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自古有富贵之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及,“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代罗隐也在《牡丹花》中写道,“若教解语应倾城,任是无情也动人。”
牡丹花不但是富贵的代名词,更是美人的代名词。
一、牡丹花为何常被喻之为“富贵”
百花盛放之中,为何独有牡丹被冠上了富贵之名呢?正如桃花妖娆、菊花高洁、莲花无尘一般,一提起牡丹,必然会联想到富贵。
而且文人墨客,总会以花喻之,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唐寅爱桃花等等,而喜爱牡丹总被人们诟病为“艳俗”。
可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又提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此一句话,点名牡丹繁盛之时,在唐代。
唐代赏牡丹之风甚浓,那么牡丹为什么常被誉为富贵的象征呢?
其实牡丹的出身,更像是一位灰姑娘的“逆袭”,它生长于乡野之间,自开自落自烦恼。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这样写道,“牡丹初不载文字,而以药载《草本》”。
牡丹还没有走入“贵人”行列时,完全是做药用的,它属于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牡丹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来,牡丹在没有披上华服之前,妥妥的“灰姑娘”出身,不但是药用,它时不时的还会成为盘中之餐,苏轼曾经这样写道,“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牡丹花在苏轼的眼里,不但是能欣赏的,也是能做为美食的,在牛酥的滋滋声中,牡丹花完成了生命的“轮回”。
牡丹花从山野“灰姑娘”到“人间富贵花”,据说与武则天有关系,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写了一首《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华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仿佛在宣誓一个“大女主”的地位,以皇帝的身份命令百花盛放。有传说,第二天武则天游览御花园,百花都奉旨盛放了,唯有牡丹倔强,独不开放,于是武则天一怒之下,就把牡丹从长安贬到了洛阳。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武则天极爱牡丹,她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巩固皇权,在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而武则天是一个善于利用“君权神授”来巩固自己权利的女性。比如,“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传说。
宋代姚勉在《赠彭花翁牡丹障》这样写道,“移来从武瞾,爱重由环儿。名花与倾国,初著沉香词。”
从资料显示,武则天把牡丹花带入长安,而杨玉环把牡丹的富贵美丽发挥到了极致。李白曾在《清平乐》中这样夸赞杨玉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牡丹与美人相得益彰,分明是仙子下了凡尘。
武则天
牡丹花之所以有富贵之称,与唐时贵族的推崇,以及盛唐时代的审美有着莫大的关系,富贵浓艳,花瓣繁复的牡丹,正好符合唐代的繁荣与辉煌。
长安街上,美人浓妆,因为永贞年间的改革,和柳宗元一同被贬的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城,二十年宦海浮沉,一朝回到长安,那花还是那样富贵繁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感慨着。
二、从盛到衰,牡丹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奉旨入朝,在沉香亭,李白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
盛世与牡丹的碰撞,并不是巧合。上至皇室贵族、士大夫,下至平民老百姓,都被牡丹的雍容华贵所吸引。牡丹颜色艳丽且姿态动人,符合太平盛世繁华景象。
牡丹颜色多样,红、黄、紫这三色,又让它看起来富贵鲜艳,从中国传统的审美中,可以看出来,和谐宽厚,永远是中心思想。而牡丹的花型圆润饱满,符合富贵的特征。
特别是牡丹的大红色,在东方大地之上,更加受到热捧,因为红色代表着代表着热烈、奔放以及喜悦;而黄色更是代表尊贵与万物之本;紫色是红色的极致,更是权利的象征,《红楼梦》中有一句形容贾兰飞黄腾达的判词,“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短短一句词,就可以看出来,紫色在权利中的地位。
武则天曾经命令牡丹与百花齐放;唐玄宗曾与杨贵妃歌舞于牡丹前;李白作新词,李龟年谱新曲;杨国忠四香阁椒泥涂壁;宁王宫金铃护花,这都是盛世的繁荣景象。
“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场牡丹盛会,仿佛是一场名媛贵族的争奇斗艳。此时的文学作品还集中在活泼灵动之中。
影视剧杨贵妃
宫廷喜爱,文人士大夫也经常唱酬娱乐,以牡丹花入诗句,“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书写牡丹之时,是一派祥和,可是这也是盛唐最后的辉煌了,因为不久后爆发了“安史之乱”,牡丹花的美丽将被践踏。
关于牡丹的糜糜之音,在盛唐时,从不间断,“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在唐代,牡丹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斗花”,历史上有各种关于“斗”的历史,斗鸡、斗犬、斗牛等等,好像这些都是关于动物的斗,如果要这样想,那就是想多了,古代人有无数种方法来进行娱乐,于是在动物外,又多了“斗草”、“斗花”。
繁荣的大唐,富贵人家人家追求奢靡的生活,于是牡丹也成了彰显身份的物品,就像现在的富豪买lv一样,唐代花重金求花,也是一种时尚之举,白居易在《秦中吟·买花·牡丹》中这样描述当时“斗花”的情景,“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前进,牡丹花的意义从最开始的欣赏,发展到后来的奢靡之风,实际上,这不是牡丹花在影响着大唐的时运,是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态度,影响着政治的安稳以及社会的发展。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给了人们反思过去以及思考未来的契机,此时,牡丹诗再也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也不是“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了
白居易在《伤宅》、《买花》、《牡丹芳》等等诗句里,都批判了唐人安于享乐,以至于造成深重的灾难,同时他还是寄希望于统治者的醒悟,能救万民于水火,“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此时牡丹已经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象,因为它的妖娆动人,才使得人们趋之若鹜,导致了灾难。
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吟咏牡丹的诗歌,依然活跃在诗坛之中,一个王朝的覆灭,就像是一个人的衰亡,总会有“回光返照”的时刻,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又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可是这已经挽救不了,病入膏肓的王朝。
此时的大唐就像一个垂暮的老人,在守望它最后的时光,对于牡丹的吟唱,已经没有了初唐时的欢快灵动,也没有了中唐时的慷慨激昂忧国伤时,更多的是忧愁与回忆。
王贞白在诗歌里写道,“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整首诗歌在浓郁的哀愁之中,回忆往日的盛况,感慨如今的凄凉,在对比之中,感怀嗟叹。
孙舫在《牡丹落后有作》中这样写道,“未发先愁有一朝,如今零落更魂销。青丛别后无多色,红线穿来已半焦。蓄恨绮罗犹眷眷,薄情蜂蝶去飘飘。明年虽道还期在,争奈凭栏乍寂寥。”
整个诗作,缠绕在寂寥的情绪当中,风雨后,留下的满地落红,引起诗人对于国家的担忧。晚唐的诗人,描写牡丹时,总会多一份家国情怀,以及对于盛唐的怀念。
晚唐虽然也多有赞颂牡丹娇艳的诗作,但是诗中却多了心灵的寄托,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
国色天香的牡丹,是一部大唐的史歌,从“唯有牡丹真国色”到“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再到后来“明年虽道还期在,争奈凭栏乍寂寥。”牡丹在大唐的历史中,从盛世一直开到衰落,一朵牡丹花,在岁月的微风里,绽放美好。
三、“唐人甚爱牡丹”的历史原因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那么为什么唐人要甚爱牡丹呢?
牡丹花,花型繁复优美,色泽艳丽,与大唐的风尚相得益彰。从唐人的诗歌中便可以管中窥豹,白居易对于牡丹的欣赏更是热烈而赤诚,“绝代只西子,国色唯牡丹”。
西子即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宋代苏轼曾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这句来看,牡丹在唐人的心目中、眼中,那是独一无二的,用一句歌词形容,“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
牡丹能成为唐代的“国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艳,还有自然环境适合其生长,不管是洛阳牡丹,还是长安的牡丹,都有适合它们生长繁育的土壤,当然蜀地也有牡丹的身影,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牡丹风尚。
牡丹与唐代,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从贞观之治到天宝年间,唐代的经济可以说空前繁荣,甚至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曾有记载这样形容天宝八年,“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动以万计,弩藏充初。”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发现,人们物质生活丰富,国家实力雄厚。
当物质基础达到一定高度之时,人们就会追求精神的享受。
在唐代,诗词、绘画等等艺术达到了一个高潮,以至于宋代之后,还沿袭着唐人之风。
有了这些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加持,为牡丹的传播奠定了最夯实的基础,从长安到洛阳,街道两旁都种植着牡丹,可是说牡丹的身影,贯穿了整个大唐历史。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牡丹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牡丹花似锦,证明天下安乐,牡丹花若被摧残,那么天下皆不安宁,一朵牡丹花,就是政治的晴雨表。
牡丹从山野林间,走进庙堂之上,在诗人的笔端绽放光彩,从唐初时“名动京城”,到唐代后期的“寂寥”之情,贯穿始终的是它与大唐的繁盛兴衰,一朵牡丹花,一部大唐史,历史终将成为烟云,后世能看到的,不过是曾经的一瞬间罢了。
1.《lv唐朝,干货看这篇!一朵牡丹花,一部大唐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lv唐朝,干货看这篇!一朵牡丹花,一部大唐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