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渔歌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冬景》,欣赏秋末冬初的大好风景。


冬景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渔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已凋谢,也不见那擎雨的荷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开败的菊花在风霜中傲然挺立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请君一定记着,一年中最好的景色

正是橙黄橘绿时。

就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这个季节


[解读]

天才之士,皆有颠倒乾坤、翻天覆地之能事。秋末冬初,本来是天地萧瑟、草木摇落、一片苍凉的时候,然而在苏轼笔下,在《冬景》一诗中,却一翻而成一年风景最好的季节。

《冬景》又名《赠刘景文》,写于宋哲宗元佑五年。当时苏轼任杭州太守,与刘景文为好友,二人惺惺相惜。刘景文此时已经五十八岁左右,一直怀才不遇,苏轼竭力向朝廷举荐,并写了这首诗赠刘。

这首诗名为“冬景”,落笔第一句却先从荷写起。荷“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花中君子”。但是到了冬天,“荷尽已无擎雨盖”,不仅荷花凋谢,连一向亭亭玉立、如伞如盖的荷叶,也成了枯枝败叶,正是实在不堪入目。李煜的《浣溪沙》写此更为形象:“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第二句转向菊花,“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在秋风中盛开,傲霜而立,高风亮节,被称为“花中隐士”。菊花的风骨,在冬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如南宋诗人郑思肖在《寒菊》中所描绘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可开败开残,也不随风飘落,倔强至极,这就是菊花之节操风骨。

前两句写景,一写荷,二写菊。残荷已败,令人伤怀;菊花傲霜,令人感奋。但是这仍然是冬天呀,我们不禁怀疑:最后两句苏轼究竟如何翻案,才能让冬天成为一年最好的季节?

苏轼的办法,简单粗暴,直接让笔触进入了议论和抒情:“一年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但你仔细想想,“橙黄橘绿”,不正是写景?不正是最好的风景?在枯败的荷叶面前,傲霜的残菊令人肃然起敬;但是在傲霜的残菊面前,挂满枝头的“橙黄橘绿”,不是更加生机勃勃,更加令人敬仰?读过屈原的《橘颂》的朋友,都知道橘树在古代也是一个特殊的象征,它坚贞不移,“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不因寒风而凋零,不为霜雪而衰落,表现出比荷花、菊花更为坚韧、高洁的气节。能让人看到“橙黄橘绿”的风景,不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回到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毕竟这首诗是苏轼写来赠予刘景文的。刘景文此时岁数已大,也算到了人生的冬天,然而只要保持着残菊般傲霜挺立的气节,仍然可以收获“橙黄橘绿”,仍然可以将人生的冬天变为人生的最美好季节。

由此看来,托物言志,激励刘景文,也激励自己,才是这首诗的宗旨所在。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升。

1.《苏轼冬景写的是什么的美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苏轼冬景写的是什么的美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4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