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1986年,张艾嘉的处女作《最爱》问世,在她的电影中确立了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角色结构,并持续关注女性。张艾嘉将自己对生活、情感和生活经历的思考融入到电影创作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
1995年,根据严歌苓的小说《小渔船》改编,张艾嘉作为导演和第二任编剧,带着“奔向奥运”的雄心把这部电影搬上了银幕。温柔、温柔、善解人意的小玉跟着男友姜维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美国。为了拿到绿卡,她听从姜维的安排,嫁给了穷困潦倒的美国人马里奥。小玉和马里奥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冲突,直到马里奥的书逐渐相互了解,相互共鸣。在马里奥的带领下,她慢慢打破沉默,敞开心扉。小玉和姜维因为缺乏沟通逐渐产生了隔阂。在与马里奥的相处中,小玉逐渐摆脱了姜维的禁锢,开始有了话语权,对外界有了个人的评价标准。最后马里奥中风去世,小玉决定离开男友,独立生活。在《最爱》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小玉与男人划清界限,终于有了自己的话,对姜维说“不”。
男女关系,三角恋是张艾嘉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但我觉得女性形象的塑造总是肤浅的。《203040》中的小玉和小杰、谢迁和莉莉都设定在一个刻板印象中,形象略显单薄。和20岁、30岁、40岁的女性看电影前的想象大致相同,是一个很大的失败。
毕甘说,时间是一只看不见的鸟,有颜色才能看得见。对张艾嘉来说,透明的爱情概念在她的203040中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这种颜色在2017年的《爱情》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这两部电影是关于三个年龄的女人的爱情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依赖男性,在感情问题出现问题时追求两性平等和理性思考。不同的是《203040》更具类型化,多线并行叙事,《爱与爱》则加入了历史问题的脉络,通过迁坟这一核心事件串联三代,以情感打动观众。在此基础上,张艾嘉从女性本体的角度探讨了女性心理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从《最爱》、《少女小渔》强调男人要对女人负责,女人希望男人来拯救。后来女性回归正常生活,靠自己的努力和感情实现自我救赎。
在张艾嘉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爱恨交织,但每个女人最终都会找到她生命中失去或缺失的部分,“一切都应该平静”。这种平静不是告诉观众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把女性带入更大的话语空,然后思考这些问题。然而,无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如何变化,张艾嘉总是在文本探索的维度上推进阐释。我觉得要想在塑造女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可以从导演的镜头、画面等手法入手。比如以男性为主的电影,总是通过局部展示偷窥或展示女性身体,或者用相关物体暗示女性身体,让人迷恋崇拜。那么在创作独立女性时,比如小柔、谢伟、薇薇,我们可以通过颠倒女性作为男性凝视工具的作用来表达。另外,环境也是表达人物心理的一种参照物。比如十几年前,岳慧莹和尹小萍站在城市的高楼里找街道办的时候,就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排排,远比后来两人在车上的相互告白更让人感动。这种镜头在张艾嘉的电影中很少见,但对她想表达的情感氛围大有裨益。
申/文
1.《张艾嘉电影 张艾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艾嘉电影 张艾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0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