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有毒,如何治疗中药的毒性,是目前中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就中药毒性的一些思考进行了探讨:
中药毒性是中药治疗疾病有效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于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最早的中草药《神农本草经》论述了中药的毒性。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源》中说:
"医书中最老的人,本草从神农开始."
《神农本草经》一书写于东汉末年,即公元前25年至200年之间。在这本书里,有365种中药,根据药物的毒性和疗效,有三种产品:
即上品120种,可以营养,“无毒”,可以长期食用;国货120种,能治病补虚,无毒或微毒,慎用;劣质产品有125种,专门治疗重疾。大部分有毒,不宜多服或长期服用。
在徐大椿的六种医学书籍中:
“大毒十治六,常毒十治七,小毒十治八,无毒十治九。五谷、肉类、水果和蔬菜可以喂到最饱,但如果不使用,就会伤害它们的完整性。没完没了,行如法律。”
并讨论:
“毒攻邪,五谷养,五果助,五鸟益,五菜充,合味补贫气。”
中医的这些理论,至今仍是中医辨证论治、指导用药的重要原则。
所谓中药毒性,就是药物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大部分毒性药物性质较强,会对人体造成毒副作用,一般使用量很小或极小。这些药物安全性低,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会对人体产生毒性,轻的会对人体造成损害,重的会对人体健康或生命造成严重的不可逆后果。这些药物必须在执业医师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切忌随意服用,如毒砂、芫花、附子、一品红等。
另外,以前有句话:“是三点式药”,就是药物有毒副作用。中医有“四气五味归经”的科学理论。中药的毒性反映了某些中药所含的“四气五味”的偏颇。药物之所以能治病,恰恰是因为药物的偏向性。换句话说,每种药物都有它的偏好。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如黄连、黄芩味苦性寒,作用为清热燥湿解毒,可治疗热相关性病;再比如干姜、附子,性热,温阳散寒,可治寒疾。传统医学认为:
“药可以治病,毒可以治病。所谓毒者,亦由偏闻。盖闻是,属五谷之食也。所以,保持人的正直。若闻有偏颇,药饵之属也。因此,对人的恶。人们都把它当成病了,阴阳比耳危害更大。要想挽回它的偏差,只有偏嗅的才能做到,正嗅的就没有它好。凡是能辟邪的,都可以称之为毒。”
在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上,一般在医生辨证常用的情况下,毒性较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较强,如巴豆、附子等;毒性很小或没有毒性的药物对人体作用缓慢,如麦芽、茯苓等。
甘草
但在中药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中药的毒副作用。如《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因其味甘而得名。其功能是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是一种缓解和调节的药物。甘草在中药处方中常用来调和各种药物的性质,起到协调作用。根据现有资料,如果剂量过大,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毒副作用,如腹部胀满或水肿。
◎人参
再比如人参,它的功能可以极大的补气生津,止渴,增强免疫力。根据医学起源“方药说”,徐大椿谈到人参,
“还有当太太,可以滋养,拯救危险。所以,如果邪要衰,就要用它来修,或者邪虽轻但正而精疲力尽,或者邪深或正气怯,就在抗邪药里...不是观察它是恶是恶,是虚是实,伴随着纯温的产品,它会弥补一切恶。轻的再也回不来了,重的就死了。”。
现有数据报告:
“服用适量的人参对身体的所有生理器官都有好处。如果服用过量,会对人的神经产生兴奋作用,或者会出现口鼻出血、烦躁等不良反应。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
中药的毒性与剂量是否合适有关
中药是一种多成分的天然药物。以前有句话叫“中药等于小复方”。可以想象,剂量不当会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现有数据报告:
木通成人用量3 ~ 10g,一次用量超过60g,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再比如苦杏仁,其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氢氰酸。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物质,能轻微抑制呼吸中枢,表现出止咳平喘的治疗作用;如果大量施用,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生苦杏仁一般用量在10 ~ 20g之间,说明无毒,超过20g则有毒。例如,最近有报道称,一名一岁女孩因一次口服20片生苦杏仁(约10g)而中毒死亡,原因是用药过量。
药品的特殊性在《药品管理法》中已有明确规定。特别要强调的是,毒性药物,使用得当,管理得当,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达到防病治病,挽救生命的目的。反而对人的健康有害,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后果。所以,药是特殊商品,要根据症状使用。千万不要盲目吃药。
中药的毒性与产地和采集时间有关
中药具有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品种多样、属性复杂的特点,既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中医讲究“道地药材”,比如芍药。,泽泻。,泽泻。,还有大黄棺。,等等。对于中药的采集时间,根据根、茎、叶、花、果、籽、整草,并根据其生长和成熟情况,严格按季节采集,以保证有效成分。俗话说:
“季药,淡季草”,“三月蒿四月蒿,五月柴”,
这些都是收获中药的经验。说明只有及时采集,才能实现药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由于历史原因,中药品种混乱。有的药物一个品种有多个名称,有的有同名异物。由于品种复杂,产地不同,药效和毒性也不同。据相关资料显示,中药关中约有36个品种,《神农本草经》被列为劣药。桂花是一种蕨类植物,产品种类繁多。其作用是清热化瘀,解毒杀虫。据考证,除绵马管忠外,其他品种均未发现有毒物质。再比如五加皮,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常用中药。中国古代本草记载的五加皮是五加科刺五加的根皮。过去在京津使用的刺五加是香加皮的根皮,主要产于河北等地。其作用是祛风除湿,强筋骨。据资料报道:刺五加分南北,刺五加属五加科,不含强心苷,无毒;五加皮(又名五加皮)属于Ramaceae科,含强心苷,有毒。
即使是同一种中药,由于药物的不同部位,其成分的含量和毒性也是不同的。比如苍耳全株有毒,但果实苍耳比全草有毒,幼叶比老叶有毒。因此,植物中药的采集时间可以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传统经验是:中草药地下部分的根和根茎一般在深秋至早春采集,这一时期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毒性含量较高;一般可取的做法是,在植株生长旺盛时,以及花末开花时,从茎、枝、叶中采集药材,因为此时有效成分充满整个植株,质量最好。
中药的毒性与环境污染有关
根据1994年《中药资源志》记载的药物种类,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中药资源主要来自植物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大量使用含有有机氯、有机磷等有毒物质的农药和含有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弃物、废水和废气,土壤、空气体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这些污染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药材,其中一些可能会长期存在于被污染的环境和植物中。HCH和滴滴涕是有机氯杀虫剂,它们在土壤中的降解和消失需要很长时间,前者需要3 ~ 10年,后者需要4 ~ 30年。比如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对中药材造成污染。
据报道,在× ×市对300多种中草药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有样品均有农药HCH残留,除吉林龙胆草和福建砂仁外,其余均有滴滴涕残留。据XX药检所对50种药材的70多批检查,砷污染较为突出,有的甚至含量较高。服用这种药物的人也会导致累积中毒和各种不良反应。
为了使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我国政府开始对中药实施GAP、GMP和GSP管理,以实现中药成分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应以有效的中药科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医疗技术经验,拿出中药质量标准。这个标准要严谨,起点高,也是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标准。
-中医思维
1.《贯众副作用 中药的毒副作用浅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贯众副作用 中药的毒副作用浅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1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