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像
羊里镇位于嬴汶河畔,古代为莱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军事战略重地。三皇五帝之一的少昊即出生于嬴水,因而得姓为嬴。他的后裔伯益被舜赐嬴姓,并封给此地作为食邑。《路史·后纪七》载:“(伯益)能训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嬴,为嬴姓。”嬴国即在今羊里镇一带。春秋时期为嬴邑,先属鲁,后属齐。史籍中关于嬴的记载较多。《春秋·桓公三年(前709年)》载:“公会齐侯于嬴”。周景王元年(前519年),吴季札使齐反,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左传·哀公十一年(前484年)》载:“为效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孟子·公孙丑下》载:“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伯益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莱芜境内设嬴县,归济北郡,县治就在今羊里镇城子县村,是今莱芜最早的县。汉代仍设嬴县,归泰山郡。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当时在全国置铁官47处,山东省12处,嬴县就有一处。《汉书·地理志》载:“嬴有铁官”。当时“嬴铁”著称于世。东汉末年,因曹操奏请,曾在嬴县设嬴郡,辖五县,以麋竹为郡太守,后因麋竹弃官随刘备入蜀,不久嬴郡撤销。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初皆设嬴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嬴县并入博城,此后嬴县未再设。北魏以前,嬴县县治一直在羊里镇城子县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嬴县,秦置,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北魏移至今莱芜东北。”《中国历史大辞典》载:“嬴县,春秋齐邑,秦置。治今莱芜市西北。”明《嘉靖莱芜县志》载:“莱,古之嬴地,原属于鲁,继属于齐。”《续修莱芜县志》:载“嬴故城,在今县治西北四十里城子庄也。”
赢城遗址
1973年,对羊里镇城子县村嬴城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此后又多次进行调查考证。古嬴城遗址其南、西两面与平地相连,东北两面形成高台,东临嬴汶河,城址被现村庄覆盖。原城有两重,嬴邑古城始建于商代,城墙用土夯筑而成,长宽各380余米,墙高约6米,宽约10米。原有4个城门,分别为东门、南门、北门、北顺水门。城的东北角为内城,长宽各120米,墙高约10米,宽约5米,只有一个西门,建国后失修坍塌。东汉末年设嬴郡,对嬴城进行扩建,向南扩展,南北长达到765米,东西宽依然是380米。城分南北两城,南城城墙高约6米,宽约10米,有大门5个,东、西门各2个,南门一个,对门形成东西向街两条,南北向街1条。出土器物有石器、青铜器、范具、铁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纺轮等,青铜器有青铜爵、鼎、壶、剑等,范具有汉代半两钱范、双刀范,铁器有汉代铁鼎。
青铜斝
青铜爵
在城子县村还有古冶铸遗址。冶铸遗址时间跨度较长,约为商至汉代,面积较大,约有45万平方米,为冶铜、冶铁、铸造为一体的冶铸遗址。主要有嬴城遗址、南烧砟地遗址、北烧砟地遗址。南烧砟地位于城子县村南占地东西长555米,宽约210米,地表有炉渣、铁石碎块和铁粉。村民在北部挖墙基时,挖到3个炼铁炉,炉呈椭圆形,直径10余米,深约5米,炉壁厚0.2米,全为红烧土,出土过青铜壶、匚铁鼎和汉砖。北烧砟地位于城子县村西北,占地东西长450米,宽约255米,地表遗有炉渣,西部原有炉渣山,高5米,距地表深2米多,现已平整为土地,出土过汉半两钱范、汉双刀范等。城子县冶铸遗址延续时间长,从商末至汉代先后长达一千余年,冶铸面积大,三处遗址近四十万平方米,内涵丰富,不但有冶铁炉、炉渣铜铁石块,而且遗有青铜器、铁器和范具,城子县冶铸遗址是山东的一处重要的冶铸遗址。
莱芜白皮蒜
羊里镇还是莱芜白皮蒜的主产地。莱芜栽培大蒜历史悠久,质量以白皮蒜为最佳,具有产量高、辣味香和休眠期长、抗病力强、耐贮藏等优良特性,自1962年打入国际市场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内市场更是倍受欢迎。改革开放后,羊里镇把白皮蒜作为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并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目前,全镇从事姜、蒜等农产品购销的公司、联合体已达680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建成恒温库127座,容量达19.7万吨,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每年运销农副产品13万吨,营业额3.6亿多元。
1.《1000名汉朝双刀兵看这里!莱芜名村镇——羊里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0名汉朝双刀兵看这里!莱芜名村镇——羊里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