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前期白色、杨德、保宁三贤里高州。
其中保宁县范围在今电城东至马踏一 带。宋开宝五年(972年)省入电白县。至南宋绍熙二年(1191),有个叫杨廷裕的人,从揭西玉峰山(庙山)庙前村迁到电白县竹山村(今爵山)定居,并在这一带扎根、萌芽、开枝、散叶。今天的爵山杨氏一族,其肇基祖是杨廷裕。而他的父亲,就是鼎鼎有名的抗金英雄杨仁寿。杨仁寿,号朝凤,宋处士。祖籍福建南剑州将乐县,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出生于兴化县(莆田)珠玑巷。据《杨时文化大典》记载,他的曾祖、祖辈和父辈,连续三代科甲联芳,考取进士7人。从此,他们析圭儋爵,号称书香门第和名宦之家。杨仁寿的曾祖父杨时,是举世闻名的闽学鼻祖、史称“程门立雪”的理学家和政治家;父亲杨智新,博学多才,为人刚正不阿,任兴化军通判;母亲郑氏(郑樵之姊),生有三男:长男杨仁福、次男杨仁禄、三子杨仁寿。杨仁寿少年聪敏,恃才傲物,过目成诵。5岁时负笈担簦,由父亲护送回曾祖杨时创建的含云寺读书楼“起馆”(古代小孩刚入学读书称起馆)。他年龄虽小,但杨智新对他要求甚严。8岁时熟读《书》《诗》《礼》《乐》《易》《春秋》六经。9岁开始攻读《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等四书典籍。此外,他还与含云寺怪异老僧结下一段佛缘,有空便跟老僧学心经、习武学。靖康二年(1127年),杨仁寿时年10岁。金兀术领金兵分五路南下,攻破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瓦解宋朝王室,天下大乱。正如岳飞所题《满江红》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之悲惨局面。当时,杨智新正在担心小儿仁寿的安危,刚好就接到杨时的飞鸽传书(因为杨时接到圣旨,接受任龙图阁直学士之职,不日提举杭州洞霄宫),叫他火速赶到含云寺接人。作别时,杨时与他们父子俩依依不舍,并赋一首《勉谢自明》的诗勉励曾孙: 少年力学志须强, 得失由来一梦长。 试问邯郸欹枕客, 人间几度熟黄梁。
杨仁寿才思敏捷,先恭敬下跪行完三叩九拜之礼,然后步其韵口占一首: 殷殷祖训励心强, 礼易书诗寓意长。 他日关情家与国, 不为朽木作雕梁。杨仁寿自与曾祖父杨时含泪拜别后,跟随父亲一路郁郁寡欢回到兴化珠玑巷。曾祖的励志诗里,每字每句、每时每刻都在他的脑海里回荡着,有如一股股热流似的在汹涌澎湃,激起了他抗金救国的心潮。他暗下决心,将来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是个懂事而又贤孝的孩子,一切先听从父母的安排。回家后的第二天,母亲郑氏便送他去姥姥家的夹漈草堂上学。夹漈草堂,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校雠学家郑樵一手所创,坐落在兴化县湘溪西的夹漈山一个山坳中。这里峰峦叠翠,古树参天,溪流如琴,晶莹碧透,环境十分优美,是个读书学艺的好地方。杨仁寿的母亲和郑樵是亲姊弟。郑樵比仁寿年长13岁,按辈分而论,他俩是舅甥关系。这对舅甥从未谋过面,这次相见,郑樵见亲外甥如此聪明健硕,心里十分高兴,俩人紧紧的拥抱一起,均有相见恨晚之感。郑母安顿好小儿后便急着赶回珠玑巷。杨仁寿从此在舅舅郑樵的教育下在夹漈草堂刻苦攻读。经过郑樵的细心教导,杨仁寿的文化造诣又比在含云寺读书楼时,晋升了几级阶梯。弹指一挥间,转眼就一年时间过去。此时是建炎一年,也是兴化六年一届的县试。杨仁寿和几位同窗一起下山,参加兴化的岁、科两试,他文采过人,一举夺魁。
在两宋时期,兴化(莆田)重教兴学的气氛十分浓烈,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底蕴深不可测的一个古县。此地素有“海滨邹鲁”和“文献名邦”之称。自唐以来,这里涌现出21名状元,17名宰相和2482名进士,举人更是数不胜算。当时的杨仁寿竟能考中解元,这给郑樵的夹漈草堂增了光添了彩,算是“蓬荜生辉”了。从此,各路学子生员上夹漈山“起馆”的络绎不绝,把个郑樵和杨仁寿忙个马不停蹄。同时,也把夹漈草堂挤个满满,有来晚的,只好在堂外聆听。为了解决这燃眉之急,郑樵只好与从兄郑厚、胞弟郑槱一起共商,创办了南峰书堂和芗林书堂。芗林书堂由从兄郑厚掌教。南峰书堂建于广业里的南峰寺西麓,由胞弟郑槱掌教。从此,这三间书堂学子莘莘,桃李满天下,后来出了不少进士,名扬四方。尤其夹漈草堂名声甚噪,后有南宋进士朱熹,从建阳到泉州同安县赴任路过兴化时,慕名而来,与郑樵留下了“云祁会梧竹,山斗盛文章”的感人故事流传于今,成为历史佳话。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由于南宋高宗赵构惧敌如见狼虎,尽听秦桧奸言,排斥异己,把抗金宰相赵鼎和名将张浚迫害。杨仁寿经过审时度世,和郑樵志向相同,知道如此黯淡无光的仕途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能考取进士,入仕后岂不是与奸相秦桧为伍?从此以后他不下山应试。于是,他要完成十岁时与曾祖惜别时诗中“不为朽木作雕梁”的诺言。在郑樵的帮忙下,杨仁寿组织起一支抗金救国的民兵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很多都是夹漈草堂、芗林书堂和南峰书堂的爱国学子,经过一番训练后,奔赴临安、扬州、宿州等地协助韩世忠和杨存中的部队抗金救国。杨仁寿在5岁时就认识了含云寺庆真禅师弟子怪异僧,得到他的真传,不但武功了得,还会领兵布阵,非常骁勇。下山几年,他在平内乱和抗金军的沙场上,所向披靡,令敌闻风丧胆,为宋朝立下不少战功。韩世忠和杨存中两位名将好生看好他,准备收为帐下作副将,但都被杨仁寿谢绝。两位见他不愿为朝廷卖命,只好作罢。可是,又给宋朝奸相一个可乘之机,记下一笔血泪账本。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是抗金名将岳飞被害风波亭时留下的绝笔。真是天妒英才也!岳飞一死,秦桧更是肆无忌惮,为达到他“割地议和”的目的,接下来就把账本翻到杨智新的头上。原来杨智新和小儿仁寿一样,有颗精忠报国之心,虽不能领兵抗金,但暗中却参了秦桧一本,加上杨仁寿带领一支势不可挡的抗金民兵,早已惧恨于心,便以“莫须有”和“谋反”的罪名如一把快刀似的挂在杨智新头上,企图诛杀全家。杨智新被暗杀于牢里,妻子郑氏为了掩护杨仁福、杨仁禄等家人逃走,也死于乱箭之中,幸好管家祥伯机智,预先备好快船,才把他们急渡广东,脱离危险。可杨仁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奸相知他会回来营救父母,便暗中埋伏,差点就被逮个正着。后来,又是被祥伯虚造假象才逃脱,可惜祥伯就这样没了。仁寿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陈氏,一路还是遭到奸相的重重追杀,险象环生,差点死于非命。妻子在逃亡中还不幸小产,后落下一身病根,造成多年不孕。
据《电白爵山杨氏族谱》记载,杨智新的长子杨仁福逃脱追兵后卜居顺德,成为顺德的肇基祖;次子杨仁禄逃脱后居茂名县石浪,成为石浪杨氏姓的肇基祖;三子杨仁寿因妻子身怀六甲,不宜长途颠簸,只好在榕江上游的海阳县境靠岸寻宿。当他到崇义乡霖田都(今揭西河婆镇)时,又有追兵出现,在他夫妻俩生死存亡之刹那,幸好得到当地神祇(三山神)的灵显护助,才幸存下来。
所谓“三山”,即明山、巾山和独山,三山神,即三山国王。据《潮阳县志》《揭西县志》和《三山祖庙史考》记载,相传于1400多年前的隋朝,连杰、赵轩、乔俊三位侠义之士,同有一颗赤胆忠心,且能文善武,结为异姓金兰。南北朝时,他们护助隋朝君主杨坚,攻破陈国,消灭君主陈霸先,成功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唐贞观年间,东辽犯我疆土,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兵至“三江越虎城”遇难时,又助薛仁贵大败辽军,救了唐朝君主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令潘美为北都诏讨使,郭进为原石岭关都部署,分军三路夹攻北汉,北军在辽军援助不继的情况下退入太原城,宋军猛追不舍,团团围困了太原城,在双方胜负不分时,又是三山神,身披金甲,分乘白龙马、赤免马、乌骓马,手操银戈,前来过关斩将,追杀得北汉君主刘继元开城受降。太原大捷,奠定了北宋基业。三山国王如同岭南圣母冼太夫人一样守护三朝。
三山国王庙,即霖田祖庙,又称明贶庙,统称大庙。位于榕江上游北畔,北靠玉峰山(庙山),东距霖田都2公里。此庙建于隋朝,显灵于唐朝,受封于宋朝。杨仁寿夫妇遇难那天,就是被三山神显灵相救。故此,三山神早已成为电白爵山杨氏族一个神奇式的历史典故。830多年里的电白爵山杨氏族人一直都信仰三山神。迄今为止,电白爵山杨氏族已建起了三座三山国王庙。三山神,永远活在爵山杨氏族人心中!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春节期间,也是杨仁寿夫妻俩脱离危险的第三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如俗语所说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杨仁寿的妻子陈氏因逃难时的劳累和受惊过度,胎儿殒堕。给予杨仁寿一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他想起父母亲含冤而死,而宋高宗又向金国称臣议和,结束靖康之耻之后长达15年之久的战乱,并且,宋钦宗及其所有皇族、包括赵构自己的亲生母亲和妻女都继续留在金国为奴,父皇徽宗又客死他乡7年。赵构和奸相秦桧一起走出一条“外示苟且,内图繁荣”的辱国之路。杨仁寿想起这些,悲痛欲绝,泪流满面,正是: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从此以后,他对皇帝赵构失去希望。为报答三山神祗的恩情,杨仁寿定居于玉峰山(庙山)下的庙前村,与妻子相依为命,做个名副其实的“处士”。庙前村,有林、李、刘、陈、杨、郑、蔡等20多户人家,历史不长。但他们都是反对“议和”派,来自各个地方,几乎也是死里逃生者。杨仁寿刚来时还有点顾虑,可乡民们知道他是抗金英雄后,个个都肃然起敬,主动把他挽留,并经常送来食品,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关爱。这样,使杨仁寿夫妻俩铭记于心,没齿难忘。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杨仁寿在庙前村落户3年了,左邻右舍见他气宇不凡,品行端正,对他夫妻俩相敬如宾。加上奸相暂时没派兵骚扰,总算能在霖田都安定下来了。但他心结未了,感恩之心念念不忘。一天,他想起三山国王庙已年湮世远、风雨飘摇、倾已久,便找遍几个村落,与乡贤们叙述了三山神之好,想出资修缮三山国王庙宇,众人一听,个个举手赞同。接着,他又想在当地建一座玉峰书院,解决当地孩子们的读书困难。众人听之,一致欢呼,感谢不绝。共商已定,就请来庙祝,选定良时吉日两项工程同时动工。从农历七月开始至第二年八月中秋前,三山国王庙修缮竣工,腊月底又把玉峰书院建好。两个项目共花纹银328两。这搭上了杨仁寿的全部家当,也完成了他的报恩心愿。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杨仁寿在玉峰书院正式收徒开学,他所授的教材,以《六经》为主。六经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教材,从考秀才开始至五贡、乡贡、贡士、进士等,都离不开它。杨仁寿在古代教学中讲究的是技巧,他不要求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之下又能融会贯通,这也是在舅舅郑樵身上所提炼的教学精华。因此,后来的玉峰书院,一时声誉鹊起。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仁寿已在霖田庙前村生活了12个春秋。这一年,正好奸相病危,秦桧知他死期将至,便把养子秦熺叫到床前,交待他办完两件大事就可接任他的宰相之位,通过附耳嘀咕,秦熺听罢大喜,誓死要把此两件大事办妥。原来秦桧要秦熺所办的第一件事是:彻底毁弃并改写南宋时期对秦桧不利的官方史料。当时的秦熺已官至知枢密院事,有“小相”之称,从一品。与秦桧“大相”之比稍低半品,要办此事,易如反掌。因此,秦熺不但把当时的官方史料连同杨智新的档案一起毁灭,甚至还把住址“珠玑巷”都弃除了。后来广东有很多姓氏是从“莆田珠玑巷”迁出的,他们回莆田寻根时都没法查证,这都是被秦熺改写到其他地方去了。第二件事,是要秦熺领兵攻打霖田都,提取杨仁寿首级。秦熺感到十分棘手,不敢冒然出兵。想当年秦桧出兵追杀杨仁寿时,被三山神现灵相救的那一幕,令他毛骨悚然。后来他心生一计,差使御用刺客暗中去办。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庙前村一片寂静。杨仁寿一人正在书房钻研理学,忽见一人影持剑立于烛光后面。杨仁寿知道此人必是秦桧派来的刺客,于是,便镇定的问对方是否是秦桧父子派来取他性命的,刺客回答说:“是”。杨仁寿笑容满面,毫无一丝敌意的叫刺客把他的头颅取去复命。这样反而为难了刺客,刺客被杨仁寿这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气质感化了。心想:这样的人值得保护,不能再助纣为虐!随之跃步登屋,化作一团轻风,“如飞”而去。秦桧死后,秦熺没法接任他的宰相之位,此时的皇帝赵构总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但杨仁寿没功夫理会这些,原因出于妻子陈氏,从小产后落下病根,一直没有怀上孩子,几乎丧命。十多年来一直到处求药医治,都得不出好结果。这时的陈氏曾多次提出叫他另娶二房,可杨仁寿不依,这表现出杨仁寿对妻子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与妻子的恩爱日月可鉴,不但感动霖田都所有村民,更感动着三山神祗。在众人的帮助下,找来了杏林高手张杲,终于将妻子的病灶根治。南宋孝宗五年(1178年),杨仁寿的妻子病愈后终有身孕,十月怀胎,生得一子,庙前村一片欢天喜地,三山国王庙喜炮千声。晚年得子的杨仁寿把儿子起名廷裕,是取义于朝廷君主施政廉明公正,强国富民,同时也希望杨廷裕长大后,能有一番作为。后来,杨廷裕5岁入玉峰书院读书。他聪明伶俐,过目不忘。但他很俏皮,深得左邻右舍的喜爱。每天放学不是邻居的叔叔就是婶婶们接他回家吃饭,和同窗也很友爱。杨仁寿夫妻俩拿他没办法,也随之而罢。杨仁寿自后继有人后,精神百倍,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妻贤子俏,左邻右舍又百般拥戴,在教好六经四书外,空闲时也和村民们一起耕种,颇有一番田园诗意。从此以后,一家人过着安定的生活。
杨仁寿夫妻俩约于南宋淳熙四年(1187年)相继去世,享年70岁,墓葬于玉峰山下,其儿子杨廷裕为父母守孝三年,不愧为“百善孝为先”!据《电白爵山杨氏族谱》卷一传略载云:“二世廷裕公,号昌爵,当宋之季也!中原多故,流离播迁,自闽入粤由潮至电迹。其间,关戎马谋安,厝而妥先灵,实有诸艰备历者。所育三子训以义方而科甲联芳,官居显要,其承先启后,积善余庆诚,杨氏之烈祖也!”
据考,杨廷裕13岁就离开了庙前村南下,一路戎马谋安、筚路蓝缕的来到南海边电白爵山安家落户。杨廷裕安居爵山,一晃30多年过去了,年近五旬的他却没有成家立室,且一直以养鸭为活。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事也凑巧,杨廷裕养蛋鸭的茅寮附近,居然藏有一处风水宝地,当朝国师“先知山人”赖布衣谓之曰:宝鸭落莲塘。原是国师赖布衣为当地枕村一姓枕的朝廷命官枕介王选择的风水宝地。有一天炎热午后,国师赖布衣带着枕家人来此看风水,只见国师随手折了一截杂树枝插入此风水宝地说:“此穴乃宝鸭落莲塘,有地没地看三朝,三朝后来看这树枝,若能生根发芽,则为宝地;若枝叶干枯,则为死穴也。”没想到,他们的谈话,刚好让在黄槿树上乘凉的看鸭佬杨廷裕听到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廷裕心想,这枕家人可不是什么好人,家大业大,是当地一霸,经常在周围一带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平时他们看到他养殖的蛋鸭那只靓,一分钱不给就强行捉去吃了,真是欺人太甚。若有这么好的宝地给了枕家人,将来那还了得?于是,杨廷裕于三朝一大早就去该地察看,果然那枝树枝长的生机勃勃!他立即明白国师所言,这确是一块宝地!他暗想,自己父母远在霖田都玉峰山下,几十年也没回去拜祭过,他早就有心把父母的骸骨迁葬过来。如今有如此好的宝地,何不趁此机会把父母迁葬过来?于是,他心意已决,将预先准备好的枯萎树枝悄悄替换了,然后藏身鸭寮里等待结果。不一会,枕家人带着国师赖布衣过来了。他们一眼就看到3天前国师插下的那截树枝全枯萎了!当下枕家人认为赖国师没水平,不懂风水,随之掴了他几巴掌,还臭骂了他一顿,丢下一脸懵逼的赖国师,气呼呼的扬长而去。赖布衣手摸热辣辣的脸,忍气吞声很不服气,一屁股端坐地上闷闷不乐。这时,一直在暗中观察动静的杨廷裕走了过来,好生安慰赖布衣说,枕恶霸不理您,我理您。您还没吃早饭吧,待我做给您吃。于是,他带国师回茅屋里生火做饭煮鸭蛋款待。饭后,杨廷裕转入正题,要求国师将这口风水宝地让给他。赖布衣说,树枝枯萎了是死穴,要不得。杨廷裕便将实情如实告诉赖国师。真相大白,赖国师正想发火。只见杨廷裕扑通跪拜于地说:国师呀!您行行好,就把这口宝地让给我吧。我都年近五旬尚未成家立室,您好人必有好报,让我把远在霖田都玉峰山下做孤魂野鬼的父母骸骨迁来此地入土为安吧!赖布衣见养鸭佬杨廷裕气度不凡,一脸真情,心想:他养鸭,此地曰“宝鸭落莲塘”,乃天意也!我若不顺手送他个人情,岂不有逆天意?最后,赖布衣说:你起来吧,我答应你!我先给你看卦上吉日子,你回潮州迁父母骸骨来回大约要一个多月时间,我回京都临安回复枕介王大约要3个月,但你不能自作主张,要等我回来,你必须如此如此,百日后必见分晓!不久,杨廷裕便依赖国师的吩咐和择下的吉日把其父亲杨仁寿及母亲陈氏骸骨迁来此宝地合葬了。刚过百日,48岁的他果然得来好姻缘,并正式成家。第二年,也就是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时,49岁的他,终于喜得贵子杨应辰,后又连生二子杨应觜、杨应角,这三个孩子成人后,科甲蝉联,先后考取“一门同胞三进士”。
杨应辰宝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榜二甲第六名进士,后官至湖广经略使(军事长官,相当于当今的军区司令员)。杨应辰与文天祥都是爱国志士,两人曾结为异姓金兰,杨应辰多次调兵护助文天祥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退广东梅州重整旗鼓,因此时南宋处处战事不利,兵力不足,自感吃力,便想起广东的金兰好友杨应辰还有少许兵马可助他一臂之力,便飞鸽传书寄与杨应辰。杨收到传书,立即回书让文天祥前来电白见面。文天祥收到回书时,正临近三月初。他十万火急赶到电白,刚好是杨应辰回来办父亲杨廷裕100周年诞辰及祖父杨仁寿的祭扫。文天祥早已慕名杨仁寿这位抗金英雄,见日不如撞日,便自办牲礼与杨门三进士一起祭祀抗金英雄仁寿杨公墓,后世留有祭文为证:祭电邑爵山始祖仁寿杨公文维祥兴元年三月初三日,宋丞相封信国公文天祥与杨门三进士,谨以清酌之奠告龟山之后仁寿杨公之灵。曰: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彝兮,独厚吾公!反对议和兮,德望世崇!三应登科兮,丕振家风!耆寿成仙兮,泪洒榕江!少牢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陟降兮,表我微衷!鉴之,尚飨。
宋理宗赵昀于宝祐四年(1256年),在杨应辰考取进士被钦点入翰林院时,经查证杨仁寿及父亲杨智新的冤情属实,给予平反昭雪!并追封杨仁寿为“荣禄大夫”,妣陈氏为“二品夫人”。这封赠给予电白爵山杨氏全族一个无比崇尚的历史荣誉,并经世代流传至今。(文/吴望星 杨德盈)
1.《【1400年前我国隋朝的情况】专题宋处士杨仁寿小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400年前我国隋朝的情况】专题宋处士杨仁寿小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