不能掩饰他的昏庸本质。
信佛善诗画的宋朝铁粉
外交上完全是鸽派
《天龙八部》中接下来的情节,便是萧峰立功而受封为南院大王,耶律洪基欲使其为先锋,蓄意南下夺取宋室江山。
耶律洪基道:“兄弟有所不知,南朝地广人稠,物产殷富,如果出了个英主,真要和大辽为敌,咱们是斗他们不过的。天幸赵煦这小子胡作非为,斥逐忠臣,连苏大胡子也给他贬斥了。此刻君臣不协,人心不附,当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此时不举,更待何时?”
耶律洪基大声道:“我契丹列祖列宗均想将南朝收列版图,好几次都是功败垂成。今日天命攸归,大功要成于我手。好兄弟,他日我和你君臣名垂青史,那是何等的美事?”
——第49章《敝屣荣华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
而在历史上,宋辽两国相互之间的大规模攻伐,高烈度战争基本集中于公元979年至1004年这25年之间。
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乘势将兵锋指向幽云十六州,揭开了宋辽战争的序幕,但在高梁之战功败垂成。辽国遂于980年兵犯雁门关等地,被宋军击退。
986年,宋朝又主动发起了“雍熙北伐”,三路大军齐发,结果先胜而后败。名将“杨无敌”杨业(杨家将评书中老令公杨继业的原型)战殁于阵。
(大司马按:彼时契丹也多次南侵,但在遂城、满城、徐河、唐河等战中都被宋军大败,宋辽双方大致打平,并不存在辽压制宋的情况。)
宋真宗即位后,辽国屡次兴师犯边。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事,发生在1004年秋。契丹一代英后萧燕燕挥师南下攻宋,一路告捷推进至黄河岸边的澶州。
在名相寇准的鼓动下,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宋兵军心大振,射杀辽大将萧挞凛,辽军因此而气沮无力再战。双方达成“澶渊之盟”,宋通过向辽纳岁币的形式,以金钱换取了和平。
之后一百多年内,两国边境相对平稳。虽也发生了“庆历增币”(宋仁宗时被迫增加岁币二十万)和“熙宁划界”(宋神宗时对辽割地)这样的外交摩擦,但宋辽之间再未爆发大规模战事(直至1122年北宋主动伐辽才被打破)。所谓耶律洪基伐宋和兵逼雁门关,不过是金庸先生的艺术创作。
就耶律洪基本人性格来看,他也很大程度上属于一个“鸽派”。史载耶律洪基精通音律、擅长书画、爱好诗赋、笃信佛教,特别崇尚汉文化。其历史形象更接近于梁武帝萧衍、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这样的文化皇帝,并非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战争狂人。
高度汉化的耶律洪基,甚至成为了大辽对宋朝的头号粉丝。王称的《东都史略》记载,应辽国多年来的一再要求,宋御史中丞张昪送上了宋仁宗的官方画像,耶律洪基为此特意穿上礼服,以隆重的礼仪而迎接。
等看到宋仁宗的御容后,耶律洪基“惊肃再拜”,并在之后竟对左右之人表示:“中国之主,天日之表,神异如此,真圣人也。我若生在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侯而已。”
《嵩山文集》的一则记载更为夸张,提到耶律洪基曾花费数百两白金,铸成了两尊佛像,并在佛像的背面刻下这样的铭文:“愿后世生中国。”连大辽皇帝之尊都无法满足于他,希望来世托胎生为宋朝之人。
待到耶律洪基临终之际,据《契丹国志》记载,他还告诫于继位的耶律延禧道:“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要求皇位继承人严守与宋朝保持友好往来的和平局面。
历史上的耶律洪基是不可能侵宋的
以上几条记载均出于宋人的笔记,是否完全属实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自从澶渊之盟之后,尤其是辽道宗时期,两国确实长期处于罢兵言和的状态。
至于辽道宗鼓动部将在边境“打草谷”这种野蛮的掠夺形式。这一切更只能是金庸先生架空时代所创作的小说家言。
宠信奸佞杀妻灭子
令辽国走上不归路
尽管历史上的耶律洪基并非野心勃勃、蓄意侵宋之人,但并不能就此断定他是一位仁厚的帝王。除了前文所述他早期的昏庸行为,在平定“皇太叔之乱”后,辽道宗并未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反而在昏君之路上驶入了快车道。
耶律乙辛,这位在《辽史·奸臣传》中名列第一的大反派,借助这场动乱乘机登上了辽国政治舞台的最前端。
说起耶律乙辛的发迹,也算事出偶然。“皇太叔之乱”爆发前,耶律重元的党羽忌惮于耶律仁先的贤明,设法将其调至远离京师的偏远边地,以图为谋乱除去一大障碍。辽道宗对此阴谋毫无察觉,准备批准这一调令。不想耶律乙辛进言道:“仁先旧臣,德冠一时,不宜补外。”
正是耶律乙辛的这番话,阻止了耶律仁先这位日后平叛的头号功臣被外放,也挽救了辽道宗的皇位和身家性命。叛乱勘平之后,耶律乙辛因功受封为北院枢密使,之后又晋封为魏王。深得道宗宠信的他从此平步青云,史载“势震中外,门下馈赂不绝。凡阿顺者蒙荐擢,忠直者被斥窜。”
耶律乙辛权势滔天之际,在辽国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谚语:“宁违敕旨,无违魏王白帖子。”也就是说宁可违背辽道宗这个皇帝的旨意,也千万不可悖逆耶律乙辛的命令。
日渐长成的皇太子耶律浚,成为了耶律乙辛大权独揽的最后障碍。为了长期把持朝政,耶律乙辛不惜精心设下毒计,制造“十香词冤案”诬陷道宗皇后、太子生母萧观音与伶官偷情,令皇后蒙冤而被赐死;之后又诬告耶律浚预谋弑父自立,令太子被废为庶人并遭囚禁。耶律乙辛再指使手下将其害死,并且又暗杀了太子妃。
此时的辽道宗,几乎被耶律乙辛施了魔咒,一再任其妄为。
直到耶律乙辛的魔掌又伸向年仅四岁的皇孙耶律延禧时,在大臣的提醒下,辽道宗才最终察其奸恶,下令将耶律乙辛及其党羽一并处死。
但皇后和太子的冤死已经无法挽回。早早失去父爱母爱、缺少良好皇室教育的耶律延禧,被心怀愧疚之意的辽道宗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1101年正月,享有七十岁高寿、在位长达46年的耶律洪基撒手而去,给辽国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危局,以及那位因不幸的童年遭遇,即位后便放纵享乐、败坏国事的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灭辽过程
注:《天龙八部》第16章《昔时因》写道:“下面注的日子是‘大宋元丰六年五月初七日’。乔峰记得分明,那正是自己接任丐帮帮主之日。”乔峰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初七成为了丐帮帮主。前文又提到乔峰此时已“执掌丐帮八年”,据此推断,杏子林之变发生于1091年。
之后故事的时间线,萧峰遇上完颜阿骨打,并就此客居于女真族部落,为阿紫疗伤,已是“匆匆数月,冬尽春来……其时已是初夏,冰雪消融……”接下来时间来到这一年的“夏去秋来,阿紫的病又好了几分……其时秋高气爽,闻着长草的青气,甚是畅快。”因此小说中的皇太叔之乱,被设定于1092年秋,比起历史上所发生的1063年,晚了接近30年时间。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1.《令萧峰自尽于雁门关的皇帝,正是大辽帝国的掘墓人|文史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令萧峰自尽于雁门关的皇帝,正是大辽帝国的掘墓人|文史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