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前面介绍的缅甸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试图与清朝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本文介绍英国与清朝、法国等国在缅甸的博弈,最终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先是,英国曾力图维持远东的均衡状态,但进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英国发现,他们不得不尽快改变这种政策。因为,“别的国家也在拼命找寻工业品市场,整个欧洲都受到了物价暴跌的影响。而其中某些国家却不像英国那样,在中国拥有既得利益而愿其继续存在。俄国在过去一些年中悄悄地占领了大片不明确属于中国的领土,这时又向前推进,越过中亚细亚,而接近了真正的边界。中国一面在内地受到压力,一面在沿海又受到新的压力,真是腹背受敌,左右为难。这时,现代形式的帝国主义正在形成。敷设铁路的计划已同一种更远大的政策相连在一起,这种政策‘只能被称为是旨在从事殖民的政策。’中国四周那一环为之作屏障的属国,到八十年代初已告瓦解。
因此,英国在南北与俄国争霸东亚;东西与法国争夺缅甸的殖民格局中加快了侵华与吞并缅甸的步伐。针对清政府比较关心的英印殖民当局是否会侵占缅甸领土问题,英国表示了一种极为狡猾的态度。将是否最终吞并缅甸,放在了后者是否会遵从同英国签定的条约基础上。威妥玛曾对李鸿章表示:“缅甸这个地方,我们英国人甚欢喜,英国若得他的地方,颇为有益。且他这个小邦,英国一起兵就可得的,但英国却不要他的地方。如或缅甸仍是今天立约,明日违背,恐怕英国也不能不动兵。”而李鸿章等人的不恰当的表述,又使得缅甸失去了依赖清朝以抵抗英国的可能。李鸿章言:“缅甸自同治末年进贡后,迄今并未进贡,我们现在不管他的事。不过,缅甸系中土属国,你们若与缅甸动兵,先给我们一个信,就于彼此交谊无碍,与日本办理琉球情形不同。”
在得知清政府的立场之后,接下来英国就要急需处理在缅甸问题上同法国的冲突了。随着法国对安南的逐步占领,其对缅甸的觊觎也膨胀起来。而且,这种觊觎,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缅甸联法制英外交策略的暗示。于是,随着法缅两国关系的发展。缅甸在近代化改革中相继雇用了大批法国专家,并且,聘用法国军官帮助缅甸训练军队。法缅之间的密切接触,以及法国在缅甸势力的迅速发展,无疑给英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光绪十年十一月三十日(1885、1、15),法缅之间秘密签订了《法缅条约》。“法缅订约之讯传来,(英)印度政府之政策乃亦决定。”
十一年八月初六(1885、9、14),使英大臣曾纪泽致电总理衙门:“英久占南缅,今图其北,防法取也。”显然,法缅条约的签订,促使英国最终下决心完全吞并缅甸。光绪十一年春,当中法战争正在紧张进行时,英国乘机向法国政府提出照会,询问有关“法缅条约”的消息是否真实。结果法国的背信弃义,给英国最终吞并缅甸提供了另外一种外交方面的保证。
先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列强的环攻之中,整个清王朝的宗藩体制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为保护周边属国,以维持天朝的最终统治,清廷开始强化同周边属国的宗主权。如光绪八年(1882)春,清廷在协助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通商条约》时,便极力要求加入“朝鲜为中国之属邦”一条。面对英国欲吞并全缅之势,李鸿章亦悟前言之非,在中法战事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抽身作出种种补救,以图保住缅甸。
光绪十一年九月十二日(1885、10、19),李鸿章会见英印总督委员麻葛累与英领事壁利南,向其表达了欲进行英缅协调的愿望。并重申:“缅甸南方海口已归英国,今属缅王者只有北方一隅,英国恐为法得,故欲借虐待英商之事而取其地。现在法国似无此意,英国亦不必过虑。”“印度现方与中国议西藏事,凡事总宜体谅。缅王如肯求和,英国即不当侵占。”“近有俄国大员告我,云英国办事素用霸术,已占印度,复谋缅甸。如无此心,岂不甚好?”第二天李鸿章又明确提出:“英攻缅甸甚急,恐将并占北缅,则滇边西界后患甚长。缅甸为华属,近年已在若存若亡之间,然唇亡齿寒,似未便全置不理。”
但侵略者对此,并不理睬。光绪十一年十月初六(1885、11、12),趁中法战争法国与清王朝都无力过问缅甸问题的时候,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十一月二十七日(1886、1、1),英国宣布整个缅甸都成为其殖民属地。缅甸雍籍牙王朝正式灭亡。
马士与宓亨利关于英国吞并缅甸一事就曾有过一段比较精确的描述:“中国同它的藩属安南的关系的调整,接着就引起它同缅甸的关系的类似的调整。1862年下缅甸并入英属印度,但是,上缅甸虽在英国势力范围之内,却仍是由缅甸王统治。可是,到了1886年,为了印度的福利和法国在远东的扩张野心这种种关系,上缅甸也被并入英属印度。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卷528,《属国三·缅甸》,中华书局1977年八月版,第14661页。
2.王昶《征缅纪闻》卷17,《永昌府文徵》,第17页。
3.昭梿:《缅甸归诚始末》,见《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4.《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十)》,卷751,第263页。
5.(缅甸)貌都:《雍籍牙王朝考》,缅甸贡都出版社,1976年版,第170页。
6.《大清十朝圣训》卷284,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册,第4684页。
7.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6月版,第137页。
8.师范:《滇系》,典故,第四册,光绪丁亥重刻本,第43-50页。
9.(英)戈·埃·哈威《缅甸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6月版,第481页。
10.(苏联)瓦·巴·科切托夫:《东南亚及远东各国近代现代史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8月版,第175页。
11. 黄祖文:《缅甸雍籍牙王朝的建立及其初期的对内对外政策》。
12. 李霞:《英缅战争与缅甸殖民化》,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一期。
13. 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89页。
14.(缅甸)觉德:《缅甸联邦史》,1960年缅甸文版,第361页。
15.(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10月版,第48页。
16.(英)戈·埃·哈威:《缅甸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15页。
17. 梁英明、梁志明等:《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84页。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网易号:江南蓑翁
合作与转载,请联系:2697383062@qq.com。
1.《【丁亥清代】战与和之间:清朝与缅甸的关系(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丁亥清代】战与和之间:清朝与缅甸的关系(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