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东滚的水,浪花冲刷英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等,都可以说是英雄。
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的他是一个大奸臣。历史上有很多人用恐惧狠毒的眼光,恶性贬低他,曹操俨然成了奸险狡诈之人的代表和化身。但我细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对这些评判不敢苟同,曹操纵有过失,但事不至此。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我们如果仅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他,就如同用手指在地图上指点国界一样,把他圈入“非此及彼”的善恶范畴。是的,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 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得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使我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下面,我就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老师指点。
一、曹操是旷世之英雄
对曹操英雄形象的赞叹自古有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曹操:“知人善用,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刈群雄,几平海内。”现代的郭沫若也郑重地赞颂:“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他的英雄本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家曹操
(1)有勇有谋,以身赴国。
董卓进京独揽朝纲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 ”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事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谋,曹操抽出宝刀拿在手中正要行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曹操害怕,于是拿刀跪下,我有宝刀一口,想献给恩相。这才得以脱身,并“借马”出相府。其机智,恐非凡人所及,其结果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尤其可贵的是,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会盟讨卓几节,写得有声有色,其阵容,其声势都相当壮观。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诚意推举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做盟主,自己却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络员之类的角色。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绍成其功,一面又与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及各诸侯各怀异心,按兵不动,“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进入洛阳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袁绍之徒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决不能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也是曹操芟刈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 古人讲“登高一呼,天下云集”,不管曹操身份多么卑微,但他这登高一呼,己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和气魄。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2、军事家曹操
(1)以法治国,犯科必究。
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玩弄权术的高手,他所提出的政治见解和行动方针,有着过人的见识,体现着以法治国,维护国家法制威严与政局稳定的用意。这一点十分生动的体现在曹操等人对待十常侍专权的处理上,袁绍认为可以召四方的英雄人士,带兵来京城,把阉党全部诛灭,到那时就不容太后不听从。何进认为这个计策太好了。也就是说要发动军事政变,武力逼宫,而且是鼓动别人发动军事政变,自己却要袖手旁观,这种利用别人搞政变来消灭政治对手的方法,无疑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动荡,是弄权者的政治把戏。而曹操则认为宦官的祸害从古到今都有,只是皇上给他们大权,才使他们猖狂到这种地步,对他们如果治罪,应该剪除为首的,只需一个狱卒就够了,没必要从外面带兵把他们都斩尽杀绝,如果事情败露,我想一定会失败。曹操反对牵连极广,只求铲除首恶,其中最重要的是“但付一狱吏足矣”。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对作乱人实施逮捕,审判,一切依照法律程序行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国家法律制度的认识。
(2)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作为征战四方的政治,军事人物,其人性的体现与普通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政治权势你死我活斗争中冲杀出的人物往往不会有普通人的妇人之仁。曹操手握重兵,大权独揽,在军事上如风雷般击破敌人,在政治上如严霜般扫荡对手,成就一番霸业,就在于他身上有一种雄浑大气的人情味。《三国演义》第三回中曹操说:“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之此。若欲治罪,当除首恶。”他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全数诛灭的残忍做法,由此可见他具有人情味的一面,对于宦官之祸的根源,敏锐提出了错在上方的因缘,显示出善于对人的理解的一面,也非刘备忠孝或带百姓南行的妇人之仁,因为刘备带百姓南行,军民混杂,很难说不是在让百姓作为自己的“人肉盾牌”。
对百姓,曹操也显示出了他的人情味,显示出他身上特殊带有狡诈意味的人情味。《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征张绣途中禁止军马践麦,割发代首表面看是在以权术收买人心,但实际效果却使一方百姓的衣食得以保全,生计得以有望,救一人,爱一人是人性,救万人更是人性。当军事目的与百姓生计有了冲突时,曹操也以维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曹操愤怒,想捉住他们杀掉,百姓听说后,就亲自到大营中报到。曹操说:“如果不杀你们,那么我下达的命令不畅行,如果杀了你们,我又不忍心,你们快逃到山中躲藏,不要让我们的士兵抓住。”百姓听后都流泪感激的离开。一般人都以此为曹操奸诈的例证,然而这种所谓“奸诈”手段却使百姓得以逃避在寒冰水中劳作之苦,生命也因此而保全,也巧妙化解了军事目的与百姓生计的矛盾,虽然狡诈,但却显出其行为的人情味。
(3)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4)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攻打张绣,“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起兵,大小将校,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民勿得惊疑,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唤行军主管,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事情虽然最后以割发代首结束,但却可看出曹操率先守法,严于律己的风范。
罗贯中虽然在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的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对曹操所作所为进行贬斥,但曹操却以其所为超出了作者笔下的范围,以一个治世能臣的形象展示于人们眼前。
(5)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二、曹操是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罗贯中也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了,写出了他奸的一面。
1、用法峻急,有犯必戮。
在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当曹操刺董卓不成时逃到伯奢家时,当伯奢去取酒,曹操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声时,他便曰:“吕伯奢非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当听到“缚而杀之,何如 ”时,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就拔刀直入,一连杀了八口人。罗贯中通过曹操精练的几句话便把曹操多疑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曹操发现误杀好人时,他便急忙上马逃跑,途中遇到取酒回来的伯奢,干脆赶尽杀绝,一刀砍下。而在收伏伏完时有此情节:操喝左右,遍搜身上,并无夹带,放行。忽然风吹落其帽。操又唤回,取帽视之,遍观无物,还帽令戴。穆顺双手倒戴其帽。操心疑,令左右搜其头发中,搜出伏完书来。操看时,书中言欲结连孙,刘为外应。操大怒,执下穆顺于密室问之,顺不肯招。操连夜点起甲兵三千,围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拿下;搜出伏后亲笔之书,随将伏氏三族尽皆下狱。华歆拿伏后见操。操骂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以上足可见其用法峻急,有犯必戮的特点。无辜的人被杀的确值得同情,但若从有关的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可以看出:挑起那一场场争斗的都不是曹操本人而是那些帝后势力。曹操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动,这对于曹操恐怕是时势之所然也。
2、奸邪诡诈 ,玩弄权术。
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七回中因曹军人数极多,每天要消耗的粮食浩大,又加上很多地方闹旱灾,接济不上。曹操催军速战,但李丰等闭门不出。曹操坚持了一个多月,粮食就要尽了,跟孙策借了点粮不敷支散。粮官王郈入禀曹操:“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曹操说:“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郈曰:“兵士倘怨,如何”曹操说:“吾自有策。”郈依命,用小斛散之,兵士都说曹操欺人。曹操暗中把王郈叫到帐前说:“吾欲借汝头以示众耳。”把粮官的头悬在高竿上,化解了士兵的怨气。以及在叔父面前诈中风,割发代首,哭泣袁绍,礼葬关羽首级,与许攸论粮等又把曹操在政治斗争中善于玩弄权术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但这里曹操的玩弄权术与刘备的虚假伪善一样,是人物性格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成为艺术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曹操的玩弄权术并不影响他政治家的身份,因为哪个杰出的政治家不玩弄权术 那个政治家因玩弄权术而被打入另册 玩弄权术是一切剥削阶级头面人物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
3、骄盈自矜,过于轻敌。
曹操也有骄盈自矜过于轻敌的时候,这在赤壁之战中表现最为明显:曹操的部队总数应该是孙刘联军总数的二倍以上。而且新降荆州,士气正旺。而荆州新降的将士,以文聘为首,都意欲沙场建功,其战斗力也不弱。如果此时曹操以荆州的部队来对抗江东的水军,采守势,而自己则率领精锐进攻夏口,则击溃刘备应该很有希望——这正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所采取的战术。但这次曹操因骄纵轻敌却没有采取这样的战术:对联军中较弱的刘备,曹操可能仅仅是派出一支部队去监视,而并不进攻,而将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了联军中较强的一部分:江东部队。曹操在和江东部队的对抗中,他又因轻敌舍弃了利用陆军骑兵战斗力强的优势,陆军在水军掩护下强行登陆,而后沿袭江东部队后方的战术,却在江面上和江东的水军对峙,即使是水军和江东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曹操也仍然没有调整其战术,这样,曹操相对于江东陆军的优势就完全没有得到发挥,他实际上是用部队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和江东部队最为精锐的一部分相抗,成了赛马的齐王。最终,在孙刘两家的夹击下一败涂地。他也曾因慢待张松而坐失西川。这些也只是从不同的侧面补充曹操这一艺术形象,使之更加充实,丰满,更加真实。
4、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及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5、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6、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到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理 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贪恋美色和狡诈本色可见一斑。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大怒说,“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让杨修所助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过错,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结束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统一当中所犯下的过错。曹操的一生,功是大于过的。曹操在成就霸业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失败,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最乐观的一个,俗云:刘玄德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也只是恪守祖业,当一个世袭管家而己。而曹操则不同,他统一北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身历百战,出生入死取得的。在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几十年生涯中,虽然也曾痛哭失师,惜折良才(如三哭郭嘉等),但更多的一面是积极乐观,雍容大度的。如他不杀陈琳,说陈琳之文可愈头风,青梅黄酒,横槊赋诗无不十分风流潇洒,即使倒霉时也并不心慌意乱,总能在瞬息万变的紧急关头,保持最清醒的头脑,这很适合今天的“以微笑面对人生”这句。说到曹操的豁达,就难免提及其笑。曹操的笑其状有很多种,有微笑,有转嗔为笑,也有大笑,当然也有我们常说的奸笑,皮笑肉不笑。笑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有要胜利凯旋时,也有在兵败时。其中笑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败道走华容中的三次大笑了。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但正当曹操大笑不止时,两旁鼓声大作,伏兵从火光中冲杀而出。其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见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三次大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即当形势危机,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如果说曹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性格中的奸诈,那就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了。但若透过这种忠奸的道德判断,我们应当感到最重要的恐怕是曹操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独特智慧,能洞察事物潜藏着的深刻矛盾,并在矛盾刚刚出现时,就早已准备好了应变的策略。因此曹操在面对暂时的失败时,甚至是严重的失败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能及时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外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表情语言,从而起到稳定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他一步步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他统治下的中国北方,成为最有实力的地主,占有十分之七的天下,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成为治世的英雄。
总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给我们描绘了曹操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有着特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丰满,生动,真实可信,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不朽的艺术形象,他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描写也有一些不妥之处,由于作者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导致了他在描写曹操时,一边大肆宣扬曹操的雄才伟略,一边又时时刻画曹操的阴险奸诈,而刻意的粉饰刘备,诸葛亮等。特别是对曹操卓越的文学才能书中写得很少。
1.《《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看这里!四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看这里!四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