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民族的认识,从社会学及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
在古代中国曾长期奉行以文化为本位的华夷之辨:认同华夏文化的就是华夏,不认同华夏文化的便是蛮夷。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占据了华夏文明肇始的中原地区,而由汉人统治的南朝则与山越民族杂居于当时尚未开发成熟的南方地区,因此以代表中华正统自居的北魏就称南朝是“岛夷”。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使近现代民族观念开始在中国普及开来。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这个概念其实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我们身份证上填的汉族、满族、蒙古族等自然民族;第二层意思是公民意义上的民族(也称为国族):比如我国的56个自然民族都可以统称为国家公民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同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无论是什么族裔都可以统称为美利坚民族。
目前中国官方认证的民族一共有56个。这其中汉族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而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混合杂居的,但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则呈现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全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民族如今都不在56个民族之内。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就是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大燕国皇族后裔,然而慕容复这一辈人其实早已和中原汉人并无太大的差异。《天龙八部》尽管是一部武侠小说,不过鲜卑慕容部的汉化却是真实的历史。时至今日汉族人口中仍有一部分姓慕容、姓宇文的人祖上是可能有鲜卑血统的。
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不仅在汉族中存在,事实上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蒙古族就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满族是以建州女真部族为核心融合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以及部分被编入八旗的蒙古人、朝鲜人、汉人而形成的。在漫长而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起中国的历代王朝构建起了一种二元制结构的帝国形态: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原地区实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则设置都护府、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因俗而治。到了清代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已变得更为稳固:清朝的皇帝在中原是天子,在满洲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地区是大汗,在藏地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清朝皇帝利用这种多元化的身份构建起了一个同时涵盖国内各大族系的多元帝国。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开始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内部的各族系之间还能有你我之争吗?这时无论是什么民族都必须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时也就有了中国和西洋、东洋的区别了。到了1901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
梁启超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先秦时代是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的时代;汉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国和亚洲各国竞争交流的时代;清朝后期以来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对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时代。1902年梁启超将中国民族改为中华民族。中国的民族观念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全新的阶段。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清帝退位诏书》在结尾写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东北、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从而直接确立了我国对这些地区的主权法理依据。
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朝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带来东北地区作为自己的“嫁妆”。其实清朝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不在于疆土,而是确立了完全彻底的大一统制度。要说东北是清朝入关带来的“嫁妆”,那么明朝在东北所设的奴儿干都司算什么呢?东北不是清朝带来的“嫁妆”,而新疆、西藏等地也同样不是:早在汉唐时期就曾在西域、漠北地区设置过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等行政管辖机构。
如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显然不是一天形成的,然而中国的领土扩张和西方国家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扩张是通过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自然实现的,而不是向西方国家对待印第安人那样直接用武力征服。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扩张也曾采取过军事手段:汉唐鼎盛时期就曾创造过封狼居胥、燕然勒功这样的赫赫武功,然而这种军事征服的方式会随着中原王朝势力衰弱时出现强烈的反弹。
因此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扩张更多是通过政治攻心、经济革命、文化交流的方式实现的。诸葛亮对孟获等南中少数民族首领的攻心策略就是这样一种典型例子:通过攻心手段使这些少数民族首领自愿归顺中原王朝。这种扩张模式是通过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这比起西方国家那种用赤裸裸的武力进行扩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模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模式其实比武力扩张更有力量。
如今美国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亚裔各族群之间依然泾渭分明,然而中国各民族之间却能实现大团结。这是因为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是在自然融合,而美国的各族群是在不到两百年时间里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在清朝以前中国历朝历代的领土不断出现变更:汉唐时期曾开拓漠北、西域,可那时东北、西藏等地并不在其版图之内;明朝在东北设有奴儿干都司,可漠北、西域又不在其管辖之下。
清朝不仅完完全全实现了对东北、台湾、新疆、西藏等地的控制,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实现了对上述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全方位统一,所以清朝对这些边疆领土的控制力度远远强于之前历朝历代那种松散的羁縻统治。清朝在东北、台湾、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都直接派驻了官僚、驻扎了军队,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与中原内地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乃至人口的流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终于第一次完完全全被置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控制之下。然而清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和中原内地截然不同的:在当时的蒙古王公、西藏活佛、回部穆斯林宗教领袖看来他们臣服的是满清爱新觉罗家族。在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构想中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将满清王朝赶出山海关,恢复明末的汉地十八省。
不过最终南方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和谈结果却是清帝退位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之部分。从此这些地区由满清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神圣疆域。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实际上使民族的识别认定工作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系统工作。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在这种形势下谁也没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工作。民国成立后的民族划分其实相当简单:汉、满、蒙、回、藏。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也就是因此诞生的。北洋政府时代的国旗是五色旗: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并非与今天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对应。
清代在中原汉地设有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个行省(合称“内地十八省”)。除此之外清王朝在东北设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外蒙古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有伊犁将军辖区;在西藏和青海分别设有办事大臣辖区。
由此可见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汉地十八省、满洲、蒙古、回部、藏区五部分,所以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其实是与这五大地域所对应的。生活在汉地十八省的西南、华南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在民国时期基本被当成是汉族的分支。如今生活在西南、华南的壮、苗、黎、白、彝等少数民族在民国时期是被统归于汉族系的。
民国时期的满族系也不只包括今天的满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在民国时期都被统归于满族系。如今的鄂温克族、土族等民族在当时则被视为蒙古族的分支。民国时期的回族系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是泛指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民国时期的藏族系指的是居住在藏区的民族:如今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在当时都属于这一族系。
由此可见当时的五族划分其实是相当笼统的概念。在五大族系之下其实各自存在着若干语言文字各异、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只不过这些民族在当时并没被精确划分而已。还有一些如今已被认定的民族在民国时期不被视为中国的固有民族: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在当时就不被民国政府承认是中国公民,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才正式获得中国国籍。
如今中国56个民族中的俄罗斯族同样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从俄罗斯迁徙到我国新疆、东北等地的,因此一开始他们并不被视为中国的民族之一。直到1934年新疆省边防督办、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时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1935年新疆召开的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上加入了中国籍的俄罗斯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归化族”改称俄罗斯族。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始进行较为细致系统的民族识别工作。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轮统计中一共登记了400多个民族名称。这其中云南省登记了260多个民族名称,紧随其后的贵州省也登记了80多个。这并不是说中国有400多个民族,而是由于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导致各民族内部均存在若干分支。各地在申报登记时往往难以区分某一族群究竟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分支。
报上来的民族名称中多有重复的:有的是自称不同,有的是他称不同,有的是汉语翻译的不同。有些受调查者甚至不明白民族的含义,于是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报民族,这就导致400多个民族名称被报了上来。这400多个民族名称都经过了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当时的甄别任务主要有三: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确定每个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在经过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工作之后于1954年确认了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傈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对少数民族的支系进行归并。
如今云南丽江泸沽湖畔因走婚习俗而为人所知的摩梭人就被认定为是纳西族的一支。这一阶段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又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82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进入到第三阶段:1965年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被确认为是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1979年又确认了云南攸乐山区的基诺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地方建立了民族识别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继续进行各地未了的识别工作。到1982年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一共确认了55个法定的少数民族,再加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就是56个民族。1982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族识别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尚未归并入56个民族中的族体的民族成分进行划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已基本完成。
不过目前在我国依然客观存在一些因民族辨析尚不明晰而未获官方承认的族群。这些族群被统称为未识别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2018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录取的3079名新生中汉族占97.6%,其余有畲族、壮族、回族等1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然而一个叫卢思贤的学生身份证民族一栏写的却是“穿青人”。
穿青人就是一个不在我国官方已识别认定的56个民族中的未识别民族。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在文化上既有汉族特征又有当地土族特征。青色衣服是穿青人的传统服饰,不过如今的穿青人穿得和外面的人都差不多。穿青人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20世纪80年代穿青人开始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填写第一代居民身份。
2004年换发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后穿青人的身份证上仍印着“穿青人”三字。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贵州省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民族一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目前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
贵州的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分布着大约五六万革家人。革家人有语言无文字,一部分成年人能兼通汉语,也有一部分人能通苗语。2003年公安部经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的《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革家人在办理身份证时民族一栏填写为“革家人”。
生活在丽江泸沽湖地区以及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摩梭人是我国唯一处于母系社会形态的族群。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没婚姻制度,一般是通过男子到女子家走婚的方式维持感情与繁衍族群,如果生下孩子则由母家负责抚教育。摩梭人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如今摩梭人主要被归为纳西族的一支,也有一部分摩梭人归入到蒙古族之中。
艾努人作为中国新疆一个未识别民族现暂定为维吾尔族。艾努人与外界交际时讲维吾尔语,对内则使用自己的艾努语。艾努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而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艾努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维吾尔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在天山南麓的和田、墨玉、洛浦、策勒、莎车、疏勒和英吉沙等县分布着约10000艾努人。学术界关于艾努人的起源目前仍存在争议。
主要分布于四川贡嘎山周围的康定、道孚、九龙、雅江等地木雅人现被划归藏族,但有自己语言的木雅人只有在对外交往时才会讲藏语。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伍尔芬根据木雅人的语言特征推断他们可能是西夏灭亡后南迁到川康地区的党项人后裔。1944年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邓少琴两次深入当地考察后认为:木雅人并非当地的原始居民,而是西夏灭亡后逃到此地的党项人后裔。
莽人是一个在我国和越南、老挝等国境内跨境居住的族群。莽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形成自己的文字。莽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支。在越南莽人是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之一,而在我国莽人长期以来是作为未识别民族存在的,直到2009年4月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其归入布朗族。如今中国境内的莽人集中居住在云南金平县勐拉的南课新寨、平河中寨、下寨、雷公打牛四个村子的高山箐林地带。
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掸族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如今的掸族是在中缅边境附近跨境居住的一个族群:缅甸境内的掸族被认定为一个单独的民族。掸族与壮族及布依族同源,彼此之间的语言可以互相沟通,所以我国境内的掸族多被归入布依族或壮族,也有一部分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如今的海南岛上生活着一支回族,然而与其他回族一般使用当地汉语所不同的是:这支回族使用的是一种与岛上的汉、黎、苗各族语言迥然不同的回辉话。这种语言属于南岛语系,而与这种语言最为接近的是如今生活在越南中部地区的占族人的语言。这支回辉人的祖先是10个世纪前从海路来到海南岛定居的东南亚穆斯林商人,而西北地区的回族主要由中亚、西亚一带的穆斯林后裔演化而来。
散居在尼泊尔、中国、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夏尔巴人又称雪巴人、谢尔巴人。全世界的夏尔巴人约有15万人,其中分布在尼泊尔境内的最多。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定结县陈塘镇和聂拉木县樟木镇一带也生活着大约2000名夏尔巴人。夏尔巴人的语言属于藏语群,但夏尔巴人没形成自己的文字,所以一般使用藏文作为书面语。如今夏尔巴人主要以登山向导为生。
克木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老挝、越南和泰国。克木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克木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克木人内部又分为"克木泐"、克木老(老挝迁入)、克木交(越南迁入)三个群体。我国的克木人集中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和勐腊县勐腊镇、勐捧镇等地的热带雨林中。解放前克木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上世纪70年代克木人开始走出山林来到河谷平坝边缘定居。
在云南省边陲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的山区生活着大约4万苦聪人。源于古代氏羌部落的苦聪人在《新唐书》中被记载为“锅挫蛮”。解放前苦聪人是一个居住在深山老林鲜为外界所知的神秘族群。1956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队在中越边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从60年代起苦聪人在政府的帮助下逐渐走出山林。1985年苦聪人被划归为拉祜族。
拉基族是一个在中越边境跨界居住的族群:位于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和老街省的10000多名拉基人被官方认定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如今越南拉基族中的龙姓被认为是在18世纪中叶从中国云南省迁移过去的;王姓则被认为是汉族后裔。我国境内的1600多名拉基人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及麻栗坡县。目前马关县内的拉基人归为壮族,麻栗坡县的拉基人归为彝族。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区瓦乡人有着不同于苗族、汉族和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瓦乡人的语言与苗语有些接近,但却又并不属于苗语。瓦乡话也不属于汉语的任何一个方言系统:瓦乡话既不属于湘语,也不属于湘西一带流行的“客话”(西南官话的一种),至今语言学家仍把瓦乡话单列。一般认为瓦乡人可能是汉朝时期分布于今湘西、鄂西南的“五溪蛮”的后裔。
我国宋代时期一支两万人左右的犹太人来到了中国。和欧洲犹太人所不同的是这支犹太人迅速同化在中华民族大群体中:他们有的参加科举考试,有的从事小买卖,有的耕地务农。他们身上唯一保留的犹太人印记就是他们的宗教“一赐乐业”(以色列的谐音)。源自犹太教的一赐乐业同中华文明以及同样来自西亚的伊斯兰文明有不少融合。这批犹太后裔在我国目前有的登记为汉族,有的登记为回族。
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400多名村民讲汉语,身份证的民族一栏也登记的是汉族,但他们的长相具有典型的欧洲人特征:个子高大、蓝眼睛、眼窝深陷、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有些说法认为他们可能是汉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俘虏的罗马雇佣军的后代,不过西北一带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外来民族进入华夏的中转地,所以这种说法似乎也无法得到确证。
1643到1644年间哥萨克人瓦西里·波雅尔科夫沿黑龙江而下进行探险考察并建立了雅克萨城等要塞。1685年—1688年清军对俄军发起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战后康熙皇帝将被清军俘虏或主动投诚的俄罗斯人编入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由此形成了一个斯拉夫人与满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混血的族群(阿尔巴津人)。在1951年的民族识别中这一族群被分别划归满族和俄罗斯族。
总人口约43.6万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接壤的地带:俄罗斯境内有42万多人,蒙古国有4万多人,中国有近8000人。我国的布里亚特人被视为是蒙古族的分支之一:成吉思汗的时代布里亚特人被称为“林中百姓”,与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1207年成吉思汗的长子征服了布里亚特部,从此布里亚特人开始接受蒙古人的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俗。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西部和中国藏南地区东部分布有5万多僜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形成书面文字。僜人使用的语言被称为格曼语:词汇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为主,借词主要来源于藏语、汉语,也有少量印地语借词。语法以黏附和屈折形态为主要手段,同时辅以虚词和语序。基本语序为主_宾_谓:名词、代词作饰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形容词、数量词修饰语在中心语后面。
中国澳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葡萄牙人与澳门当地的汉人通婚生下的后代在澳门称为土生葡人,历史上从巴西等葡萄牙属地来到澳门的人与当地人结合生下的后代通常也归入这一群体。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根据一国两制下的基本法原则把土生葡人确定为澳门的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则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
中国台湾地区的原住民族被中国大陆统称为高山族,而台湾当局对原住民的族系划分则相对较为复杂。1945年国民政府光复台湾后将台湾原住民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族系。平埔族是与外界接触较多、汉化程度较高的族群,高山族则是较多保持本民族特性的族群,实际上高山族和平埔族内部都存在诸多支系。后来国民政府又把汉化程度较高的平埔族纳入到汉族人口中统计,不再将其视为原住民群体。
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将原住民划分为泰雅、赛夏、布农、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9个族群。1998年11月曹族更名为邹族。之前被归于平埔族而纳入汉族人口中统计的邵族在2001年被确定为原住民第10族。2002年原居宜兰、后迁居至花莲的噶玛兰族被单列为一个独立族系。2004年太鲁阁族被台湾政府从泰雅族中分立出来成为第12族。2007年原隐身于阿美族之中的撒奇莱雅族独立为第13族。
2008年原来被列入泰雅族之中的赛德克族经台湾当局行政院第3089次院会决议通过为台湾原住民第14族。所谓的台湾原住民14族都是被台湾当局确认的独立族系,此外台湾原住民中还存在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道卡斯族等未确认族系。如今中国台湾地区的2360万人口中2%左右是在汉人移居台湾之前就已定居于此的原住民。
如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吉隆沟靠近尼泊尔边境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居住着200多名被称为“达曼人”的族群。被誉为“东方吉普赛人”的达曼人是一支跨境居住的流浪族群。达曼人长着蓝色的眼睛、高挺的鼻梁,这是典型的欧亚混血人种的外貌特征。达曼人属于印欧人种(白色人种),但生活环境的影响使达曼人的肤色呈深棕色,这就像同样属于印欧人种的印度人长得并不见得白。
达曼人自称祖先是骑兵:“达”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马”,而“曼”在藏语中则是“军”的意思,“达”和“曼”组合起来就是“骑兵”。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曼人的祖先是尼泊尔的塔芒人。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确朱嘉措因为同当时实际执掌西藏政教事务的格鲁派达赖、班禅政权之间的纠纷外逃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廓尔喀国在确朱嘉措的煽动下发兵入侵西藏。
1791年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兵入藏平乱,福康安成功将廓尔喀军队逐出了西藏。吉隆曾是中国通往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地区的交通重镇,然而这次战争以后吉隆古道的中尼贸易再次断绝,到了清朝中后期进藏贸易路线的改道使吉隆渐渐为世人淡忘。在日渐衰落的吉隆有许多当时跟随廓尔喀人入藏的骑兵与商队就此滞留在今天中尼边境地区。在经过近200年的融合和通婚之后这些人的后代形成了今天的达曼人这一群体。
近200年间达曼人虽和藏人共同生活在吉隆这片土地上,但他们迥异于藏人的外貌特征使自己作为外来者的身份暴露无遗,所以他们很难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与此同时达曼人长期同尼泊尔人分离,所以尼泊尔人并不将其视为自己的同胞,而是将其视为藏人的一个分支。这就导致达曼人要回尼泊尔回不去,要在藏地生活又不被当地人认可,久而久之达曼人就成为了一个流浪族群。
当初滞留中尼边境的达曼人本就没多少人,加之在当地没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所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之后也才堪堪保持着200来人的规模。这个人丁稀少的小众族群长期以来既无尼泊尔国籍,也没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承认,所以在近200年间达曼人成为了无国籍人士。无国籍在国际上意味着不享受任何国家的外交保护,不过这其实对达曼人还不算什么真正的困难。
如今世界各国都赋予了本国公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各方面的相应权利。没尼泊尔国籍意味着达曼人不能享受尼泊尔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没中国国籍的达曼人同样也不能享受中国公民的权利:这意味着对普通公民可以正常享受的住院、上学这些待遇都是达曼人所享受不到的。时至今日老一辈的达曼人大多都是文盲。没固定土地的达曼人长期以来是靠给当地的藏民打铁来换取酥油、粮食等生活用品。
达曼人是一个以打铁闻名的族群,同时也干一些放牧打杂、背夫木活之类的工作。民主改革之前的旧西藏处于等级森严的农奴制社会体系。达曼人所从事的这些工作在当时的观念中是属于下等人才干的事,所以达曼人在当时的西藏是被歧视的。达曼人在帮主人家干活时主人家可以为他们提供饮食,但他们不能进出主人家的房子,更不能和主人家同桌吃饭。
2003年5月26日这天对达曼人而言是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们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中国人,但达曼人从这一天起才成为中国人。这天达曼人经国务院批准加入了中国国籍。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建设达曼新村,至此达曼人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2005年11月12日达曼村饮水工程全部竣工,从此全村人都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生活的改善也使达曼人对中国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如今大多数达曼人在接受外界采访时都会说:“我们的祖先来自尼泊尔,在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还有很多我们的亲戚,所以我们有时会回去探亲。但从民族自豪感与心理归属感而言我们更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达曼人入籍后有网友说中国从此有了第57个民族,然而达曼人其实并不是我国的第57个民族。事实上我国境内除了56个官方认证的民族之外还有穿青人、革家人、摩梭人等诸多为识别民族。
好几个人口总数不下万人的族群都未被认定成单独的民族,只有200来人的达曼人被认定为单独民族的可能性则几乎为零。长期与当地藏族混居的达曼人如今无论从语言、宗教还是生活习俗上都已被完全藏化:他们说藏语、写藏文、信仰藏传佛教,唯一迥异于当地藏族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外貌特征,所以加入籍后的达曼人被归入藏族。如今达曼人已开始学习藏、汉、英等语言文字,一些年轻的达曼人还在内地就读大专院校。
1.《【20个汉朝】专题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从400多个民族中识别出56个民族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个汉朝】专题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从400多个民族中识别出56个民族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