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5,实时票房1.1亿韩元。

今年7月上映的这部电影到9月为止是电影院电影的热门,还是朋友圈讨论最广的电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这就是《隐入尘烟》,一部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的影片。

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片子,都对其赞不绝口,比如对于爱情,比如对于贫穷,而讨论更多的,可能是海清和武仁林的演技。

没错,这部片子上映后,海清被狂赞,说其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那可是费尽了很多的心力,比如去西北亲身体验了农村生活,让自己从内到外能够演好农村人;

而男主角,演马有铁的演员,其实并不算一个演员,因为武仁林就是导演李睿珺的姨父,并没有演出的经验,此次其实也只不过是李睿珺为了节约拍摄成本的无奈之举而已。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封神的影片,那就是贵州籍导演毕赣的小成本电影《路边野餐》,其主角其实就是导演的小姑父,自己的外公及其它亲人也有参演。

后来毕赣出名了,于是他这种做法也得到了效仿。从《隐入尘烟》的设计来看,李睿珺很明显是受了毕赣的影响了,也是自己的一种小情怀的表现,因为他所描述的环境也是自己生活了二三十年的家乡,和毕赣一样,看到了苦难,看到了黄土满天的浪漫。但李睿珺却比毕赣似乎起点要高,《隐入尘烟》的票房比当年《路边野餐》仅有的646万票房牛逼多了。

无论是从好评度,还是票房,《隐入尘烟》成功了,李睿珺,海清和武仁林也频频出现在各大电影节,各大综艺节目上,就连名不见经传的山西传媒学院也借此火了起来。作为中国三大公办传媒大学,听说今天的招生也是异常的火爆,山西传媒学院可能真的是沾了《隐入尘烟》和李睿珺的风光了。按照以前的习惯操作,就和前不久张艺谋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一样,李睿珺也会写入这所传媒学院校史的光辉一页了,这可能就是一种互相成全。

《隐入尘烟》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一对苦命的人,最终没有白头到老,但短暂的幸福已经让我们倍觉难得与感动。很多朋友分享时说,看到了这样的爱情故事,真的很打动人,现在哪有这样的爱情啊?

虽然有些绝对,但可以看出这是大部分观影者的体会。在影院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觉得这部片子真的能够打动人心,是一部难得的爱情电影,特别是海清,武仁林演得太好了,太真实了,真实地让我们觉得在这个时代,太过珍贵。观众也觉得被朴实的劳动者所打动,乃至受到了精神上的净化。

从时间节点来看,这部片子火的时候,正是暑假。年轻人成为观影的主体,对于长期生活在校园的他们,一下会被电影的场景所震撼,会被陌生所好奇,会被讲述的故事所感动。

但随着观影人群的不断成熟化,特别是理性观影后,对于其中的表达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于是在各大评论区掀起了一场场骂战,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在这段时间又重新火起来的原因。

可能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看多了大片,看惯了灯火酒绿,声色犬马,忽然来了一场黄土地的展现,让自己在喧嚣中沉静,就成了簇拥之后的浮华。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但如果说让我说出,这部片子是在讲伟大的爱情,我会有一种错觉。

无论是在画面的呈现,还是镜头的叙事,以及影片背后所能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我只看到了贫穷、悲凉和无助感。如果一味地赞颂贵英和有铁的所谓爱情,不仅仅太过肤浅,更重要的是我们遮掩着影片反映的现实,会让所谓的城里人误读我们的农村。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农村,这难道就是我们的人情世故?

我花了两个小时把这部电影看完了,最后用了一句话总结,那就是《隐入尘烟》其实就是一部“两三个好人,一群坏人”的电影。

你看,从一开始,贵烟和有铁就是一个被嫌弃的存在,无论是自己为家里做了多少,你总是没有存在感,甚至是一种拖累。所以把俩人搓合在一起,并不是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甩包袱而已,要不然结婚基本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

在电影里,有铁的存在的最大价值,那就是他有着熊猫血。可是这一优势却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坐了小汽车被嫌弃,坐椅上竟然还套着塑料布; 看似热情的买大衣,却还在精明地算计; 就连自己的亲哥哥,大侄子,也只是想着用他的名义在城里弄一套房子……

人情的冷漠,是我看这片片子最大的气愤。哥哥嫂子的无情冷漠,毫无亲情的温暖,对于他们的是死是活,毫不在意; 贵英和有铁自己垒房子,竟无一人来帮。

而最让人可悲的,是贵英失足掉到河里,一群人只是围观竟无一人去救,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鲁迅描写的“冷漠的看客”的经典,

如果说,片子里除了主角,还有没有好人,那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借给鸡蛋的邻居,这可能是这邻里关系给到的最后一丝温暖吧。

当然,在大部分的观众的观影体验中,打动的是贵英和有铁两个苦命人,两个可怜人那短暂地相依为命,短暂的幸福,短暂到还未细细体会,就结束了。

有着生理缺陷和身体疾病的两人,能够走到一起,可以说是互相成全。虽然是各家兄嫂为了甩掉各自的包袱,表面上说是尽兄长责任,其实却是将他们从一个苦难推向了另一个苦难。

最起码有一个家了,这是两位主角的切身体会。生活即使再难,但只要两人努力,就一定能够打造新生活。从布置新房,到一起垒土坯搭新房,一起到田地里劳动,一起用灯光育鸡苗,有铁和贵英相依为命,用微弱的声音,与命运抗争。

由于演员的优秀,还有导演独特的视角,《隐入尘烟》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真实的劳动场景。观众在屏幕上看到从播种、除草、直到收获、磨面的农事过程,还有从和泥打砖到上梁搭顶的建房过程,因此不少影评对本片的第一评价,都是“真实”。

但如果完全说真实,其实又让人感到恍惚。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乡亲,脱离了社会,贵英和有铁像一对“孤勇者”,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他们的三次住宅被推,这不是苦难,而是悲凉。

影片中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在乡村,年轻人已经很少了,没有愿意在家种地了,也因此贵英掉河里了,竟然无人敢救。

这是个可怕的现实,等到一群群有铁和贵英的离去,我们有谁还在这片黄土地上坚守?《隐入尘烟》其实有一个隐寓,人性的逐渐泯灭,乡村是否也必将走向消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父母在农村,我也基本是隔三差五回老家看看,对于农村的状态有着自己的观察; 我也去过大西北,去过西北的农村。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老一辈的农民其实早已不完全以土地为生,那就除了种地,一定还有副业,甚至所谓的副业还会超过农村,又怎么会出现俩口守着土地望天收呢?

虽说农村苦,但是农村人还保留着最为传统的邻里互助的传统。小时候,哪家办大事,就成了村湾共同的大事,你家桌椅,我家板凳的。要是遇到建房拆屋的,那更是族里族外地齐动手,也根本不谈什么工钱,管饭就行。

在老家,我们吃饭一般没有什么仪式感,也不用端到桌上,围在一起慢慢品尝。而做好的菜放在灶台上,在锅里盛上一碗饭,把菜就盖在上面,搬好一张靠背凳,坐在门口,和同样姿势吃饭的邻居顺聊起天。我今天做了一个新菜,你的菜也不错,于是两三步凑在你跟前,筷子挑起交换,各种赞美之词。

所以乡村虽然有着贫穷与苦难,但邻里关系却是一直很温馨的,断不会像《隐入尘烟》中所描绘的那么冷漠。即使有什么样的口水账,也是三天两头,就会和好如初的。

那么就有很多网友就要回击,影片中男女主角,他们不受乡亲待见,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是弱势群体,所以对于乡邻来说,就没有尊重与利用的价值,所以就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事情同样也不可能出现的,特别是对于像有铁、贵英有哥嫂,有自己的亲人,再加上有铁和贵英也不是没有生存能力,是断不会如此无情的。

而对于有铁有着熊猫血,能够给村长儿子续血保命,以换来村长结清一些费用,是在给全村做好事,难道村里的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关心关怀下有铁夫妇们吗?

哥嫂毫无温情,村民毫无人情,这就是主角们生存的空间,让人看了寒心,也在质疑,乡村真的就是这样的被 丑化和恶化吗?

乡村,作为中国最基层的聚落,有着其传统的劳作方式,也有着其独特的代表思维。所以一些有名的导演都会以乡村为题材进行创作,赢得了众多大奖。这不说张艺谋,也不说陈凯歌,包括吴天明,黄建新等都将视角投向乡村,根植其朴实与原生态,创作了很多不朽的作品。

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农村题材的影片一般会在所谓的国际上获大奖,而本地的观众其实并不买账。也就是说,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往往中国人拍乡村,一般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有些外行,根本没有走深走实,但对国外观众,以及一些有深意的评委来说,乡村呈现出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难,这就值得深思了。

中国人为什么拍不好中国人喜欢的乡村?这是很多人藏在心中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大多数想拍农村题材的导演,一般也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等到有了一定的成就之后,就会有一种回报桑梓之心,回忆曾经美好的童年。比如吴天明的《百鸟朝凤》,霍猛的《过昭关》,宋川的《巧巧》,《1980年代的爱情》,这些片子都在不约而同地展现着让旁人诧异的乡村,或是说不地如此,也或者说是太过肤浅而已。

回到《隐入尘烟》上来,导演李睿珺有着自己想要的表达,比如对于乡土的眷恋。但我们要注意,这是作者第一部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因此就会走向一个极端。比如为了叙事的简单化,就简单地将人物进行脸谱化类分,好人,坏人,很简单的二类群体,在人物刻画上,就变得简单多了。

因此,李睿珺就没有多性格刻画,或是多线性叙事,在电影叙事炫技的当前,这部片子显得太素,也太类型化了。好在有海清用力过猛的表演,以及武仁林原生态的表现,让看惯了小鲜肉,网红脸的观众,忽然换一种口味,投机取巧式的赢得了口碑,赚得还算不错。

我们愿意相信爱情,但这种爱情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深重。每个人看《隐入尘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那么,它就是什么。

1.《为什么要让我们相信爱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要让我们相信爱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1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