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绝笔诗为什么是《示儿》诗?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的爱国情怀是由当时的特殊时代所激发的,他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国家遭受生灵涂炭,就注定了陆游的人生坎坷伴随着他的一生,

年轻时,陆游为报国而报考功名,却被投降派秦桧排挤而功亏一篑。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 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即便仕途不畅,陆游也不放弃他的爱国情怀,他的爱国热情和才气依然得到上层阶级的认同。秦桧病死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

为国献策,表明收复中原之重要性。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 ,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 、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即便是在陆游入蜀作以后,还是念念不忘恢复中原。在作《平戎策》18年后,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中心议题还是"恢复中原"。

陆游的一生都深陷国仇家恨里,60年间他作诗万首,多为忧国忧民之作。所以在临终绝笔写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示儿》诗也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陆游给儿子、孙子的遗嘱,表达了他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他这首诗表明着告诉儿孙: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其实,陆游用自己一生的追求告诉儿孙,家国情怀,国为重,家为轻,有国才有家。只有实现了"北定中原",完成统一祖国才是最大的愿望。

在陆游去世七十年后,崖山兵败,南宋亡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这一天永远没有能够到来。但陆游的后人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不论为民为官,都做到了忧国忧民,正直忠贞。两个儿子均是有名清官;孙子陆元廷,为抗敌奔走呼号,积劳成疾而死;曾孙陆传义,与敌人势不两立,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在战斗中宁死不屈,投海自尽。满门忠烈,一家义士,就是对陆游的最大告慰。

2019年8月16日于艾墨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陆游为什么写示儿,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示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陆游为什么写示儿,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示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8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