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的战斗是最无情的帝王家的真实写照。明惠宗周润灿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的靖难站发生,不仅是明朝历史上,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次大一统王朝的王叛乱成功的事例。
靖难之役的成功使得明朝皇帝的世系从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一脉转到了燕王朱棣一脉,但是这只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历史没有如果,更何况朱棣一脉未必比朱标一脉差到哪去。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讲讲靖难之役为何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绝无仅有的一次藩王叛乱成功之例。
朱元璋、朱棣、朱允炆之间的关系
朱元璋、朱棣、朱允炆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父亲是朱元璋的长子,叫朱标。朱标是朱元璋时期的太子,后来英年早逝,于是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后来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第二任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朱允炆的皇叔,因为当时朱棣前面的哥哥们都死了,他在皇室的地位尊崇,而且就藩北方,并且长期与蒙古人打仗,所以军事实力也是非常强的。由于藩王的势力很强,于是朱允炆继位后就着手削藩,因削藩触动了诸王的利益,于是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直指南京,在经过四年的内战后,朱棣最终获胜,顺势就做了皇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 的帝位就是这样得来的,所以最是无情帝王家。
朱棣
朱棣叛乱为何能够成功
1. 朱元璋创业过程中的分封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世世代代都是贫民,后来在元末农民起义中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才建立了明朝。而在他创业过程中,他的儿子们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朱元璋信任宗室,所以对于分封十分热衷。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
明朝初年,每一个藩王除食粮万石以外,还有军事指挥权。藩王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就有官员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3.名将被诛杀殆尽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导致后来朱棣叛乱北方没有大将牵制,并且全局战争没有有为将帅进行指挥,导致事态一步步恶化,最终打进南京,皇帝宝座落入朱棣一系。
明太祖朱元璋
2."靖难"遗训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 中说: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靖难之役战争过程
起因: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于是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经过: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
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结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总结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我是观史闻趣,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感谢大家的评论、转发、收藏!
1.《【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绝无仅有的一次藩王叛乱成功之例:靖难之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绝无仅有的一次藩王叛乱成功之例:靖难之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