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个朝代的清官如那稀世珍宝一般,寥寥无几,而贪官却如黄河之砂,洗之不尽,又如飞蛾扑火般,络绎不绝,甚至有的人以清官为目标,以文人傲骨为向往,为万民请命,可最后都沦落为贪官污吏,祸害一方的存在。

而清官不仅仅生活拮据,还容易受到贪官的陷害,如果再遇到昏庸无能的皇帝,那这个清官的命运可就是离死不远了。

而在明王朝朱元璋时期,出现了一宗诛杀清官案,众所周知,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不仅仅因为贪官污吏而杀上千人,甚至在铜钱上铸造上都防止贪官,按理说他应该是极其喜欢清官的,为何还会杀了清官?

这个人就是曾秉正,他是江西南昌人,在朱元璋时期,当时的社会因为被元朝摧残过以至于人才在一定的程度下凋零,而朱元璋也知道这一点,便命地方官员可以举荐当地的人才,来为朝廷效命。

这时候曾秉正就被举荐,成为了海州学正,可海州离江西有千里之遥,在当时没有极其便利交通的时候,让人赶路千里,可以说既费钱还遭罪,但曾秉正一想到可以为百姓请命,为万民发声,便不辞辛苦前往了海州任职。

曾秉正改变命运的莫过于在洪武九年的“天变”议会,这场会议是朱元璋想知道自明朝建国后,到洪武九年之间的变化,想看看百官与天下学子对朝廷的看法,曾秉正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被选中,可以上书给朱元璋,而他也借此一跃龙门。

他写道“天意所向,顺应民意,持国有方”来形容朱元璋,让朱元璋大喜,此后他官职一路高歌猛进,从学正成为了陕西参政,一个九品官员,仅仅几年就成为三品大官,可以说极其幸运的。

但曾秉正本人是刚正不阿且不善言辞的,再加上为官清廉,多次举报贪官污吏,而使得在陕西政圈里面,近乎孤立的存在,如果说这个官能够一直做下去,那他必然能够得到善终。

可坏就坏在他不善言辞,以至于惹的朱元璋气愤不已,直接将其罢官,让他告老还乡去了,可问题就来了,曾秉正为人清廉,再加上当时明朝三品官员收入才三十五石的粮食,回去老家的路途千里之遥,以及家里子嗣后代这些人加在一起,这点银两肯定不够,并且那时候朱元璋给官员发放的并不是实物或者银两,而是所谓的纸币“宝钞”。

哪怕现如今,如此发达的社会科技,纸币依然会被各种造假,更何况在没有如此强大科技下的明朝?假币的横行,导致市面上“宝钞”越来越多,官员手中的“宝钞”越来越不值钱,到最后拿在手上,却买什么都不行,如此往复,这些靠官府俸禄的清官,也就越来越穷。

而曾秉正见此,只能将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卖给他人,来换取车费,可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直接勃然大怒,觉得曾秉正在装清贫,于是让人将其用腐刑处决。

结语:想想曾秉正也怪委屈的,若不是生活所迫,谁会去将自己的亲生骨肉贩卖给他人,朱元璋不知他人之苦而以一己之心度之,让这位清官就此消失,当然有人会问,那不回去不就行了,在明朝时期,如果皇帝的旨意下来了,并且给你规定多少多少天离开,而过了这个时候没有离开,可是要抄家灭族的,所以说曾秉正才会想尽办法来凑路费。

1.《谈文清风_清官被撤职回乡却没盘缠,皇帝知道后下令将其处死,他为何这么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谈文清风_清官被撤职回乡却没盘缠,皇帝知道后下令将其处死,他为何这么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