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民族的一面旗帜。新郑黄帝故里之冠,不可动摇,《黄帝故里文献集》中有明文规定。我觉得海内外华人的后代,祭奠陵墓就去陕西黄陵,朝圣就来新郑。因为它是故乡,是发源地。刘文学主编的《黄帝故都文献集》一书贡献很大。他收集了黄帝故都的所有文献和许多专家的评论。感觉很完整。有了这本书,为进一步研究黄帝文化奠定了基础。另外,要发展到考古的深层次,必须加强文物保护。我们讲的书是肯定的,新郑是黄帝故里的皇冠,大家都肯定了。这是不能动摇的。
一、黄帝故里的确认与展望
《国语·于今四世》曰:“昔有太师,黄帝、炎帝皆生。”《五帝史记》说:“黄帝居轩辕山。”《吉杰》引皇甫谧曰:“受国有熊,居轩辕山,故以名为号。”乔周《古史考》说黄帝“有熊,少典之子”。这里明确说明黄帝有熊郭俊,住轩辕山。关于熊和轩辕秋的位置,《续汉书·郡志》注引“皇甫谧曰:郑古为黄帝之都”。《水经注·转水》曰:“皇甫氏安《帝世纪》曰:或延县有匈奴之市,黄帝之都也。郑迁到那里,就叫新郑。”《泰于萍兰州郡司》引《帝世纪》说:“或黄帝有熊,今河南新郑也。《通鉴外传》卷一引用皇甫谧的话说:“新郑在古代有一个熊国,黄帝的都城。接受国有熊,住在轩辕山,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名字,一个数字。《大伊名通志》、《大清一通志》、《历代通鉴编》中的记载与上述基本相同。通过这些权威著述,可以看出他们都认同皇甫谧的观点。刘文学主编的《黄帝故里志》(①)收录了所有有关居住在轩辕秋的黄帝的文献记载。包含古今学者的观点,与皇甫谧没有任何分歧,可见自古以来学术界已有共识。1992年10月,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这次大会上,预计黄帝住在轩辕山,学者们也知道完全一样的事情,所以最后得出结论,黄帝的故乡在新郑。新闻媒体发来消息,当地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实事。因此,黄帝故里的皇冠戴在新郑上,赢得了亿万中国人的认可。近年来,每年都要去陕西的黄帝陵一游,去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朝圣,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普遍做法。这次振奋人心的寻根之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1992年“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会议的基础。没有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和证实,它就是一座城堡/[/k0/】。
黄帝故里的皇冠耀眼夺目,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地。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圣地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使其基础更加坚实,内容更加丰富,使我们不能睡在桂冠之下。关于这一点,我们学术界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地方政府应该有效地关注。我觉得以后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研究。宏观上比如黄帝是一个人,一个氏族,一个时代,这个概念必须要明确。如果黄帝代表一个时代,他属于传说时代还是历史时代?黄帝时代必须在漫长的历史中定位。以时间空这个概念为基点,可以考虑与考古文化的对应关系。与考古文化并不对应,只是从文学到文学,并不能真正落实。关于黄帝时代与考古文化的对应,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对应龙山文化,二是对应仰韶文化。无论如何对应,都要有理有据。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百家争鸣的学风。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相互启发,有利于深入探讨,最终达到同一个目的。对于黄帝时代的社会性质,学术界并没有完全的共识,我们自己的看法也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意见,会影响塑造黄帝故里圣地的科学性。从微观上看,黄帝故里在新郑,哪些考古文化遗址或遗址可以代表黄帝故里。黄帝在新郑有熊,当时都城没有城墙。据文献记载,黄帝有“五城十二楼”。我们能找到当时的城市吗?在灵宝黄帝铸鼎高原西坡遗址发现了类似宫殿的房屋。我们应该注意在熊国寻找。另外,雄国文化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还是某个阶段的仰韶文化遗址?熊国的领土应该有个大概的轮廓。唐李继福编《河南省元和县志四路》,说新郑县“原来有熊市,也是朱荣市,是周朝郑武公的都城”。《大明史》上说:新郑县位于禹州东北90里,周朝封黄帝后成为党国,春秋时为郑武公国,名新郑。《大庆易通志》说:“轩辕秋在新郑县西北的老城区。”引用《通典》说:“黄帝在新郑朱荣市场有熊。”上面说的朱荣遗址、当国、郑武公都在有熊的乡下,和轩辕秋关系密切。如果能弄清郑武公都城和当国都城的前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朱荣遗址和轩辕山进行分析研究,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新郑县风土人情述》:“新郑历史称东丽,古轩辕有雄之国,有东马陵、南浔山、西大沽山、鲍贝山。秦翼翻领在前,梅泰拱在后……”这段话定义的是新郑的熊国,但是西到新密大尉,其实包括今天的六寨和曲梁。郭征东移后称为新郑。据新郑县新编《史记》,疆域为:“东至匡(匡城,扶沟县西),西至英固(登封市西),南至西安(襄城县),北至十堰(今县)。东西宽175公里,南北长200公里。”(2)郑,面积3500平方公里,都城在今天的新郑市,现存的高耸城墙依然清晰可见。黄帝有熊,住在轩辕秋,或黄帝故里。从古史记载来看,新郑市是河南唯一可以看的地方,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有两个建议:第一,根据文献提供的资料,加大考古调查和发掘力度,获取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这样更有说服力。第二,文献记载,新郑市是一个有熊国的都城,但又不能彼此孤立。要看新郑市外的整体情况,各地的科研成果会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黄帝时代的考古文化
如前所述,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只有学者单独研究。下面,我打算就熊国的考古文化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在《五帝时代研究》中,我有一个“五帝时代框架的推定”(3)。“考证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时代,比较了各种史书的理论。最后,我的结论是:公元前2100 ~ 2150年是帝舜王朝;公元前2150年至2550年,是(包括姚)一代;公元前2550年至公元前2900年,是颛顼一代;从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4420年,是黄帝时代。黄帝于1520年第十,颛顼于350年第九,帝喾于400年第十(包括直何瑶),帝舜于50年第一。古书《竹书编年史》说:“黄帝至禹是天下第三十。“禹和舜是同时代的,也可以说黄帝对舜是天下第三十。第十个皇帝,第九个颛顼,第十个帝喾(包括尧)和第一个顺帝,加起来正好是第三十个。我把五帝积累的年数放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4000年的中国漫长历史中,大概持续了2000年。有了这个宏观概念,五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清晰了。在黄帝时代,我曾多次发表过与仰韶文化相对应的文章,具体是庙底沟式和大河村式。关于庙底沟型文化的碳14定年数据,我收集了21个数据,4。陕西省有6个数据,上限达到公元前4000年,下限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甘肃大地湾有五个数据,其中两个数据超过公元前4000年,三个数据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之间。河北省有四个数据,上限超过公元前4000年,下限达到公元前3300年左右;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343年青海有一个数据;河南三门峡有两个数据,一个是公元前3990年到公元前3780年,一个是公元前3775年到公元前3360年。三门峡的这两个资料是当地庙底沟类型的中期,之前的文化层没有断代资料。上面介绍的庙底沟类型的断代资料大致可以说是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300年,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对应的黄帝时代主要属于中期,部分资料延伸到黄帝前期。
郑州的考古文化从主流来看主要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刚文化属于前五帝时代,龙山文化可以对应颛顼、帝喾、尧舜时代。我在这里主要观察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发掘的遗址很多,但规模大,文化层次多,出土文物丰富,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发掘应该是第一个。郑州大河村考古报告正式公布。其出版的资料、文化分期、碳14年代测定,都能代表郑州仰韶文化。《郑州大河村》将仰韶文化分为七个时期,作者认为:“大河村仰韶文化的前三个时期应命名为早期仰韶文化类型。大河村仰韶文化的前两期与后柱式密切相关,如陶罐形鼎、壶形鼎、双耳罐、小袋口竖腹罐、聚口鼓腹弦罐、红顶碗、红顶碗、直口深腹圆底凸饰罐等。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可以在帖子类型中找到。所以大河村仰韶文化的前两期和第一期暂命名为后港式,但从未见过后港式彩陶。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二期与庙底沟类型有许多相似的因素,如彩陶中的钩叶纹、花瓣纹、点纹、直线纹、陶器中的弯肚碗、弯肚盆等。所以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二期应该是庙底沟类型。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为秦王寨式,第四期为大河村式。”关于郑州大河村不同时期仰韶文化的碳14定年资料介绍如下: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未定年,根据文化特征估计约6800年前。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两期有一个断代资料,是树木年轮校正后的6580 200年前。估计前两期在6400年前左右,与濮阳西水坡早期基本一致。大河村前期不算年代。根据文化特征,这个时期大约是6000年前。大河村第一期没有日期。根据文化特征,可以追溯到5800年至5500年前。大河村二期实测三年数据,其中一年较晚,另外两个年轮分别修正为5375±130年和5740±125年。经过对比分析,估计这个时期是5500 ~ 5300年前。大河村三期测得5个年龄数据,另外3个数据是210年前的5020,120年前的5305,树木年轮校正后的130年前的5315,大致可以说是5300 ~ 5100年前。大河村第四期测量了16年的数据。除了6个过早或过晚的数据外,还有10个年轮校正数据,分别为4910 185年、4930 260年、4985 185年、5000 185年、5110 180年和5125 130年。从这10个数据的观测来看,大体上可以说,这一仰韶文化可以追溯到5100年至4900年前。从以上断代资料可以看出,大河村仰韶文化的前两期和第一期相当于黄帝时代早期;大河村仰韶文化一、二期为庙底沟式文化,年代相当于黄帝时代中期;大河村仰韶文化的第三、四期,我称之为大河村式的前期和后期,对应的是黄帝时代晚期。
大河村仰韶文化的各种类型的断代资料也是相互交叉的。我只是总结了大部分的交友数据,这是一个大概的数据。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没有断代资料。郑州大河村的估计数据是6800年前左右,我没有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用的是树轮
大河村仰韶文化年代表
Post-post类型(第一个和第二个周期)可以追溯到6400到6000年前
黄帝时代早期
庙底沟型(一期、二期)距今5800年至5300年
中黄帝时代
大河村型(三期、四期)距今5300年至4900年
黄帝时代晚期
修正后的断代数据与郑州大河村不同。我前面介绍过,黄帝的年龄框架是6420年到4900年前,基本对应大河村仰韶文化。后后文化属于黄帝早期,但在郑州地区分布不广。庙底沟式文化属于黄帝中期,在郑州的分布要比后港式文化多得多,但从整体上观察,在郑州仰韶文化中并不是主流。大河村仰韶文化属于黄帝时代晚期,其下限已与中原龙山文化交叉,是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黄帝有熊的时候,他的氏族创造的文化应该是大河村式文化。大河村式文化中发现了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遗迹,值得特别关注。反映了中原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知道黄帝有熊的时候,从民族长期争斗发展到西泰山鬼神合一的历史,真的很有帮助。所以我认为黄帝有熊的历史阶段,对应的考古文化是大河村式的仰韶文化。
第三,分析熊国的领土轮廓
有雄国疆域,文献记载不清。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关于黄帝活动的记载,或者后世的传说,或者纪念建筑的分布,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它的疆域。刘文学主编的《黄帝故里志》中包含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新郑记载有熊志辉和轩辕志秋文献,可以作为基本点,主要看周边情况。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和《甘龙四十一年新郑县志》都说:“轩辕庙在县内大孝山顶。”“从古至今,每年的3月3日,都有大批来自新郑、弥县、漳州等地的人登上茨山祭奠黄帝。”巨磁山又叫大井山。《庄子·徐武贵》:“黄帝见山大荣。”《汉书·地理》:“黄帝登临慈山,起于洪堤之上,受神明影响而盖黄童子,即山。”李道元《北魏水经注》也有同样的说法。唐李季甫《元和郡县志》:“大庐山在郡(汨县)东南五十里,有山有词,黄帝见在山有词,故名大庐山,水由此而来。”《大一统清朝》:“豫州北部的大姐山,又叫巨磁山。”普通话”,王世博指的是郑桓公,说“主吃米饭。"注:冰碛山的名称,即大冰碛. "《开封府志》:“大井山在禹州以北四十里,与米县东界、新郑县西南界接壤。顶部有一个风谷的轩辕夏洞。“风后,顶是巨慈山之峰。现在很清楚,大井山或月巨祠山位于新郑、新密、禹州,所以属于有熊的国家管辖。黄帝喝马泉,黄帝避暑洞,黄帝在西台山遇鬼神,都在新郑。大洪山在禹州东北20公里处,是磁山主峰,与新密、新郑不同。与黄帝有关的传说,如吴江山、会旗山、栗木台、卧龙台、轩辕门、会旗点、云岩宫(又名黄帝宫)、八阵碑风、黄帝三女墓、修德寺、灵岩洞、七圣祠、黄帝庙等,都在新密。”《山海经·Xi词三经》说:黄帝在新密从蛟山(即米米)取玉。崆峒山是黄帝问的地方,它的地方“河南同治山川”说“在(豫)府西北五十里”。黄帝筑坛祭祀河洛,得河洛之书,位于巩义。”《黄帝传》中说“皇帝会遇嵩山,太后饮金液”。”《史记·冯禅书》:“天下名山八座,蛮夷三座,中国五座。中国的华山、寿山、太史山、泰山、东莱、五岳和黄帝经常与神同行。“这里说的太师是嵩山。包朴子计燕说:黄帝“入宫教丹经,至鼎湖飞珠,攀崆峒求广成子。他有自己的优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灵宝城有黄帝铸鼎塬、黄帝陵、黄帝庙,贞观十七年黄帝铸鼎碑犹存。”《隋书地理》说:“姓(今偃师市)有轩辕山。“济源有吴王山和轩辕阁。此外,《山海经》还提到,新安青瑶山是黄帝的秘都。虽然不能算是事实,但这些传说除新郑本身外,都集中在新密市,其次是他在禹州、登封、巩义、偃师、济源、新安、灵宝等地的传说。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熊市区域分析的足够重视。
都说大河村仰韶文化是黄帝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有熊文化。了解仰韶文化在大河村的分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提供了已知的大河村分布类型。郑州现有71个村,其中郊区11个,荥阳14个,新郑10个,登封9个,新密8个,巩义17个,中牟2个。郑州附近还有4个禹州、4个长葛、6个尉氏区,共85个区。需要指出的是,市县的数字并不是很准确,如果认真进行进一步调查,肯定会有很多发现。大河村已被列入近2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郑州大河村、后庄王、林山寨、西山古城遗址、荥阳清泰、店军台、长葛石鼓、新郑塘湖、蔚县水谷河等。汤湖遗址是在新郑发掘的,占地54万平方米,位于新郑市以南13公里的汤湖村与飞水河和九龙江交汇的平台上。遗址的中部和东部主要是大河村式仰韶文化的积淀。还发现了比大河村类型更早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遗迹,也有大汶口文化遗迹。说明该遗址在大河村型之前有人居住,大汶口文化也是在大河村型期间传播到这里的。就在汤湖遗址附近,一个叫“黄帝口”的传说值得思考。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公布的数据,我将郑州地区大河村式仰韶遗址分为四个聚落群。荥阳聚落群:共有29个聚落遗址。郑州郊区与荥阳市相连,其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枯河、贾鲁河河、锁河和徐水河。郑州郊区27处,荥阳16个镇,中牟县有2处仰韶遗址,离郊区较近,可归入同一聚落群。巩义漯河沿岸聚落群: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共有17个聚落群遗址,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了许多同时期的遗址。这些站点主要分布在洛河两岸的平台上。登封、禹州何英河上游有13个聚落遗址。其中登封9家,禹州4家。新郑、新密双玉河聚落群:共21个聚落遗址。其中,新郑9处、新密12处位于双月河及其支流流域,最大的为汤湖遗址。为什么要把新郑和新密两个聚落遗址合并成一个聚落群?因为新密的聚落遗址多在城东,新郑的聚落遗址多在城西,虽然行政区划不同,但聚落遗址紧密相连,形成不可分割的聚落群。由此,我认为新郑、新密集中了这么多传说故事,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从大河村仰韶文化聚落群的分布来看,可以说不仅仅是西有洛阳,东有开封,南有许昌,北有黄河,大致是雄国疆域的轮廓。
评论:
①刘文学主编:《黄帝故里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刘文学主编:《新郑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③第二章第二节,《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4)《追寻铸造定远的历史辉煌》,载《炎黄颂》(CIMC),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年。
⑤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郑州大河村,科学出版社,2001。
⑥刘文学主编:《新郑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⑦《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卷》,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⑧《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
1.《黄帝故里 从黄帝故里说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帝故里 从黄帝故里说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3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