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为什么一直饱受争议?源于它的功劳不少,弊端也不少。
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隋朝即是一个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的时代,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隋文帝杨坚对中央官制的改革。这一次改革可以说十分重要,重要到在明朝前这一制度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改革就是三省六部制。杨坚
隋朝的前身是北周,北周所采取的官制是六官制,这六官分别是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以及大司空。其中最大的自然是大冢宰,属于六官之首。但是这样看未免有些复杂,不过只要将这六个官职换一下,就可以方便理解。其中大冢宰是天官,大司徒是地官,之后则是春夏秋冬,对应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和大司空。
宇文泰
天地春夏秋冬官制来源于西周,而北周就是完全照搬了《周礼》礼对西周官制的记载,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鲜卑政权要去模仿西周呢?这背后隐藏的是西魏的先天不足,首先是当时西魏(北周前是西魏)的国际形势处处不如人,军事上不如东魏,文化上也一样比不过汉人建立的国家,所以属于一个东边不管南边瞧不上的地带。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性,西魏权臣宇文泰就提出了恢复西周制度,正好又是地处于关中,于是就说西魏是西周的传承者。
宇文泰
第二点则是源自于宇文泰的私心,宇文泰是一个权臣,为了能巩固自己的权力,也为了能够专权,六官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宇文泰自己出任大冢宰,方便掌权。而且从法理性上,宇文泰还有了合理的依据,意思就是不是我要掌权,实在是位高权重,为国担忧。所以等到了隋朝建立时,这一制度就变成了讨厌的制度。
杨坚
首先是六官制是西周的制度,用西周制度来经营西魏和隋朝,过于复古。其次六官制本身就是宇文泰提出来方便掌权用的,属于权臣的庇护手段。所以不管是西魏之后的北周还是北周之后的隋朝,都不希望再出现权臣。而这时候三省六部制开始孕育而生,最初的三省六部和后来的稍微有些叫法上的区别,但本质还是尚书、门下和内史,其中内史负责起草诏书,之后尚书负责执行,最后则是门下负责审核。
杨坚
其中尚书是执行部门,所以本质上属于权力最大的机构,但是又受到了门下和内史的牵制,故而说尚书是最后拍板实行的部门。而这一次出现的变化也是一次宰相制度的发展,整个历史当中出现了三次针对宰相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但当时的丞相位高权重,所以逐渐被取缔,这也就到了第二次三省六部制度,最后一次则是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度。
杨坚
那么三省六部制针对之前的三公制度有了什么变化呢?首先是分化了宰相的历,从过去的个人担任首辅,变成了具体的机构,而真正掌权的也成为了部门的长官。在过去为什么权臣总是会出现?也是因为丞相制度的弊端,个人能够做到只低于皇帝,一旦是皇帝失权,则丞相最大。而三省部门的变化就是先有机构,才有个人。并且三省长官是有任期的,而且也不是一人说了算,这就很好地抑制了个人权力的发展。
其次则是过去的丞相不但是独揽大权,而且还有着决策和执行两方面的权力,而三省的出现则是将决策权以及执行权分开,全部都要按照程序走,最后拍板的依旧是皇帝。因此这也就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二,只能够是给皇帝提供建议,而不是直接决定。最后一点则也是关于决策权的分化,单纯的权力和决策分化还不足以遏制权力发展,这一次还有着针对决策权的分化,过去丞相能够一人决策,就算是集思广益那也是自己的班底。但现在都是皇帝的班底,集思广益也需要通过内史省的起草,之后通过了门下的审核才能真正执行。这在一方面通过增加程序的方式遏制了相权,还规避了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的决定。所以从整体来看,三省六部一方面维护了皇权的稳固,另外一方面又做到了宰相分权,是一次精彩的权改革。
1.《.隋朝 三省看这里!隋朝时期的重要改革,避免相权一家独大,三省六百雏形的由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隋朝 三省看这里!隋朝时期的重要改革,避免相权一家独大,三省六百雏形的由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