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上,人们统称徐州、东周,统称株洲、西汉、东汉,统称汉、西晋、东晋、北宋。

众所周知,周幽王因暴政和废申后、太子宜臼,导致申后父亲申侯联合犬戎和吕、曾(曾邓)等国进攻周都镐京,幽王兵败被杀;申侯等拥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又处在犬戎兵力控制下,周平王遂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今洛阳西),由此有了西周和东周。

公元311年,由北方匈奴族建立的前赵进攻晋,不仅攻入国都洛阳并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两年后,晋怀帝在平阳被杀,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继位;316年,前赵又攻入长安,俘虏晋愍帝;由于北方大乱,晋朝的世族遂在公元317年拥戴司马懿的曾孙、在南方有雄厚基础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由此有了西晋和东晋。

1126年,金军入侵,攻占宋国都汴京并俘虏徽、钦二宗;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遂于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正式建都杭州,由此有了北宋和南宋。这几个政权,虽然经历了皇帝改换,地盘缩小,但是整个朝廷及官僚机构并无大的改变,皇帝也是嫡系,继承关系很明确,所以统称为周、晋、宋,名副其实,不存在异议。而西汉和东汉就不同了,虽然这两个王朝的皇帝都姓刘,国号都是汉,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是没有多大的继承关系的;如果硬要将它们联系起来,那么刘备在东汉灭亡之时建立的也是“汉”政权,其“继承”关系并不差于刘秀,更应该以前汉、中汉、季汉相区别并统称为“汉”.

  

  一、刘邦建立的汉朝被王莽篡夺。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朝后的公元前206年,作为起义军中的一支、最先进入关中灭掉秦国,本应为“关中王”的刘邦,因为实力尚不足以与项羽抗争,不得不接受项羽的分封,成为“汉王”,都南郑,王巴、蜀、汉中。[1]刘邦以此为根据地,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杰”的帮助下,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项羽,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汉朝。史称西汉或前汉。

  

  “汉承秦制”.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西汉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融合,华夏族同相邻的一些民族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这就是汉族。通过“和亲”和战争,匈奴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汉朝的联系更加紧密。西域各族被统一在汉朝的版图之中,西南、东南各族与内地的联系也得到加强。汉朝在汉武帝时达到极盛时期。此后逐渐衰落。

  

  汉成帝时,任命帝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提 要: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这几个政权,虽然经历了皇帝改换,地盘缩小,但是整个朝廷书事,掌理朝政,自己则整日游山玩水,斗鸡走狗。王姓子弟于是纷纷封侯,参与朝政,成为势力强大的外戚集团。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病重,其侄儿王莽在侧侍候,照顾备至,数月未解衣带。王凤弥留之际,重托皇太后和汉成帝照顾王莽。于是,王莽成为黄门郎,不久升为射声校尉。王莽更加小心谨慎地侍奉姑母。皇太后王政君于是对侄子王莽颇有好感,后来就让他出任了大司马。随着汉成帝、汉哀帝的去世,继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她依赖王莽,委政于他。可是王莽是有野心的,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又沽名钓誉,广施恩惠,经过几年的经营,把朝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正式篡汉,在未央宫前殿隆重地举行了“新”朝皇帝登基大典。王莽率公卿朝见太皇太后,奉上“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玺韨,去掉汉朝的封号,立妻子王氏为皇后,立四子王临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又下诏策命孺子婴为“安定公”,以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等五县百里之地、人万户,作为后者的封邑,在那里立刘氏宗庙,奉汉正朔。[2]

  二、刘秀建立的“汉”并非对西汉的继承。

  

  建立新朝取代汉朝后的王莽,在其统治的14年间,政治腐败,人心涣散,经济衰败,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刘邦的后代布满天下。在新莽乱世,“天下咸思汉德”[3]的潮流中,许多刘氏子孙都打出了“反莽兴汉”的旗帜,不少非刘氏子孙者也改名换姓,装扮成刘氏后裔,或寻找一个刘氏人物来作为“领袖”,以发展武装,占领地盘。当时建立了许多以“汉”为国号的割据政权,例如:绿林起义军建立的更始刘玄政权,赤眉起义军建立的刘盆子政权,刘永据睢阳建立的政权,自称武帝曾孙的卢芳依靠匈奴建立的政权,以及从刘玄政权中独立出来的刘秀建立的政权。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已经建立更始政权的绿林起义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新朝宣告灭亡。

  

  此前一年,即地皇三年(公元22年),在南阳郡(今湖北省枣阳市)的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演、刘秀兄弟,把宗族、宾客组成七八千人的军队,在蔡阳县舂陵乡(今湖北枣阳,当时属南阳郡)起兵,称为“舂陵军”,自称柱天都部。“舂陵军”随后加入了属于绿林起义军的新市、平林起义军。更始政权建立后,刘演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刘秀年轻时,处事谨慎,性情温和,喜欢务农。他曾感慨地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4]执金吾就是负责监督、检查京都及附近地区治安的长官,阴丽华是新野阴氏家族中最漂亮的女子。地皇三年十月,刘秀在其兄影响下,投入反对王莽的大起义的历史洪流中,经受了战火的锻炼。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在取得昆阳之战大胜后,遭到丧兄之痛--刘演被刘玄杀害。这年十月,因为河北局势错综复杂,一心想借机削弱刘秀势力的刘玄命令刘秀以破虏大将军兼代大司马的名义,去河北“稳定局势”.刘秀到达河北后,废除王莽法令,恢复汉制,对地方武装打压结合,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河北成为刘秀脱离更始政权、创建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占据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北)建立政权,登基称帝,史称“光武帝”.这个新政权的国号与当时许多割据政权的国号一样是“汉”,因为它打的是“反莽兴汉”的旗帜。次年,刘秀攻占洛阳,定都于此。

 

 

  此后,刘秀又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南征北伐,铲除了独霸一方的各种割据势力,其中也包括以“汉”自居的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了全国。刘秀建立的这个后来存在了两百年的政权,史称“东汉”或“后汉”.不过,须得说明的是,刘秀虽系汉高祖九世孙,却出自景帝之唐姬所生长沙定王刘发一脉;说白了,刘秀不过属于皇族远支,并非嫡系后裔。所以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描述刘秀在铲除各地割据势力特别是以“汉”为国号的刘永政权时,写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说‘天命',当然不得而知;若说’正统‘,他(刘永)是梁孝王八世之孙,比起刘秀的谱系,还要’正统‘得多,’正确‘得多。因此刘秀首先就要对付刘永。”在叙述刘玄政权灭亡时又说:“西汉王朝最终地灭亡了,在西汉皇帝的宝座上,坐的是一位农民军的领袖。”[6]正是从这种意义讲,作为“农民军领袖”的刘秀政权,不是继承西汉的政权,而是一个新建的、独立的政权。

  

  

  三、刘备差点走一条与刘秀完全相同的路。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相继专权,皇室衰微。按翦伯赞的说法,当权臣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时,“献帝在位虽然有三十一年,实际上,东汉王朝已经等于灭亡了”[7].当时,天下大乱,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说法,经过长期兼并混战后,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7],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已被他们分别控制。此后,刘备集团“借”荆州,夺巴蜀,也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集团又夺取了曹魏集团的汉中,遂“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8],遥“表”于被曹操控制的汉献帝,然后就宣布刘备为汉中王。

  

  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自立王号是“汉中王”,刘备为什么要紧紧扭住当时已名存实亡的“汉”字不放?应该说,这是政治策略的需要。刘备虽然自称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但家道早已破落,靠“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而且《典略》早就指出他不过是“临邑侯枝属也”[9]. 在封建时代,皇权神圣,正统观念深入人心。曹操不废汉献帝却“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实力雄厚的孙权只能“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所以,当时的局势就是谁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在政治上就可以处于优势地位。刘备虽仅是汉室远支宗室,可毕竟还是汉朝宗室子弟,打“兴复汉室”的旗帜,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在政治上占据主动。所以,早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为刘备谋划未来方略就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0]

  

  从当时情况看,”兴复汉室“是存在可能性的。刘备称”汉中王“时,已占有”汉中、巴、蜀、广汉、犍为“,远胜于刘邦当初从汉中开始兼并群雄时的情况和力量。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襄阳,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利“[11].这还只是一路北伐就如此厉害,还不是《隆中对》规划的并且已经可行的两路北伐。所以,刘备集团发展壮大自己的最佳策略,就是充分宣传”帝室之胄“要”兴复汉室“.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在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自立为帝,又传闻汉献帝已遇害后,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诸葛亮等人认为,”汉“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刘备”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因此仍应定国号为”汉“. 这其实就是”帝室之胄“”兴复汉室“策略的继续运用。所以,在刘备称帝的诏书中就有”修(汉)社稷“”嗣二祖“(汉高祖、光武帝)、”兴汉阼“等词汇。[12]

  

  虽然刘备政权企图再演一次光武中兴汉室的故事,却到底没有实现;不过,”汉“字始终是刘备政权坚持的立国基础。例如,诸葛亮《(前)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后)出师表》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在《诏策》中说他:”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13]这些都足以表明,”汉“字始终是刘备政权的国号,也是这个国家的立国基础。

  

  其实,刘备、诸葛亮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并非就一定是要恢复东汉王朝。因为,刘备如果真将自己作为汉献帝下属,那么,当曹丕篡位时,刘备就不该是”称帝“而是该”勤王“.所以,”兴复汉室“这面旗帜,只是政治家的一种策略,并不就一定要真正去落实。刘备、诸葛亮所建立的那个名为”汉“,被称为”蜀汉“的国家,其实是与西汉、东汉无多少继承关系的独立国家。

  

  四、余论。

  

  虽然历史上有的历史学家将西汉称为前汉,将东汉称为中汉,将蜀汉称为季汉,好像三个”汉“政权有联系和继承,实际上,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秀建立的东汉,刘备建立的季汉,是彼此没有联系的各自不同的三个政权。刘秀、刘备虽然也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但与皇室正支很是疏远,而且他们都是独自起家建立政权和国家的。他们所谓”帝室之胄“的身份,”兴复汉室“的旗帜,所建国家之”汉“国号,不过是作为政治家对”汉“的名义的借用。这三个”汉“政权,实乃自创一朝,后两个”汉“政权并非是前政权的延续。只是,后世人因为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总是像看待二周、两晋、两宋一样看待”两汉“甚至”三汉“,这实在是对历史的误读。

  

  我们在承认刘秀、刘备两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实际上都是与前代没有继承关系的独立政权的前提下,不得不指出,现在有很多版本的”秦汉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西汉和东汉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叙述的,这本身就是与历史实际不合的;而在承认刘秀政权的历史是”汉“史的前提下,又对刘备所建立的这个明确标明是继”汉“还存在了42年的政权却不屑一顾。这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而言,刘备的”汉“政权比较刘秀的”汉“政权,除了地盘小些、存在时间短些外,应该说没有什么差别;而且比之刘秀是在汉室中断了16年后才重建政权而言,刘备是遥”表“汉献帝才自立为汉中王、在曹丕废掉汉献帝后就自立为”汉“皇帝,从对汉室”继承“的”正统性“来说,刘备显然还要更加深厚一些。从历史评述其他政权的经验而言,在周、晋、宋之后建立的东周、东晋、南宋其实也是偏安一偶,却从来没有人对它继承前代政权的合法性有异议;反而在南宋时代的人还往往以刘备政权作为比附以争正统。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魏篡汉,晋继魏,为维护它们的正统性而有违历史真实地将刘备政权的”汉“改为”蜀“了。

  

  注释:

  

  [1]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中华书局,1999. 

  [2] 班固。汉书·王莽传〔M〕。中华书局,1999. 

  [3] 范晔。后汉书·卢芳传〔M〕。中华书局,1999. 

  [4] 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上〔M〕。中华书局,1999. 

  [5][6] 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484,342、331. 

  [7][10][13]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中华书局,1999. 

  [8][12]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M〕。中华书局,1999.  

  [9]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1999. 

  [11] 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M〕。中华书局,1999.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2大统一的汉朝专题之刘邦建立汉朝,王莽篡汉,刘秀续汉,汉末年刘备挽救。为何三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2大统一的汉朝专题之刘邦建立汉朝,王莽篡汉,刘秀续汉,汉末年刘备挽救。为何三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