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拐点就是著名的明初靖难之役,由明成祖朱棣发动的夺位之战,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多来了皇位,这才有了后面的迁都之举。
故宫-北京难得的好天气
因此,如果没有这场皇位争夺战,北京不会成为明朝的国都,也就没有后来清朝再建都的可能。
这场著名的战役,虽然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但实际上这场战役的结果早就已经在朱元璋时期就注定了。
原本,朱元璋很是看好自己的长孙朱允炆能够顺利继承自己的基业,所以在他统治后期,他做出了种种措施,为建文帝奠定基础,扫除障碍,方便他即位后能更好的掌握皇权。
但是他这一自认为是好意的举动,不但没能给建文帝带来实质的好处,甚至埋下了诸多隐患,也注定了朱棣发动战争后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而究其原因,也不过这两点:文不成,武不就。
文不成
所谓文不成,并不是说朱元璋不通文事。
恰恰相反,朱元璋虽然是位马上皇帝,他是一位很懂的学习的人,在有条件后,经常手不释卷的学习知识。
在登基称帝后,也大力扶持文人,改革科举,限制武将任用文臣,让混乱的战后国家迅速归于秩序,可以说朱元璋能清醒的认识到文臣的重要性。
所以按理说,朱元璋既然如此看重文事,又怎么会让建文帝统治时期文治不足呢?
我们先来看看建文帝即位后的最倚重的几位文臣。
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1385年)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
齐泰,洪武十七年(1384年)应天乡试解元,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临终,齐泰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从这三个人的履历可以看出,都是饱学之士,而且能力也不俗,可是仍然能看出其中的问题。
靖难之役画图
三个人都很年轻,这并不是说三人的年龄,而是三人从政的时间,齐泰是三人中最早步入朝堂的,但是在建文帝即位后,也不过才有了三年资历。
说这些,当然不是为了论资排辈的给他们排序,而是说明建文帝手下可用的人都是后来提拔上来的,原来的老臣,重臣去哪了?
大部分都已经被朱元璋处理了,当然这在朱元璋看来,他的做法是为了朱允炆好,因为重臣都没了,方便年轻的建文帝掌权。
所以朱元璋在胡惟庸案爆发后,以这位中国历史最后一任相国为由头,大肆牵连可能权力过大而威胁到皇位交替的重臣。
这才造成了建文帝登基后,不得不提拔年轻官吏,并倚重他们。
而正因为这些新进大臣,缺乏朝堂经验,对政务不熟悉,不缺忠诚热血,却缺乏对于时局的把握,这才造成了建文一些急于求成的局面。
因为仓促的削藩之举,立足未稳的建文帝在面对经验丰富的明成祖时,捉襟见肘,难以抵抗。
武不就
如果说靖难之役,是因为建文帝手下文臣过于年轻,缺乏朝政经验诱发的话,那战争的失利,就完全是因为建文帝手下无可用之将造成的。
而这个原因仍然是朱元璋的锅,是他的前期做法,造成了建文帝无将可用的局面。
按理说,在开国之初,正是一个朝代最兵强马壮的时候,能够辅助开国之君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的,缺不了能征善战之将,可为什么才两代传承就无人了呢。
因为朱元璋很清楚,借以开国的骄兵悍将若是不加限制,对国家的危害是巨大的。
如果说胡惟庸案是朱元璋遏制文臣的手段,那么蓝玉案就是他对武将开刀的方式。
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朱元璋马皇后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
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蓝玉一门,连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在内,一律牵连。
原本以蓝玉为首的武将集团,是朱元璋为后继者准备的强大武力保障,可是由于太子早亡,皇长孙朱允炆还年幼。
这时候留下过于强大的武将集团,无疑是一个隐患,为了能让建文帝顺利登基,并掌握权利不受威胁,朱元璋对居功自傲的蓝玉等开国功勋开始清除。
蓝玉案的发生,可以说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朱元璋为了孙子的一场暗战,本意是替他扫除障碍,可未曾想他这一手给朱允炆造成了何等麻烦。
在靖难之役之时,建文帝手中无一将可用,只能拔擢袭爵曹国公的李景隆为帅,抵御燕王。
李景隆,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靖难之役时,拜大将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导致攻守形势逆转,坐罪夺职,召回朝中。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致使南京失守。
好不容易有个能用将军,在连番失利后还投降了,顺手还坑了自己,建文苦啊。
宠孙变坑孙
朱元璋本意是为了给孙子即为扫除障碍,不曾想这种宠爱之举,反而成了坑孙之举,把建文帝架到了火上。
两种做法,在文事上,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缺失了皇权监管,所以朱允炆的决策没有了限制,过早的掀起了藩王斗争。
在武事上,打击武将集团,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可是打击过甚,造成武将缺失,无疑降低了军事抵抗能力,战争来临无人可用。
正是因为朱元璋好意的宠孙变为了实力坑孙,让建文帝文不成,武不就,朝廷势力大损,藩王才有了可趁之机,这才失败。
所以太过宠溺的行为,看似好意,实际可能是温水煮青蛙,远不如荆棘丛生磨砺出来的强大。
1.《m明朝三皇,干货看这篇!明代三皇之争:朱元璋好心坏事,朱允炆文武不成,朱棣坐收渔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m明朝三皇,干货看这篇!明代三皇之争:朱元璋好心坏事,朱允炆文武不成,朱棣坐收渔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