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汉朝

关于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我想说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4—为什么武功强盛的元朝却如此短命?

欢迎刘欢阅读《双重中中华史》系列

刘欢读了《易中天中华史》 1——,我们真的要忘记三国吗?

刘欢读《易中天中华史》 2——,为什么李中川不用五代十国?

刘欢读了《易中天中华史》 ——后同样分裂,为什么在隋朝重新统一?

这几天读了易中天中国历史最新的《铁血蒙元》,书名受到冲击。最终,易中天可以起一个更具艺术性的名字。没必要那么简单

这本书还是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从铁木真崛起到元朝一统天下的全过程,堪称一部不错的科普读物。关于元朝,有不少争论,有的已经尘埃落定,有的至今仍甚嚣尘上,比如元朝是不是中国的朝代,关于这个问题,看似幼稚,其实有深层含义,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不分的,但其实元朝只是蒙古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元朝自然是中国的朝代,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从不间断的明证,但是蒙古帝国的其他汗国就不是中国了,它们是独立的国家,不是元朝的附属部分,比如统治伊朗的伊尔汗国、统治俄罗斯的钦察汗国等,总不能说,俄罗斯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吧。

相比较成吉思汗的争议,忽必烈好得多,他是中国元朝的缔造者。可以说,没有忽必烈,元朝不会统一中国,它在历史上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其实,温带草原带一直从朝鲜延续到乌克兰,自古以来,征服这一草原带几乎就征服了欧亚大陆,比如曾经的匈奴汗国、突厥汗国,但他们未能越过长城阴山,更未能入主中原、甚至统一中华(五胡时期迁居河套的南匈奴人例外),唯有忽必烈真正一统华夏,更让元朝成为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少数民族朝代。

突厥汗国版图,达到了惊人的700万平方公里之巨,然而始终未能越过阴山,最终土崩瓦解

回到开头的问题,元朝为何短命,我觉得元朝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歧视读书人,不尊重文化。

自古凡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被人说成“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是说,胡族不懂得体恤民力,且大多残暴,别看他们现在很强大,但他们的国家不会超过百年。

元朝地图(绿色部分)

不幸的是,元朝应验了这点,从1279年到1368年,元朝只延续了89年,确实没有超过百年,关于元朝有很多传闻,比如元朝把人分为四等,汉人最下等,这是否是史实,至今仍在被历史学家考证,但元朝歧视知识分子,这是有铁证的。

我们知道,宋朝是中国最尊重知识分子,即士大夫的朝代,然而宋朝重文轻武,导致最终先败于辽金,后败于蒙古,元朝吸取宋朝教训,开始重武轻文,极端歧视知识分子。

根据南宋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记载,同时代的元朝就实行一个叫做“户计”的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全国居民按照不同的职业标准分类,划分为各个户计,即将人划分为十个档次,户计一旦划分,必须世代传承,你的子子孙孙都只能从事这个行业,不能改变,其中知识分子排名第九,所谓“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这就是曾经一个广为人知的词,“臭老九”的由来。

把知识分子排在僧侣、工人后面,尚可理解,然而甚至排在娼妓后面,仅高于乞丐,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如此奇葩的制度,只有元朝才有,如此歧视知识分子,有人愿意为这样的朝代卖命吗?

汉人儒生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这也是后世很少有人称赞元朝的原因,得罪了读书人,他们不写书骂死你吗?然而蒙古人却不这样认为,易中天写道。“在蒙古人看来,儒生就是汉民族的萨满”,忽必烈听儒经,认为孔子是汉人的萨满,那儒生不是巫师吗?

正因为歧视知识分子,反正知识分子不如妓女,大量的读书人干脆不去做官,就和妓女混在一起,写写杂剧,这倒是促进了元曲的繁盛,但是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

一个失去知识分子支持的国家,肯定不会长久。

同时,元朝迟迟不开科举,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科举是汉人的强项,科举一定要考书,书肯定是汉人写的多,蒙古人哪里写过什么书呢,那对于连汉语都说不好的蒙古人、色目人(西域人),怎么考得过汉人。

于是,元朝迟迟不开科举,但最终还在元仁宗时期恢复了科举,这个时候距离元朝灭亡仅有40年了,科举名额,蒙古、色目、汉人等比例录取,而参加考试的人数、全国人口数,汉人都百倍于蒙古人,说白了就是明确的考试歧视。甚至连难度也不一样,同样的考卷,汉人要写千字以上,蒙古人只需要写500字,而且政府主要的机构,都不允许汉人当官,全被蒙古人、色目人把持着,汉人只能做低等官,这样就失去了大量优秀汉人人才,虽然色目人也有很多杰出人才,比如云南长官赛典赤·赡思丁,但毕竟人数太少,大量人才还在汉人中,就这样被元朝失去了。

可以说,元朝迅速地衰败,就在于失去了大量优秀的读书人,我们都知道,晚明浙东的一位读书人,就是因为科举的不公,最终没有为元朝卖命,他叫做刘伯温。

元朝失去了刘伯温,清朝得到了曾国藩,谁长寿谁短命,还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

清朝之所以长寿,主要原因在于康熙皇帝的明智,他拜谒明孝陵的时候,南明遗老还在,10万南京城百姓出来看康熙拜祭,康熙手书“治隆唐宋”碑文献给明太祖,让很多江南百姓泪流满面,清朝的人心就这样一点点有了。

康熙拜祭孔庙的时候,甚至跪拜孔子,这些都是他尊儒的体现,而这些,在元朝通通没有。

虽然元朝迟迟抗拒了汉化,政府机构也没有被汉人填满,最终也保持民族独立性退回了漠北,但比起汉化的清朝,还是短命了。

元朝短命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没有完成汉化。虽然忽必烈深受儒家影响,还用了《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典故,取了“大元”这样的朝代名,但是他知道急切的汉化会造成不稳定,所以将元朝的汉化问题留给了太子真金一代去处理。

谁也没想到,太子英年早逝,完全打乱了整个元朝的步骤,忽必烈的后代一个比一个昏庸,而且一个比一个短命,根本来不及学习汉文化,虽然出过一个写汉诗的元仁宗,但也无济于事。

元仁宗自小受教于大儒李孟,他粗粗懂得儒家经典,即位后也曾经推行过“以儒治国”,但是由于他的短命,也由于那些守旧的蒙古色目贵族势力强大,他的汉化倾向受到打击,到他三十六岁去世为止,他唯一对汉族文化的贡献就是开科举。

后来,元朝皇帝一个比一个短命,只有元顺帝例外,而元顺帝已经是末代皇帝了。

没有完成汉化的元朝最终被朱元璋赶去了草原,这些都是忽必烈始料未及的。

与此相反,清朝完成了汉化,虽然一开始也抗拒汉化,甚至剃发易服,但是康熙皇帝尊重文化,大量汉人读书人进入清朝朝廷做官,就这样不知不觉汉化了。

元朝短命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大家最忽视,但又最有决定性作用的,元朝皇帝大多短命。

我们可以粗略算下中国主要朝代皇帝的平均寿命,结果算下来,元朝皇帝平均寿命只有28.5岁,这不仅远低于宋朝皇帝平均寿命51.2岁,也低于唐朝皇帝的平均寿命44.9岁,也低于明朝皇帝平均寿命的41.2岁,可以说,元朝皇帝是非常短命的。

其实我们回顾下历史,少数民族的朝代,皇帝大多是短命的,北魏王朝15位皇帝,平均寿命仅仅为26岁,北周王朝平均寿命仅为21岁,都是较为短命的。因为鲜卑族同样也是蒙古语族的民族,堪称蒙古族的祖先,可以说,蒙古皇帝的短命和他们的酗酒、长期肉食是有关联的。

那么,清朝皇帝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呢?是52.4岁,为历代王朝皇帝平均寿命中最高的,这可能与康熙、乾隆的长寿有关,尤其是乾隆,活了89岁,是古代最长寿的皇帝。

正因为元朝皇帝的短命,使得元朝中后期政治极为动荡,皇权更迭不休,自元仁宗开始,元朝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其子元英宗被杀,史称“南坡之变”,年仅20岁,随后即位的泰定帝只活了25岁,而且死后也发生了皇位之争,他连谥号都没有,只能用年号称呼为“泰定帝”,之后继承人阿速吉八年仅8岁就被杀,其后的元文宗和元明宗都只活了28岁,元宁宗7岁被病死了,唯一长寿的只有元顺帝,也只活了50岁,而且还是末代皇帝。

元朝皇帝的短命使得后期元朝政治极为动荡,这也加速了元朝的灭亡,从元仁宗开始,8个皇帝加起来只统治了40年,而清朝康熙皇帝就统治了61年,政局的稳定也决定了朝代寿命的长短。

那么,元朝有没有突出的功绩呢,事实上,提到元朝,大家想到的就是版图巨大,武功强盛,易中天也评价说,从汉唐开始,还没有如此大的版图,能将西藏、云南、西北全部纳入,此后这些地方不再是化外之地,成了我们大中国的一部分。

的确,领土是元朝最大的功绩。

“中华变成了大中华”,这是元朝最大的功绩,虽然南北朝时期胡汉融合,宋辽金时期民族多元并存,我们当然应该把“金”和“西夏”算作中华,但它们和宋不是一个国家,无论是东北、西北还是华南,并不处于一个国家管辖下,真正囊括了这许多政权的超大型国家,则是元。

易中天说,“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此后一直都统一,也一直很大,大中华是元朝奠定了,有了大中华,中国的疆域才从汉唐的哑铃状变成后来的秋海棠或雄鸡状。”

元朝对中国领土上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元朝统一了西藏。

西藏古代属于古羌人,在汉晋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西藏的存在,否则蜀汉版图也不至于缩在四川云南了,到了唐朝,吐蕃帝国突然崛起,给了唐朝极大的威胁,大非川之战,吐蕃大将葛尔钦陵击败唐朝薛仁贵大军就足以震撼大唐了,这可是刚刚灭亡了高句丽的战神薛仁贵,却在吐蕃折戟沉沙。在唐朝遭遇安史之乱打击的时候,吐蕃还一次次击败唐朝,甚至三次攻陷长安。

然而,就在唐朝衰落,即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的时候,吐蕃自己灭亡了,吐蕃是全民信佛的,然而末代赞普朗达玛一反常态,开始灭佛,这一决定惹恼了吐蕃僧人,纷纷斥之为“牛魔王转世”。

不久,一位名叫贝吉多杰的僧人决定刺杀朗达玛,就在朗达玛参加庆典,阅读“唐蕃会盟碑”的时候,贝吉多杰射杀了他,随后穿着黑衣、骑着黑马逃离了现场。

吐蕃军人纷纷寻找黑马黑衣人,贝吉多杰却在一条河中洗去了衣服和马身上的黑墨水,变成了白马白衣,随后悠闲地走了,此后成为了得道高僧。

然而,吐蕃帝国却由于赞普被刺杀,土崩瓦解。

这一崩溃就延续了500年了,直到元朝兴起后,蒙古人对藏传佛教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归顺藏传佛教,于是,蒙古和西藏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西藏权衡再三,决定归顺蒙古,作为回报,蒙古全族皈依了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放弃了原有的萨满教信仰,藏族人八思巴被册封为“国师”,还被赐予象征权力的玉印,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方行政事务。

元朝征服西藏,用的是如此和平的方式,令人惊奇,而且明显是双赢的局面,一直到今天,我们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都从元朝追溯起。

而蒙古族就此皈依了喇嘛教,虽然他们阅尽千帆,见识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他们最终决定皈依喇嘛教,就此,喇嘛教成了蒙古族的信仰,清朝兴起后也传入了满族中,成了满族人的信仰。一直到今天,蒙古族和藏族的信教比例都是很大的。喇嘛教给了蒙古族信仰,也驯化了他们的野性,到今天,他们成了和平的使者。

西藏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仅由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源自青藏高原,如果我们看地图,可以发现整个南亚的大河,比如恒河、雅鲁藏布江全都发源自青藏高原,西藏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扼守着整个南亚的咽喉,堪称形胜之地,而如果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外国手里,中国人要作何感想。

元朝的第二项功绩是统一了云南。

云南在汉晋时代属于羁縻之地,诸葛亮还曾经统一过,但时常失去,到了唐朝,云南又兴起了一个南诏国,不仅和唐朝作对,还和吐蕃联合了起来,整个西南经常战火连连,甚至波及四川。

虽然南诏国最终灭亡了,而且代之而起了什么“大长和”、“大义宁”等国家,但最终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当年宋太祖统一中国后,深感不能征服大理国,拿玉斧划了一条线,表示互不侵犯。

大理国最终是被忽必烈统一的。

就在忽必烈想着如何灭亡南宋的时候,他把眼光扫向了云南。云南和他的大本营长安相距数千里,那个时候还是大理国的统治,可以说,忽必烈能够想到灭亡大理,从云南包抄南宋的想法十分天才。

说干就干,忽必烈率领大军出发,南下四川阿坝地区,穿越大草原和大渡河这些无人区,进入云南北部,蒙古军人穿行山谷1000余公里,到达了金沙江畔。

到了金沙江畔,蒙古人傻眼了,没想到在西南边陲,居然有一条这么大的江河。金沙江又叫做通天河,正是长江的上游,江流急坎,河床陡峻。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望着湍急的江水,面面相觑。

蒙古人首先架设浮桥强行渡江,不久,大理国就烧毁了江上浮桥,蒙古人望江兴叹。

忽必烈也愁容满面,蒙古人本来就不擅长水战,尤其不会渡江作战,之前被长江阻拦,如今在这西南边陲,居然被金沙江阻拦了。

看到蒙古军受阻金沙江,大理国国王段兴智拒绝招降,以丞相高泰祥率军屯戍金沙江沿线,以为凭借天险就可以挡住蒙古大军。

忽必烈仰天长叹:难道蒙古征服大业就止步于此了吗?而大理国已经提前开始了蒙古撤兵的庆祝。

一天,忽必烈正在营帐中发愁,一位籍贯陕西的汉人谋士前来拜见。这名不知名的谋士问道:“大王是否在为渡江之事发愁?”忽必烈点了点头,雄才大略的他懂得纳谏,接见了这位不知名的谋士。

谋士建议道:“大王,在我的老家,陕北,虽然河水宽度并不高,但那儿的黄河也是十分湍急,我们老乡都喜欢用一种羊皮筏子来渡河。”

“羊皮筏子?”忽必烈很是惊讶,虽然他从小生长在大草原,羊是见了不少,但是羊皮筏子,他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东西。

谋士接着说道:“羊皮筏子是用羊皮吹制而成,用的是整张羊皮,不需要缝合,足以用来破浊浪,过险滩。”

忽必烈大喜,蒙古人喜欢吃羊肉,军队中本来就带了不少羊,忽必烈又在民间征集不少羊,吹制成了上万羊皮筏子。

农历十月,秋高气爽,江水下降,正好适合渡江,蒙古人宰杀了上万只羊,吹成羊皮筏子,在一个深夜悄无声息地渡了江。大理守将都已经进入了梦乡,在他们眼中,生长在草原上的蒙古人面对江水是无能为力的,谁也没想到,蒙古人居然如神兵天降渡过了金沙江。一万蒙古铁骑靠羊皮筏子过了江,迅速在陆地列好队形,冲入大理国营帐,大理国溃不成军,蒙古人如秋风扫落叶般向大理进军,横扫千军、势不可挡,一天攻克数百里土地,最终灭亡大理国,云南就此进入中华版图,分离1000年之久的大理国被忽必烈统一了,这是忽必烈的一项大功绩。一直到今天,云南都是我国的一个省。

云南对中国领土的重要性同样巨大,如果我们再看地图,发现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的湄公河都是发源自云贵高原的,如果云南在谁手里,谁就有可能统一中南半岛,当年大理国统治老挝、缅甸一部分就是例子,而云南在中国手里,中南半岛就只能支离破碎,越南统一中南半岛只能是一场梦。

元朝对于西藏和云南的统治对中国居功至伟,当然,元朝并未包含有西域,这也直接导致了明朝没有拥有西域(只有哈密卫一个卫所),究其原因在于西域在元朝是一个独立的汗国,名叫察合台汗国,后来此国在明朝被称为“亦力把里”,直到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才派兵收复西域,因为“故土新归”之意,取名“新疆”,乾隆收复新疆对于中国而言也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这表示自汉唐以来脱离中华1000年的西域,终于回来了。

元朝的第三大贡献是行省制度,在汉朝,实行的是州郡制,一个个州的长官就像小皇帝一样,很容易形成军阀割据,到了南北朝时代,州越分越小,最后变成了城市,失掉了二级行政机构,唐朝在州上设立了“道”作为省级机构,然而,“道”就和曾经的州一样,权力太大,又导致了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国王几乎都是“道”的长官。虽然宋朝把“道”改名为“路”,还是改不了本质。

然而元朝的行省就不一样了,行省,即“行中书省”,第一次收缴了地方权利,同时确保地方充分的行政权,使权力基本保持在大而不擅权的范围或限度内,实现了对行省的严格控驭和有效监督。

同时,行省的划分基本上以犬牙交错为原则,确保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避免了分裂割据和占山为王。比如汉中对于巴蜀很重要,有了汉中,巴蜀就能成一个割据王国,如曾经三国时期的蜀汉、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国和后蜀国,元朝划分行省就将汉中给了陕西行省,与四川分离开来。

三国地图(来自苍天熊猫制作地图),整个三国,汉中一直是重中之重,是蜀地天险

同样的,襄阳、樊城有长江天险,南阳、信阳有大别山,荆襄九郡北接中原,南临百越,东极吴会,西通巴蜀,有江汉之险,山川之固,就此拆分,一点没有犹豫,南阳、信阳给了河南,而襄阳、樊城给了湖北,避免了占山为王。行省制度经过明清的发展,成了现在的省,很多名字,至今仍然耳熟能详,比如“陕西”、“四川”、“云南”等,至今还在沿用,行省制度可谓居功至伟。

元朝的第四项贡献自然是大运河,大运河本是隋炀帝所开,为了沟通南北,然而,那个时候的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大运河就是一个“之”字行,拐到了洛阳,到了元朝,政治中心到了北京,忽必烈直接开凿了直走的“1”字形运河,从徐州直通天津,将运河变成了直行,易中天说,这“从走三角形的两条边,变成只走一条边,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同时,我们知道,隋朝运河沟通了南北,元朝运河何尝没有沟通被金国和南宋割裂百年的南北?分裂对峙的南方和北方再次融为一体,这是直追隋唐的伟业,这条运河功不可没。易中天说,“隋炀帝打通了南北,唐太宗融合了胡汉,而忽必烈两者全做到了,更别说,元朝远大于隋唐。”元朝开通的运河一直到民国都在使用,而沿途的扬州、淮安、临清都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北京成为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中心,除了明朝初年和民国之外,这700年,一直是中国的首都,这属于元朝运河,而不是隋朝运河的功绩。

不过就像隋朝不体恤民力,挖掘运河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灭亡一样,元朝无休止开挖运河,最终也导致了农民起义,当韩山童、刘福通埋好事先埋在地下的石头人,当河工挖出石头人,看到上面只有一只眼睛,还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时,元朝就走到了尽头,而且不足百年,仍然没有打破“无百年之运”的诅咒,这个咒语,等着被康熙、乾隆打破。

只是,混同南北,一统华夏,这难道不是元朝的功绩吗?

1.《关于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我想说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4—为什么武功强盛的元朝却如此短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我想说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4—为什么武功强盛的元朝却如此短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4190.html

上一篇

【2000多年前中国是汉朝拿】专题陕西行:现代、汉代两处大地原点有何关联?当初汉代人是咋做到的

下一篇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看这里!同样是藩王之乱,为何七国之乱很快平定,八王之乱让国家灭亡

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看这里!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4—为什么武功强盛的元朝却如此短命?

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看这里!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4—为什么武功强盛的元朝却如此短命?

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相关介绍,欢迎刘欢阅读《双重中中华史》系列 刘欢读了《易中天中华史》 1——,我们真的要忘记三国吗? 刘欢读《易中天中华史》 2——,为什么李中川不用五代十国? 刘欢读了《易中天中华史》 ——后同样分裂,为什么...

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专题之“崇母即崇道”,探究汉代“母权崛起”风尚形成原因

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专题之“崇母即崇道”,探究汉代“母权崛起”风尚形成原因

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相关介绍,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可谓根深蒂固。 然而在汉代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社会中,尊崇母亲的风尚却异常张扬。所谓崇母风尚,即崇母敬母,尽管汉代的儒家思想在不断的强化父权观念,但纵观汉...

关于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我想说“崇母即崇道”,探究汉代“母权崛起”风尚形成原因

关于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我想说“崇母即崇道”,探究汉代“母权崛起”风尚形成原因

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相关介绍,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可谓根深蒂固。 然而在汉代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社会中,尊崇母亲的风尚却异常张扬。所谓崇母风尚,即崇母敬母,尽管汉代的儒家思想在不断的强化父权观念,但纵观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