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汉景帝曾先后三次下诏书痛斥吏治腐败。汉景帝对贪赃枉法的罪犯处理很严。他规定:官吏收受贿赂,要没收财物并治罪,参与投机经营的也按贪赃枉法处理。
材料二: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置三公,分工明确。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加强对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子弟监察,严禁他们为非歹。
材料三:明太祖十分注意抑制豪强,整顿吏治。明太祖禁止繁文虚词。有一次,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言事,明太祖叫人来读,读到6370字时,听到的还是全是空话,气得叫人把茹太素打了一顿。第二天读到16500字,才涉及本题。报告讲了五件事情,其中四件可行,太祖马上命人实行,并表扬茹太素是忠臣。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文帝景帝怎样的执政理念?简析西汉初年,文帝景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3分)
(2)材料二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监察百官的官职是什么?汉武帝加强对地方官监察建立了什么制度?(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太祖怎样的执政朝风?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廉政建设具有怎样的变化特征?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启迪?(3分)【答案】(1)理念:崇尚节俭,以身作则;严惩腐败。原因:吸收秦朝速亡教训;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社会十分贫困。
(2)御史大夫。设刺史(或建立刺史制度)。
(3)官民言事,讲实话实事,提高行政效率。变化:由倡导德行到制度化、法制化监管。(类似亦可)启迪:要倡导节俭勤勉治国、实干兴邦的执政风尚;反腐倡廉,要标本兼治,走制度化、法制化、常态化的中国特色之路。(类似亦可)【考点】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体现了汉景帝崇尚节俭,以身作则;“曾先后三次下诏书痛斥吏治腐败。汉景帝对贪赃枉法的罪犯处理很严。他规定:官吏收受贿赂,要没收财物并治罪,参与投机经营的也按贪赃枉法处理”体现了严惩腐败。再结合秦末汉初的历史背景回答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3)根据材料信息“明太祖十分注意抑制豪强,整顿吏治。明太祖禁止繁文虚词。”概括明太祖的执政朝风。再对照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指出古代廉政建设由倡导德行到制度化、法制化监管。最后回答启迪,结合上述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
2.与下图直接相关的是( )
①张骞通西域
②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③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④东汉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试题分析:图片里的“长安、匈奴、大月氏”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到欧洲,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④是错误的,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3.中国古代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请阅读下列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孔子讲学图 | 汉代讲学图 |
(1)孔子是哪一时期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请写出一句他的教育名言。(3分) | (2)汉代的最高学府叫什么?西汉时哪位皇帝在都城长安设立该学府推行儒学教育?(2分) |
唐朝的国学 | |
(3)国学是唐朝的最高学府,唐朝的哪位皇帝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他实施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什么?(2分) | 宋朝的读书人“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得益于哪一制度的实行?你认为“宋朝读书风气很浓”的科技原因是什么?(2分) |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认识。(1分) |
(1)春秋时期;(1分)创办私学;(1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1分,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2)太学;汉武帝。(2分)
(3)唐太宗;培养和选拔人才。(2分)
(4)科举制度;活字印刷的发明。(2分)
(5)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封建官吏的(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考点】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的言行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成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其中就有关于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语句。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的文化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完善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第(4)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是解题的关键。第一小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可知,宋朝的读书人,只要有知识,就可以由此获得权力,这正是凭才学参政的科举制的特点;第二小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宋朝读书风气很浓”的科技原因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从孔子创办的私学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唐朝的国学,尤其是科举制诞生以后,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封建官吏。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的大一统;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下列文物中,能反映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是
【答案】D【考点】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星堆文化。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A是商朝四羊方尊;B是商朝青铜器皿;C是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D是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5.201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
D.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黄帝的有关历史的准确识记,可用排除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C.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禹,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尧舜禹的“禅让”
6.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决定南北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
A.饮食习惯 | B.生产工具 |
C.劳动技术 | D.自然条件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对“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决定南北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原因”的表述,根据所学知识,决定南北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13课大一统的汉朝专题之初中历史岳麓版第20课 三国鼎立每日一练1(含答案和解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3课大一统的汉朝专题之初中历史岳麓版第20课 三国鼎立每日一练1(含答案和解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