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史中普遍承认最后一个正史为《明史》,也是“24史”中的最后一个。
《明史》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末代皇帝朱由俭崇祯十七年(1644.年)近三百年的历史。
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有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
清朝在顺治二年(1645年)就开设明史馆开始修明史,但没有成果。
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下诏修史。以徐元文为监修,博学鸿词科五十人为纂修,著名史学家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编辑工作。在徐元文之后,张玉书、王鸿绪等相继为总裁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王鸿绪写成了列传,后来纪、志、表陆续脱稿,题名为《明史稿》。
雍正二年(1724年),张廷玉任总裁,他在《明史稿》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改编。
到乾隆四年(1739年)七月,全书告成,前后经历几乎百年之久。
其实《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编撰较为严谨的一部,是唐朝以后官撰“正史”中质量较高的一种。
主要原因有:
一、《明史》有丰富的官私资料可作依据。
明代各朝,除明惠帝朱允炆之外,都有实录。此外,又有会典,详载典章制度。这是撰修《明史》的基本资料。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士大夫阶层流行修私家史书,各种文人笔记更是数不胜数,私家史书中朱国桢《明史概》、邓元锡《明书》、王世贞《弇州史料》、谈迁《国榷》等,材料丰富,都可供修史所资取,尤其是黄宗羲的《国史案》,卷帙浩繁,实为《明史》奠定了基础。
二、参加修史的人多为当代鸿儒名士,熟悉历史。
比如著名史学家万斯同,他是黄宗羲的弟子,熟悉明代掌故,能阁诵实录,王鸿绪的《明史稿》实出万斯同之手。他曾核阅全稿,至为精审。有些重大问题,则向他的老师黄宗羲请教。
三、修撰时间久,使之有充分的时间参考订正,反复斟酌。
不少有关明代的史料,包括《明史稿》和《明实录》,现在仍可看到。
《明史》较之《明史稿》为整齐严谨;因改编年为纪传,较之《明实录》容易查检。《明实录》上所没有的资料,《明史》有时也加以记载。
所以,《明史》是有关明代历史较为完备的可靠资料。在纪、表、志、传四体中,《明史》都有比较独特的特色。
后世史学家对《明史》里面的志最为肯定,认为内容充实,编次得体。其次《地理志》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当时的行政区划。《天文志》、《河渠志》等保留了颇多科学技术的资料。
《明史》中开辟了《阉党传》、《土司传》和《流寇传》三种新传目。
《阉党传》是宦官党羽的传记。在中国古代史上,自秦汉以来,宦官就成为值得重视的政治势力,《明史·阉党传》则比较彻底揭露了宦官集团的残暴和腐败,当然由于古代士大夫阶层一般都比较歧视宦官,特别是明末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而《明史》主要由东林党文人名士编纂而成,不免带上一点有色眼镜。
《土司传》记载了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情况,较详细的记载了明朝与西南地区的复杂关系,比如《雍正王朝》中赫赫有名的改土归流的首创不是在清朝,更不是雍正皇帝,而是明朝为了融合西南少数民族而创建的制度,只不过发扬光大在雍正时期,这充分体现了明清制度的延续性。
《明史》中还加入了所谓“流寇”,则是对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歧视,站在古典历史观的角度,这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都是《明史》精华所在,尊重史实,客观评价。
但是《明史》不是没有一点瑕疵。
《明史》对清入关前的史迹(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之后)以及南明抗清斗争的史实,多加以迴护。
加之修史的时候,清朝正在大搞文字狱,大规模屠杀优秀史学家和学者,导致明末清初那段历史更加的扑朔迷离,那段历史的真相更加迷雾重重,就连清朝官方史官都只能谨小慎微,因此,《明史》里面主要疏漏和舛误基本都集中在后面那段历史记载中,甚至可以说那段历史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
总的来说,《明史》大部分还是比较接近真实历史,主要的问题和瑕疵基本都集中在明末清初那段历史。
如果只是想大概了解明朝的历史,《明史》是个不错的选择。
1.《y明朝史书,干货看这篇!我读史书|《明史》这本书是本合格的史书吗?粗略谈谈我的看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y明朝史书,干货看这篇!我读史书|《明史》这本书是本合格的史书吗?粗略谈谈我的看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