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金银器迄今已发现不少,其中以江苏丹徒丁卯桥窑藏、扶风法门寺地窑、西安何家村的窑藏这三大批最为有名,加起来有上千件。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
唐
高34.2厘米,筒深22厘米,龟身长24.6厘米
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
镇江市博物馆藏
酒筹由龟形座和圆筒两部分组成。龟形昂首曲尾,四足略缩,龟背隆起,作匍匐之态,龟背中间有双层莲花座托起圆筒。筒盖有莲蕾形纽,筒身上方的长方框内刻有楷书“论语玉烛”四字,筒身下方有四个瓜果形开光,内均刻有一对飞鸟。通体刻花处均有鎏金。
这件酒具的造型为龟背上承托一圆筒,恰宛如龟背上竖立一支金色蜡烛,与自身铭刻之“玉烛’二字相合,圆筒内50支鎏金银制酒筹上都刻有酒令辞句,其上半段均采自《论语》一书。可知此器物之名就是“论语玉烛”。 唐代饮酒行令盛极一时,这件器物正是适应这种世俗生活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器物,后世便再也难以见到如此精美别致的娱乐性酒具了。
法门寺——等级最高的皇室金银器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距西安百余公里,系隋、唐皇家寺院,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其中金银器等级高,品类多,成组配套,且产地明确,制作年代详实,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
鎏金银香囊
唐
直径12.8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香囊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以铰链相连,另一侧有钩环,控制香囊开合;内部为一焚香金盂和两个平衡环,两环与金盂之间分别以活轴相连,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都会因自身重力作用而保持水平,香火不致外漏。香囊结构精巧,平衡构造原理与现代陀螺仪相同,显示了极高的设计水平。
香囊是目前发现直径最大的一件,通体镂刻叶状纹饰,上下半球各饰鎏金团花六朵。香囊外层镂刻的花纹,不仅具有极佳的装饰性,而且便于香烟飘散。香囊屡见古籍记载,唐代记载最多,当时在上层社会应极为流行,据《老学庵笔记》载,汴梁贵妇乘车出行时,常于袖中置“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但一直未发现唐代以前的实物资料。这件香囊与同出的《金银宝器衣物帐》所记名实相符,证明了这类器物就是唐人所谓的“香囊”。中国古代水质香料不发达,多使用固体香料,须经燃烧方能产生香气,因此香炉、香囊等焚香器具就成为必备之物。
何家村窖藏
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发现了一处唐代的窖藏,出土了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里面存放了1000多件各种各样的文物,有许多是海内外仅见的孤品,被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同时也是唐代文物空前的大发现。何家村的位置相当于唐代长安城附近兴化坊的地方,离当时的皇城很近。目前学术界对于何家村窖藏的性质和埋藏时代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是以皇帝为首的皇家用物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何家村出土唐代金银器一百多件,有八曲杯、八棱杯、高足杯、提梁壶、双耳锅、熏炉、熏球等,部分器皿纹饰、造型,吸收了中亚、西亚文化的特点,其中高足杯是罗马和拜占廷式的,多曲长杯是波斯萨珊王朝出现的,带把杯是中亚粟特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器物。汉唐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大量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同时把一些外来的文化带入中国。但唐代在汲取外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风格,所以唐代的金银器,无论纹样、器形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
掐丝团花金杯
高5.9厘米 口径6.8厘米
唐代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杯口呈圆形,微外侈,杯腹内弧,小圈足,环状杯把上带小鋬;腹部焊附用金丝编结的蔷薇式团花四朵,团花边缘焊接连缀成串的小金珠;花瓣中心曾镶嵌宝石。金杯工艺精湛,造型娇小而不失庄重,线条简单而圆润流畅,疏密得当。所谓掐丝团花,即是把黄金锤延成细丝,编成花朵,并把金珠焊接在花朵的周缘,然后把团花仔细焊接在杯体上,这种工艺非技艺高超的匠师难以完成。
唐长安城内聚集着大批皇亲国戚,唐玄宗的堂兄李守礼的宅府就坐落在城内兴化坊西门内。作为唐朝大贵族,王府内自然是富贵豪华,穷奢极侈。“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携杨贵妃率诸王大臣、皇亲国戚逃离长安城,李府因财宝太多,只好把一部分财物装进两口大陶瓮和一个银罐中,就地掩埋,后来经办人死于战乱,从此无人知道这宗地下宝藏,直到1970年才被意外发现,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金银器就达二百七十件之多,属于酒器者计有金杯、金碗、金铛、银杯、银碗、银铛、银盘、银壶、银羽觞、玛瑙羽觞、玉羽觞等。
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唐代
高5.1厘米 口径9.1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杯腹呈八瓣花状,口沿外缘一周联珠,弧形腹;杯腹的八个花瓣即八个纹饰区,每区錾刻一组人物,或仕女,或狩猎人物:仕女图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狩猎图中有三幅为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下腹有仰莲八瓣凸出在杯身表面;喇叭形圈足,足沿亦饰联珠一周;环状单柄,柄上覆有如意云头状平鋬,鋬合錾花角鹿,周圈刻花枝纹。
狩猎纹在唐代高足银酒杯上多有发现,内容及风格大致与此相同,而仕女图在酒杯上的出现,则较为罕见。仕女们均体态丰腴,高髻,长裙,婢女则身材瘦俏,衣着异于主人。唐代女子以丰满肥胖为美,这一习俗之源头,据说是因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即丰腴婀娜之故,唐代的陶仕女俑和壁画中的仕女图,都是这种美女的形象。
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
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壶腹为扁圆形,下接圈足,壶身两侧各饰一鎏金舞马纹样,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舞蹈。整个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
舞马骨肉停匀,结构准确,生动逼真;边缘处理巧妙圆熟,具有极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工匠善于抓住瞬间的动作,表现骏马曼妙的舞姿,飘拂的鬃毛,飞扬的绶带,以及奋首鼓尾、纵横应节的姿态;作品造型饱满,富有张力,构思巧妙,工艺精细,线条圆润自然,比例恰当。银壶发现于唐代中心地区,但形制显然是模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习用的皮囊壶,反映了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文化交往及相互影响。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曾训练舞马百匹,每当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届时文武大臣云集,训练有素的“天马”排列成行,身披锦绣,络饰珠玉,正如唐宰相张说在《舞马乐府》中写道:“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髬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银壶上的舞马形象表现的正是这一场面。有关唐代舞马的文字描述很详细,但缺乏形象材料,这只舞马衔杯纹银壶提供了具体的实物资料,使我们能够得窥唐代舞马之一斑。
锤揲是用金皮或者金片先做出这个器物的基本的形态,然后由里到外,打出器物主要纹样的轮廓。锤揲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原来平面的、单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使器物有一种浮雕的效果,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在银器上锤出花纹,然后在花纹的部分鎏金,称为“金花银器”,白色和黄色互相地映衬,显得非常豪华。
鎏金鹦鹉纹提梁罐
唐
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4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罐锤击成型,罐体圆鼓,圈足外撇,有提梁;通体鱼子纹地,腹部分饰一鹦鹉和鸳鸯,鹦鹉展翅欲飞,鸳鸯隐于花丛,外各饰一环状折枝花,组成圆形适合图案,四角填饰花叶纹。纹样精美华丽,一丝不苟,禽鸟纹样生动自然,折枝花叶形态丰满,线条流畅。纹样皆鎏金,,盖内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因此该罐可能是用作盛储药物的容器。
整个作品造型讲究,外轮廓线处理极其微妙,以各种不同弧度的曲线相互组合,和谐而不失变化。以鱼子纹降低底纹的光泽度,使鎏金主纹更加光彩夺目,层次感极佳。无论造型还是纹样均具中国特色,表明从盛唐起金银器的制作及装饰,已开始摆脱西方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
1.《关于30万两黄金在唐朝相当于多少钱我想说高峰时期:唐代金银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30万两黄金在唐朝相当于多少钱我想说高峰时期:唐代金银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