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魔力
王红民
我小时候爱看书。星期天,我经常去蔡家坡市场买一个书摊,在那里我可以看几个小时的漫画。摊主一看,眼睛直直的:“破宝贝,给这么多钱,看了这么久,快点。”就这样,时间长了,慢慢积累了一些知识。
1983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篇作文《课间十分钟》考了100分。老师表扬说:“这篇作文虽然只有200字,但是很流畅,尤其是六个成语,让文章非常生动。说明平时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老师还说我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前景,让我多读书,勤思考,勤练习写作,成长为一个作家。
如果我努力学习,我可以成为一名作家。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读书的神奇。我极度兴奋。当时我就冲到村里一个老书法家家里,缠着他给我写一个读书一样的书法,激励自己。老书法家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写下了“读万卷书,写百篇文章”的横幅。30多年过去了,这面旗帜依然完好如初,像珍宝一样保存着,我经常拿出来鼓励自己。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参加工作后,阅读充满了活力。1996年,我和单位去新疆造桥。去的时候带了一大盒书,几十斤重。同事嘲笑我:“一个烂工人,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同事甚至嘲讽:“从火车上扔出去,轻装出发。”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把这些书视为精神食粮。在新疆,长河里满是日元,沙漠里满是硝烟,我已经让自己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书卷气”。清晨和夜晚,晚饭后,我在努力读书。有时坐在寂静的空戈壁沙漠上学习,有时钻到单位的活动室里学习。那些聪明睿智的读书口才,那些奔放,那些爆笑的幽默,那些恰如其分的闲适。南宋作家游懋谈读书的滋味:“饥读书为肉,寒读书为皮,孤读书为友友,悲读书为金石琴”,让我尝够了!当地村长是陕西人。当他看到我也是老陕西,爱读书,互相欣赏的时候,他送给我20多本家里收藏的书,让我大饱眼福。我在新疆期间,学习的时候有一段很讽刺的插曲。当时我们单位经常去这位老乡家挑水做饭。一个维吾尔族老乡让我边看书边帮他放羊,我就答应了。那一天,我一边看着一百多只羊,一边读着老作家伊明珠的《落寞的语言》。书中紧张的情节和精彩的文字让我沉迷其中,忘记了一切。突然一抬头,妈呀,一百多只羊都没了!当时我吓得直哆嗦,就打电话求救到处找。一个多小时后,所有的羊都找到了,但我却因为害怕而坐在地上。事后单位领导批评我:“要不是别人帮忙找羊,你就大错特错了。以后不要光顾着看书了。”但几天后,我忍不住了。下班后,我抱着书坐在草地上,品尝着我的“心灵鸡汤”。
30岁后结婚生子,生活压力急剧增加。此外,我妻子严格控制着我家的经济实力。我不能像以前一样花很多钱买书看,但有时我会在妻子不在的时候偷偷拿二三十块钱,跑到旧书摊去碰碰运气。没想到,我想收获很多,想得到很多好书。每次兴奋地回家,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它们。妻子很生气,说:“我买这么多书能怎么办?”有一次因为看书忘记带宝宝,老婆跟我大吵了一架。我气得一个星期一句话都没说,像个木偶。妻子吓了一跳,跑到邻居家告诉:“我爸整整一个星期一句话也没说,书凉了。”邻居说:“你老婆头发短,知识少。人学习是为了学习知识。也许他们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家。”慢慢地,我的妻子不再干扰我的阅读。后来我把读书积累的知识变成了我们家的“生产力”——一篇文章向报社申诉,一笔稿费接踵而来,一次又一次获得征文奖。2010年,我光荣加入宝鸡市作协,我老婆张开嘴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甜蜜,那么骄傲。她跟大家说她很会读书,经常骄傲的拿出我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当着邻居的面卖卡片。读书让我的家充满温暖和幸福。
读书让我读懂了我的自信,我的理解,我的收获。阅读永远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初发表在陕西工人日报
继续阅读
好消息:岐山吕西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候选院士):你是岐山人民的骄傲
王红民,岐山县蔡家坡镇七星村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建材报》、《陕西日报》、《宝鸡日报》等8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发表过1000余篇新闻、文学作品。现在宝鸡凤凰山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从事党建和企业文化。
1.《王红敏 王红敏:读书的魔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红敏 王红敏:读书的魔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4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