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李颀在唐代诗名颇高,以擅长边塞诗、音乐诗享誉于世。在功成名就前,有一段离奇的经历。李颀生长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从小就过上了锦衣玉食般的生活。李颀因此结实了一群富家子弟,整日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不肖时日,弄得倾财破产。此时,李颀幡然悔悟、刻苦读书,在颍阳隐居10年,终于考取进士。

《从军行》是古乐府体裁,李颀为避讳,着一古字借汉皇年间的故事,来讽刺唐玄宗的所作所为。全诗节奏激昂而悲壮,讽刺意味浓重,以士兵从军打战的艰辛,衬托战争带来的苦痛,以及控诉战争的残酷,体现了李颀的非战思想以及爱国、爱民的情绪。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人起笔描述了士兵从军一日艰苦而繁忙的生活状态。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他就登上山峰观望察看报警的烽火台,监视敌情。到了傍晚的时候,他又牵着马儿,到河边饮水喂草,巡视边塞。从诗中可见,这个士兵的一天,既单调又枯燥,然而年轻的他,却要不断重复着这样的每一天。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到了夜晚,在昏暗之中,士兵们只听到阵阵风沙敲打着刁斗(古代军中煮饭和打更用的铜锅)发出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如同当年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一般,凄怨哀伤。诗人借用“公主琵琶”的典故,侧面地道出士兵内心的痛苦与悲伤。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诗人先是从早上、傍晚到晚上,这样一个时间顺序描写士兵一日生活的状态,接着诗人又开始渲染边疆的环境。军营驻扎在哪儿?眼尽之处,万里之内没有城郭,四顾皆是荒野,与大漠相连,更有雨雪时常相欺,可见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其艰苦和恶劣的。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紧接着,诗人又以胡雁和胡人,这两种生活在塞北的“当地人”,来衬托士兵。胡雁的哀鸣,夜夜从空中划过,引得胡人个个眼泪滴落。他们土生土长的人尚且如此,教这些外来的士兵,如何不悲伤断肠!这句当中,两个“胡”“夜”和“双”字的叠用,不仅加重了情感,还带来了语言节奏的变化以及烘托的艺术。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当年,汉武帝一道圣令,下旨封断玉门关,回绝了他们的罢兵请求。诗人借用这一故事,讽刺帝王的一意孤行,不体恤民情、不怜惜士兵的作法。这些士兵希望打战吗?不!他们不希望回家吗?想!可是,玉门关早已挡住了归路,只能跟着将军拼命奔波,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诗人的情绪,一直在叠加,只为抛出最后这一句。士兵打战的结果是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年轻的尸骨葬在荒野,只不过是为了从西域将葡萄送到汉家。这是多么沉痛的打击,劳命伤财的做法,结果只是为了一串葡萄!那些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没有人会关心,注意到这些战死的士兵!

编辑语:《古从军行》是李颀的名篇。这首诗先是从时间、背景、人物以及胡人、胡雁和公主的感受,来衬托士兵的命运,这种赋体诗的结构,使得诗句紧凑。另外反衬的手法,和结尾葡萄与士兵性命的对比,无不是加重了这首诗的艺术构成。与一般的边塞诗歌颂功绩不同,李颀的反战情绪,更像是一种无言的控诉和怜悯。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繁荣兴盛,离不开许多人的付出和奉献。其中,士兵的付出和牺牲当属最为光荣。他们用一腔热血、青春和生命,在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正是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才换来了我们家园的安宁和幸福。南城君谨以此文,向古代的士兵以及现代的每一个士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图片来源于网络)

1.《从军行全诗反映了什么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从军行全诗反映了什么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