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长河来看,总共出现了400多名皇帝,其中明军的数量也不少。
比如大家孰知的唐太宗,汉文帝等等。但是,要评选出一位最伟大,最杰出的皇帝,那我觉得非隋文帝杨坚莫属。这时候读者可能要说我不讲武德:隋朝才存在37年,二世而亡,这样一个烂朝代怎么可能有好皇帝呢!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香吗?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你们对隋朝的误解太深了,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这么糟糕,后面我会跟大家一一解释。隋文帝杨坚
为什么说隋文帝伟大呢?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隋朝之前的到底是怎样一番场景。由刘秀白手起家创立的东汉帝国崩溃后,中华大地陷入了长达六十年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人口从汉末的5000万直接下降到了800万,大家想想看这是个什么概念?好不容易三国归晋了,天下太平了,老百姓眼看着苦日子就要到头了,但是好景不长。
晋武帝司马炎还算马马虎虎,可惜生了个白痴儿子,就是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他傻到什么程度?有一年闹饥荒,老百姓都在啃树皮,吃草根,他对此很不理解:他们不会吃肉吗?非得要米饭馒头才能充饥吗?唉,也许上天注定要让百姓们受苦,没多久八王之乱就开始了,最终北方的游牧民族趁势打了过来,后世史学家口中的“五胡乱华”开始了!晋朝皇室一看大事不妙,卷起铺盖连滚带爬逃到了南方,还美其名曰:衣冠南渡。“不能怪我喽,都是永嘉之乱惹得祸。”晋朝皇帝还一脸无辜的表情。只可怜了当时的百姓,才过了五十年都不到所谓的“太平日子”(估计要大打折扣),又要陷入到战争的泥潭中!
晋武帝司马炎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屈指可数,连宋朝都不能算,毕竟当时的燕云十六州没有被纳入版图。所以,后世对于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抱着敬仰的态度,唯独大一统的晋朝是个例外,连史学家都懒得搭理,想起司马家族就想狂扁一顿。因为司马家族的玩忽职守,导致中国又经历了几百年的大分裂。大家算一算,从公元304年五胡乱华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代周立隋,又花了八年时间灭了南陈)重新统一中国,中间经历了多少战争岁月?如果把西晋短暂统一的时间忽略不计,从公元220年的东汉灭亡算起,中国持续了多少年的大分裂?
但是,杨坚的横空出世终结了这个混乱时代。西方史学家对隋文帝的评价也相当之高,估计欧洲如果也出了个杨坚,就不会造成今天小国林立的局面了。但是,隋文帝的功绩只有这一个吗?
一个公司想要运作下去,肯定离不开辛勤的员工,不然老板一个人岂不是要累死?除非是像沙县小吃那样的夫妻店。为了使公司利益最大化,老板肯定要招募最优秀的员工。同样的道理,皇帝一人是无法撑起整个帝国大厦的,肯定需要任用一批官员。那就要谈谈古代的选官制度了。
远的不说,就从汉代说起吧,那时候“察举制”盛行。皇帝选官的标准主要考察一个人的品行,对父母是否孝顺啊?对国家是否忠诚?
由于汉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所以,在选官的时候,往往会采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听起来,还挺不错。但是往往理想很丰盈,现实却很骨感。由于是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员,所以弊端重重。最重要的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做官资格,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往往主观的成分大一些。由于没有成文法的规定,所以任人唯亲,走后门的现象在当时极为普遍。以至于到西汉末期和东汉,察举制度甚至变成了豪门权贵扩大势力的工具。现在有些愤青整天叫嚷着要废除高考,说什么扼杀人才。但是,请问还有比高考更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吗?所以,有时候想法天真并非好事。
三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事,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由于各地都开启了手机飞行模式,两汉时期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已经无法得以施行。那怎么办?招不到打工人,你让皇帝喝西北风去?这也是魏文帝上台后最为苦恼的一件事。正当魏老大一筹莫展之时,他的下属陈群突然灵机一动:“老大,我们可以先选出一批我们的人,让他们做中正官,然后再派他们去掌管各个地区,让他们代理我们评定其他有做官资格的候选人。”魏老大顿时来了兴趣:“小弟请把话说完,别吊朕胃口。”陈群看到老大急切的眼神,继续补充:“至于候选人嘛,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西瓜,首先得看出身,最好他的爸爸,爷爷,太公,外公都做过官,毕竟宦官世家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势力,把他们都拉拢过来为您效力,最后得天下者,非陛下莫属。当然,把德行考量也得加进去,哪怕装装样子也行,这样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曹丕一听,好主意啊,赶紧吩咐陈群速速落实。“陛下,先别急!不能一看见人才就急着授予官职,这样天下人会觉得陛下您没档次,粗粮细粮都吃,咱们也要先挑挑别人。”于是在评定候选人的时候,设定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咦,好熟悉的赶脚,这不是初中时我最头疼的画树状图吗?
影视剧中的曹丕
于是,九品中正制取代了两汉的察举制,作为新的选官制度被后期的魏晋南北朝延用。相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之处在于,官员的任命权被中央收回,魏老大一下子收纳了大量的人才,为后期的晋朝一统天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察举制一开始出发点是好的,为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士入朝为官。但是,由于任免权在地方长官手里,我说你行,你不行也行,到后期根本不顾一个人的才华和德行,全凭地方长官的心情。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做大,而皇帝也无可奈何,谁让自己的祖先一开始没有设定好规则呢?但是,规则是死的,而人却是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发展到最后,选官全看一个人的家世背景,拼爸爸,拼爷爷的时代到来了。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固化了阶层,壮大了门阀势力。
什么是门阀?通俗来讲世世代代都当官,并且可以控制朝政的世家大族。在隋朝之前的东晋南北朝曾经扮演过重要的历史角色。随着门阀势力的壮大,甚至到了可以和皇帝平分天下的地步!也就是说你皇帝的权力得分点我们,不能你一人说了算!
晋朝皇室逃到南方后,过得那叫一个窝囊!琅琊王氏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书圣王羲之就出自这个家族。就是这个士族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先河!在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登基称帝的仪式上,琅琊王氏的代表王导甚至和晋元帝坐在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被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马就是晋室司马家族。可见,当时门阀势力的厉害程度,不光与皇权平起平坐,甚至可以左右皇权!南朝宋齐梁陈政权更迭之所以如此迅速,门阀们功不可没。
杨坚之所以能够成功代周立隋,离不开关陇贵族集团(也可以称之为关陇门阀)的支持。隋朝虽然建立了,并且又重新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杨坚却始终寝食难安,深知关陇门阀的厉害。今天可以扶持你上位,没准哪天又可以扶持另外一个代理人将你取而代之,可怕不?这一点,隋文帝心里也不是没有数。为了打压门阀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终于在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创了科举制度。还在上学的小伙伴们,请记住587这个年份,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你们最苦恼的考试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从那时候起,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才有了上升渠道。
西方史学家之所以对隋文帝评价如此之高,不仅仅是他一统天下的功劳,最重要的是他首创的科举制度深深地影响了远在大洋彼岸的欧罗巴,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选拔官员的制度无外乎两种:世袭制与恩赐制。
世袭制这里我就不多赘述了,参考一下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所谓的恩赐制,就是当权者将官位“恩赐”给一些贵族,这些得到利益的贵族呢投桃报李,更加忠诚于给他们饭吃的君王。任免权全凭君王一人说了算,没有足够的背景和关系,那不好意思。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吧!总之一点,欧洲平民百姓是没有参政的机会的,哪怕你有苏格拉底的才华,柏拉图的智慧,那也是没用的。平民永远是平民,贵族永远是贵族。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惊讶地发现,原以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传说,然而现实中居然真实存在,就在遥远的东方!“他们举国上下都是由最有智慧的哲学家来治理的!”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向欧洲老乡阐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西方统治者也意识到旧有的官员选拔机制的弊端。十八世纪,英国成了第一个抄作业的国家,他们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汲取了其中的养分,制订了新的文官考试机制。那时起,唯血统论在英国成为了过去时,也要凭借成绩说话了。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杨坚固然是个好皇帝,在他在位23年间,开创了《开皇之治》的伟大局面,为后期的大唐盛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杨广固然是亡国之君,但绝非后世认为的那么坏。(大部分都是被李唐抹黑的)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继续打压士族,为更多寒门学子提供逆袭的机会。因此,触犯了很多门阀世家的利益,这也为他后期覆亡埋下了伏笔。读者可以回忆一下秦朝历史,当年始皇废分封,兴郡县,动了六国贵族的奶酪,因此他死后没几年,秦朝就灭亡了。历史是何等的相似?顺带说一下,取代隋朝的李渊,也出自关陇贵族集团。
影视剧中的杨广
然而,杨广这个人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太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个人就想完成几代人才能做完的事。修建大运河,惹得民怨沸腾。至于三番五次攻打东北的高句丽,出发点是好的,毕竟一千年后大家也都看到了,东北又出现了个后金政权,屡次骚扰明朝边境,最后还成功入主中原了。但是,他没有战略头脑,完全可以先和亲啊,等后期有了实力再打也不迟。但他就是一根筋,非要倾尽全国之力来灭高句丽,最后高句丽没有灭国,自己倒被灭国了。
隋朝对于觉大多数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看过《隋唐英雄传》的朋友,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随便请一位中学生来总结它的历史,无外乎以下三点:1、短命王朝,2、二世而亡,3、暴君杨广。但是仅存37年的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又有几人知晓?
1.《熟悉而又陌生的隋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熟悉而又陌生的隋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