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14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空爆炸试验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地面爆炸”试验成功6个月后成功。
高标准要求
1965年春节刚过,距离第一次核试验还不到四个月,空军团长亲自来到杭航某团驻地空,第一次将投放原子弹的任务委托给该团,并确认了正式和预备役部队。
这次核试验旨在光学投弹。机组人员既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也没有任何信息可参考,但投弹精度的要求提高了一倍。平时在靶心200米内投普通航空空炸弹是极好的,但是投原子弹这个标准不行。各种效应器,如房屋、桥梁、火车、武器、动物等,都是在试验场地区域的目标周围定期建造和放置,以测试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污染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所以要求在距离目标中心100米范围内投放原子弹,保证数据科学准确。
机组全体同志齐心协力,天上飞,地上练,白天投弹,晚上总结,摸索提高投弹精度的规律。在第一个月训练后的最后一次飞行中,他们投下了三枚训练弹,最后一枚落在了靶心35米的地方。大家对总部定的训练目标充满信心,就是连续三次在300米内投第一颗炸弹,然后保证投进200米圈,最后突击100米大关。
遇到困难
然而,天气是不可预测的。与惯例相反,大戈壁上的季风提前来了,西边高空,整天都是不好的气流。经过几天的飞行,轰炸训练的结果显示,图上的曲线向下弯曲,回到起始位置。在一次轰炸训练中,碰巧遇到剧烈的高空气流,但投出的两枚炸弹构造不好,结果落在靶心2000多米外,而另一枚却找不到。
轰炸训练的结果一直在下降。有一段时间,大家情绪不确定,出现了一些困惑。首长及时意识到了这种情况。该团副政委于福祥立即找到第一位飞行员李,与他交换意见。他们迅速统一了思想,坚定地声明不会更换正式单位,排除了内外压力,立刻稳定了士气。
当时飞机即将做定期检查工作,空机组人员集中精力学习了几天,冷静总结经验教训。大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轰炸精度的方法,部队更加团结,经验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成熟,轰炸训练的效果明显提高。
正式轰炸
5月14日上午,机组人员终于带着炸弹起飞了。起飞十分钟后,六名机组人员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他们似乎开始忘记一切。他们只是专注于操纵飞机穿过浩瀚的云海。西方,西方...
为了有把握地投下这颗原子弹,万无一失,轰炸程序提前确定,飞机要进入标记三次,搜索识别目标,粗略瞄准。
第三次进入时,通讯员孙兴福发出了“进入演员表场空轰炸”的请求,立即得到了地面指挥员程军副司令员的批准,关键时刻到了。
余福海趁着飞机转靶的机会,挺直了一直俯在眼前的上半身,靠在椅背上,什么也没想,闭上眼睛,平静了一会儿。
在轰炸入口,李把飞机交给于福海,说:“冷静点,瞄准很久。”余福海接过飞机的操纵杆,将瞄准镜中的十字准线牢牢按在目标的中心,开始做轰炸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要听写一遍,组员按照事先的分工检查并执行每一个动作。
爆炸时间定在10点整。
爆炸前七分钟,余福海报道:“打开轰炸总开关。”
爆炸前三分钟,余福海报道:“接通原子弹上的电源。”
爆炸前1分20秒,余福海报道:“打开自动轰炸机。”
“打开炸弹舱!”
9点59分10秒,余福海操作瞄准镜,使观察角度和轰炸角度准确重合,接通电路。原子弹从钩子里出来,飞机失去了重量,突然跳了起来。
余福海往外看时,乳白色的原子弹在太阳下直射向目标,他在瞄准镜里观察了10秒钟。十字记号仍然紧压着目标,没有任何偏差。李问:“怎么样?”余福海自信满满地报道:“没问题,你绝对可以投进去!”
“马上关上引擎盖!”李高兴地下令,并加大油门,将车速提高到每小时950公里,试图远离原子弹爆炸中心并获得最大的安全系数。
他们只是拉了拉驾驶舱玻璃上的防护罩,防止眼睛被光辐射伤害,一道强光闪过,持续了大概四五秒。火苗刚过,余福海就忍不住了。他摇了摇引擎盖,迅速看向目标。一个巨大的火球出现在目标空上,仿佛太阳已经落到了每个人的脚下。过了一会儿,剧组的其他同志都很惊讶,低下头。目标消失了,机翼下有一片壮丽的火海。黑烟不断从火海中滚滚而出,越聚越多,迅速上升。飞机飞离原子弹中心约19公里,冲击波来了,飞机剧烈摇晃,持续了六七秒,仿佛在成功地把大家送回去。
这是一次非常准确和成功的轰炸。地面雷达显示,原子弹爆炸时,距离靶心只有40米!(来源|读者日报作者|叶)
版权声明
除非另有说明,本期发表的所有文章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该号码将尽快删除。谢谢你。文章的观点不代表这个数字的立场。
1.《中国原子弹实验 中国首次空爆原子弹试验纪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原子弹实验 中国首次空爆原子弹试验纪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3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