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川越过大海。
长途迁徙,对于鸟类来说,是一场艰苦的旅途。过度劳累、饥寒交迫、非法猎杀……无数候鸟可能陨落在中途,无法归家。近年来,我省相继开展了禁猎保护、源头保护、联动保护、跟踪保护、监督保护、执法保护等多方面工作,在全省建立候鸟保护站点43个,积极开展“政府+志愿组织”宣传、巡护、举报、救护、拆网等护飞行动,候鸟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历史形成的打鸟点都已经转为“护鸟点”,“打鸟坳”的称号已成为过去。
这背后,还有一群“鸟人”在默默守“候”——他们爱鸟、拍鸟、护鸟10年甚至更久,他们常年坚守在候鸟的迁徙路、越冬地,为它们赶赴春天保驾护航。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26年记录洞庭湖359种鸟类
深秋时节,洞庭湖水落滩现,水草丰美的东洞庭湖湿地已经迎来雁、鸭等大批越冬候鸟。
“眼下最为活跃的当属斑嘴鸭、绿头鸭。”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姚毅做了仔细记录,他一直密切关注保护区越冬候鸟的动态。他说,这些年,越冬候鸟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鸟儿多了,说明洞庭湖环境好了。”
1995年,姚毅来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一直到现在。他对鸟有着很深的感情,鸟就如同爱说话的朋友,陪伴他穿过东洞庭枯燥的草地和湖泊。为了记录鸟种,他常常背上大包、小包,带上几十斤的器材,穿上长筒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湖区找鸟。
姚毅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在洞庭湖的纷繁水禽中,出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怪鸟。专家鉴定,这只怪鸟实为国际上非常有名的大红鹳,又称火烈鸟。大红鹳出现在洞庭湖湖区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为了跟踪监测“不速之客”,姚毅吃了不少苦头。
“为了跟踪它,我和一个同事感染了血吸虫。”姚毅说,最终他还是想办法勉强拍到一张较为模糊的照片。但遗憾的是,第二年春季湖区涨水,这只火烈鸟便不知所踪。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开展的夏候鸟和冬候鸟调查,姚毅都会参与其中,风雨无阻。26年,洞庭湖的359种鸟类,他都一一记录在册。他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鸟儿身影,“当人们看到自然界鸟类那美丽的身影,就会更加喜欢它们,从而保护它们。”
为了拍到鸟儿自然生活的状态,姚毅常常观察鸟的生活习性,有时候一蹲就是半天,都是悄悄地。“爱鸟,拍鸟,不打扰鸟”,这是他的原则。“感觉洞庭湖的鸟这几年越来越不怕人了,前些年,它们常常看见人就跑,现在你在这儿拍,它们还很淡定呢!”
“这不就是人类与鸟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吗?”姚毅开心地说。
听音辨鸟
13年监测记录373种鸟
今年7月,石门县壶瓶山镇老年协会会长唐生义在河边散步,发现一只鸟被鱼线缠住,立即给康祖杰打了电话。
康祖杰从电话中听到鸟叫,便有了初步判断,“这只鸟的叫声我没听过,应该没在壶瓶山出现过。”挂上电话,康祖杰匆忙赶到现场,并将鸟儿顺利救出。
康祖杰回去后第一时间查阅鸟类图鉴,发现被救的鸟儿竟然是海南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级濒危鸟类,属于壶瓶山新纪录种,在常德地区也是首次发现。”
康祖杰,今年52岁,是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听音辨鸟,是他十余年反复观察、听音练就的硬功夫。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上观鸟之路。从此,他带着10公斤重的观鸟设备在山林穿梭,拍下20多万张鸟类照片,录下2万多条鸟鸣声。
树木葱郁难见鸟,耳畔空留鸟鸣声。这是康祖杰起初拍鸟最大的难题。康祖杰想到的办法是,学鸟叫,引它们出来。此后,只要听到鸟鸣,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录音。
如果没拍到,康祖杰回去后就会反复听录音、学鸟叫。再上山时,山上便多了这种鸟鸣,慢慢地鸟就来了。当然,还是有鸟儿不卖面子。“最难一见的是灰蓝姬鹟,回放录音也不出来,我在山上蹲守几十次才拍到。”康祖杰说。
“只要你心怀自然,尊重动物,就能了解动物,动物也能读懂你的感情。”康祖杰说,比如鸟,同一种鸟发出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意义。有的叫声代表鸣唱,有的代表警报,有的是呼唤同伴。“我学几声鸟叫,鸟就来了,这很快乐。”
“鸟类监测采用可变距离样线法,在壶瓶山设置15条样线,每次监测要在同一个月完成。”康祖杰在深山密林里一呆就是一个星期,一日三餐常靠方便面、饼干充饥。一次,他上山监测,忘记背干粮,肚子实在饿了,便从背包里翻出一个发霉的饼,掰掉霉渣,和同事一人一半。
13年里,康祖杰监测记录373种鸟,发现灰蓝姬鹟、长尾山椒鸟等22种湖南鸟类新纪录种。
与鸟为友,23载护鸟不辍
“尽管鸟儿已经飞走了,但还是忍不住来看看。”11月4日,记者联系“鸟叔”谭敦双,他正在杨家岗山林巡查。在候鸟过境的日子里,每天一早,他总是戴上帽子,穿起雨靴,拿起柴刀,直奔后山而去,有时还会带上他的小狗。
山上一转几个钟头,就是为了看看鸟儿们是否安好。这一坚持就是23年。谭敦双是澧县梦溪镇彭家厂村民,他说,自己与鸟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十几岁时,“我读初中时养过一只八哥,会说话,侍弄了两年。同学到山里打麻雀,我从不去的,还会制止他们。”
谭敦双清楚地记得,第一批白鹭落户杨家岗山林,是1998年。“当时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还不够,村里后山有很多白鹭、杜鹃、喜鹊,但经常遭到捕杀。”看着这样的场景,他心里很难受,决定肩负起护鸟的责任。
此后但凡看到有人打鸟,谭敦双就会去劝阻制止,这种行为没多久就让村民们产生了反感。谭敦双的邻居周尚英心直口快,她告诉记者,每到候鸟迁飞季,就有无数的鸟儿栖息在村子附近,大家种植的玉米、水稻等作物时常沦为它们的口粮。于是,就有村民架网捕鸟,有的用弹弓等将鸟射杀。
谭敦双的劝阻被大家看成是“跟大伙作对”,村里讨厌他的人暗地里都叫他“鸟人”。村民的不理解,对他来说还算不得什么。巡山护鸟充满危险,比如经常要与盗猎者对峙。
一个端午节的晚上,山上突然传来刺耳的声音,把谭敦双从梦中惊醒。谭敦双立即将熟睡中的儿子叫醒,两人打着手电筒、拿着木棒冲了出去。“当时一伙盗猎者已经打了差不多两个蛇皮袋的鸟,我们立即向澧县森林公安派出所报告。在追赶过程中,盗猎者发了狠,朝我们开了枪,我们惊险躲过,后来一直追到湖北和湖南的交界处,才将他们捕猎的候鸟没收。”
还曾有偷猎团伙把威胁电话打到他家,老伴极为担心他的安全,他全然不顾。“爱鸟护鸟,不仅要不怕吃苦,还要不怕死。”让他开心的是,村民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到保护野生鸟类和动物的行动中来。
由于保护得力,加之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好转,近年来山上的鸟类特别是候鸟越来越多,每年会有多达5万只候鸟栖息在此。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1.《【教八哥说话录音】“鸟人”故事丨漫漫迁徙路,有他们默默守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教八哥说话录音】“鸟人”故事丨漫漫迁徙路,有他们默默守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7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