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馆用户:内燃茶馆

事情的原因是这样的。笔者由于业务原因,需要在广东增加一辆廉价工具车,这辆车预算在8千到5万韩元之间,没有7人座位的乘客需求,但偶尔需要更大的行李箱来满足装载需求。考虑到这辆车的未来是谁都开的那种,还必须同时满足可靠、维护成本低、油耗低的条件。毕竟三天2、2、2、2、2、2、2、2、2、2、2、2、2、顺便说一句,另一个硬指标是自动挡。

这段时间考虑的车型可以说相当多种多样。还见过早期Frima、Tuan 2.0、东南菱信、奥德赛RA6、三菱Grandy、甚至标准T30等走私品成分混合的进口SUV。最不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也见过欧宝塞非利,但买这个完全没有希望回本。(莎士比亚)。

事实上,五个版本的Prima是我以前最想要的。作为前323车主,我对323的驾驶经验非常迷恋,这辆DARFRIMA正是在323的基础上制作的。(David Assell,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1.8 4AT是一种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配置,02-04年早期的型号也有大量的进口零部件。五个独立座位,空间很大,后排桌板之类的室内设计上下可见,似乎不是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廉价车。(威廉莎士比亚,模板,读本)几千块就能买到车的状态,一两万块就能充分满足车的条件。

但是,这些车龄老、价格低廉、没有感情、承载能力强的车活到今天,往往命不太好。汽车日常身份的一半真的是“卡车”。几代人都见过常年被忽视的状态。(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本》)我想提高预算,买一辆车况好的正经家用普拉马,但在当地找不到1:30的维度。……。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尼桑俊。作为国内销量惨淡的MPV,这车没有存在感。但是日产低价汽车平台的大空间似乎完全符合笔者的要求。最终,这个品牌的廉价滑板车让人放心。所以我花了一天时间在二手车市场上拿下了2007年的日产准一,看车时的简单试驾也证明准一本身相当符合笔者的要求。(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当汽车超过一千公里的时候,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些相对较小的人的尼桑牌面包车。(莎士比亚、尼桑牌、面包车、面包车、面包车、面包车)

2007 NISSAN Livina Geniss L10 1.8AT

俊当年是东风日产的独立车系,但你出去的话,80%的人会认为它是余威。因为俊本来就是女威的衍生品,销量堪忧,很多人不熟悉这辆车。(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新闻))要想说故事,首先要从女威开始说。

为什么是大号威威?

2006年,吕伟/俊在我国发表。日产历史上,韩国选拔的第一辆新车型,也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廉价车——日本根本没有。这两件东西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单款/长款,但那时候东风日产的产品目录上确实是两个独立的车型。(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俊逸的产品寿命末期,销量不好,悲惨地是致威车型,2010种余伟镇二板实际上是俊安。(莎士比亚,坦普林。)

印度尼西亚市场的Grand Livina后火车种更换了CVT化妆包,长江女威实际上在其他市场一直销售到2020年,一直在销售不变的常青树。

吕伟/俊逸脱胎于日产和雷诺共同开发的B平台,熟悉的野田达、卢贤日,当时的雷诺克利奥都出生在这个平台上,当年属于新平台。(莎士比亚,《北方新闻》)。

比起近十年畅销的余威,俊逸在国内没有那么成功。但是实际上,俊从2006年末开始在国内正式上市,2007年,规模更小的吕伟较晚进入市场。

威次长4178毫米搭载了迄今为止的HR16DE 1.6升发动机,构成非常逆本。低配车型连电动后视镜、后座枕头都看不到,高配的后座可以折叠4/6分,摔倒后有巨大的楼梯。但是,凭借7.98万人的起始售价、日产品牌和充足的空间,当时余威抓住了下沉的市长/市场消费升级机会的——.78万人,买了省油的日产汽车,装满了5个人,然后又有了一个大行李箱。(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中国品牌尚未发迹,其他出资汽车。

价格并不算低的年代,骊威卖不好就奇怪了。

笔者大一没车开的时候,也曾租过手波骊威,那时就觉得这车十分廉价

骊威和骏逸的差异并非仅仅拉长了24厘米的车身并再加了一排座椅。和骊威HR16DE引擎不同的是,骏逸在国内搭载了一台代号MR18DE的1.8升自吸引擎,在当时属于非常新的引擎,最大功率126匹马力(5200rpm),最大扭矩174N·m(4800rpm),与后来天籁的MR20引擎血缘密切。而骏逸身上的各种配置也是骊威顶配都见不到的,日产当时对这车堆砌配置非常疯狂,但考虑到近两倍于骊威的售价也不算意外——笔者这台次顶配车型指导价16.18万。

在其他市场,骏逸以Grand Livina——"大骊威"的名字自居,并有1.5、1.6、1.8三种动力配置以供应不同地区。而在国内,骏逸不仅只推出了最高动力配置的引擎,还疯狂堆砌了在当时看来极高的配置,此外还在手动挡车型上给了当时非常稀罕的6MT,看起来诚意十足。结合早于骊威上市的时间,我认为东风日产当年是对骏逸寄予厚望的。

坐着还不错

从外面看起来,骏逸廉价车的气质非常浓郁,仅仅185mm宽的面条胎让回本儿范儿得以进一步提高,跟高级丝毫不沾边,但好在还算顺眼。1690mm这个很窄的宽度数据加上简单的侧面线条,让实车看起来似乎有近五米长,但实际上只有4420mm。比骊威长出来的24厘米全加在了屁股上,没错,俩车轴距一样。

虽然外面看起来廉价,但当你拉开可以无匙进入的车门进到车内,会感到十分分裂:

这车配置为啥这么高?

首先,骏逸的真皮座椅皮质绝对好评,手感细腻,软硬适中,褶皱包裹非常具有高级感,某夜店风1.5排量行政级轿车的皮质我觉得甚至不如骏逸。前排座椅还算可以,形状和坐垫长度都没什么问题,头枕在日常驾驶中也能给人不错的承托,但是安装在主驾驶座椅上的折叠扶手放到最低还是很高,人机工学比较应付。

大屏不是原厂,方向盘皮后包

中控台的设计跟骊威一模一样,但是多了木纹装饰、木纹方向盘、自动空调、双座椅加热、一键启动这些与它定位看起来十分不符的配置,再高一个配置甚至还有自动大灯。

但仔细看,主驾驶座椅高低不可调,主驾驶遮阳板连镜子都没有,中控台统统硬塑料,加上开起来的质感,你会发现骏逸其实就是在廉价车的底子上给你硬怼了一些高端配置以追求2006年的"豪华感",骨子里还是个廉价车。

四门门板褶皱皮包裹很到位,很有老派日系高级车的味道

作为一款七座MPV,虽然车身并不大,但是这车的静态乘坐体验还是可圈可点的。

后排座椅同样宽大舒适。图中主驾座椅已经调至最后(我的日常坐姿...),后面还是可以正常坐人的,略高的坐垫位置能让腿很好地舒展,中央扶手也是骊威身上不存在的东西。此外,骏逸的二排座椅可以调节前后及靠背角度,可以向后半躺休息,长途行车单论乘坐体验还是不错的。

第三排的头枕被我收起来了

令人惊喜的是,这样一款4.4米长的车,第三排竟然可以正常坐人。笔者身高180cm,能坐进去,第二排往前稍稍的话完全能应付短途,但是要谈有多舒服就是耍流氓了,跟宝骏730的第三排差不多。但笔者有位身高不到一米七的男性朋友,表示骏逸的第三排坐起来跟GL8第三排差不多,这或许就是令人羡慕的身高红利吧。

但不得不提的是,这样一款带自动空调的七座车,后面竟然找不到一个出风口。在炎热的广东,坐第三排宛如酷刑,这点绝对差评。

五座状态下,后备箱空间平整巨大,且第三排座椅后面地台里还有一个能打开的储物格,空间利用率确实可以。如果放倒第二排座椅,进深就更大了,而且是全平的,骊威就没做到全平。

七座状态下,后备箱足够塞两个20寸行李箱,考虑4.4米的长度这表现已经相当可以了。

在静态方面,骏逸在廉价车的底子上堆砌了这么多的配置,加上座椅、空间以及空间灵活性,我认为是相当不错的。然而,开起来的感觉可远远没有这么好。

法产

熟悉日产的朋友都知道,90年代末,这家企业因为疯狂扩张正赶上石油危机,所以快完犊子了,到99年因为雷诺的入股才得以存活。而后,随着戈恩主导的成本削减计划逐步推进,我们逐渐在日产的一些新产品上看到了低成本化的影子。

一款新车型的开发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雷诺99年入股,等到联盟步入正轨并有双方合作的新车型诞生之时已经过去了几年时间。而骏逸正是脱胎于日产和雷诺联手打造的B平台,可以看做日法合作结晶的第一批车型之一。

心中自有VTEC

骏逸这台1.8引擎搭配4AT波箱,在日常驾驶工况下的表现真的不错。低转速区间很轻快,动力响应非常不错,波箱无论在平顺性还是响应速度上以今天标准来看都不算差。虽然绝对动力肯定不强,但是整体能给人营造一种佛系驾驶很跟脚、开起来很轻松的感觉。油门轻轻下去,液力变矩器马上把转速滑高一点,这种顺滑好开的体验在2006年推出的车里面真的可圈可点,所以考虑到定位,我认为骏逸在动力总成方面完全可以给好评。

但与此同时,高低不可调且扶手角度怪异的主驾座椅让你觉得有些别扭,方向盘自然也不能前后调节,惨绝人寰的底盘质感和静谧性也会让人对这车的印象大打折扣。

虽然转向手感说得过去,指向性和阻尼都比较舒服,不会让人摸不清轱辘在哪,但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廉价车的架构,骏逸的底盘真的很差。

哪怕是细小颠簸,这车也会让车厢里的人清晰地感受到,但那种感觉又不是硬碰硬,是那种经过过滤但滤不干净的不适感,较大颠簸后桥又会有忽忽悠悠的余震以及横向摆动。因为加长了屁股,骏逸的动态表现又会让人感觉多了个累赘,车身跟随性非常不理想。搭配四条185mm的轮胎,正常路况调头都能滑起来,有时候会让人有种非常性能的错觉。

就算考虑到定位和售价,骏逸的底盘也属于差。日常驾驶毫无底盘质感可言,非常单薄廉价,弯道里车身循迹性也不好,185mm的轮胎完全抓不住地,风大点120kph巡航也要时常修正方向。

令人惊喜的静态体验和动力总成表现,加上令人失望的车身动态体验,让我对骏逸的感受也十分分裂,木桶效应非常明显。但考虑到这车的设计年代,这一切其实并不难解释。

我感觉骏逸的种种表现,似乎就是日、法、中三方在当时日产车型上做手脚的直观体现。优秀的空间利用率和动力总成标定似乎是日本人做出来的;而法国人则把这车的成本控制到了极致,廉价的底盘质感和185mm的轮胎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国产化之后的定位原因,中国人又往上加了一堆配置,但堆砌配置的原则同样遵循低成本路线,座椅加热和自动空调相对低配车型都不难实现,而给主驾驶座椅加多一个高低调节,可就涉及更多机构了。以上这段是我的云猜测,我对这个观点不负责。

你说它是骊威无脑拉长吧,它还给了你骊威没有的1.8引擎、更多的配置和更好的空间灵活性,也显然动了心思。但有了这么多配置,却在座椅、遮阳板、轮胎上扣扣索索,底盘也确实差。种种表现,让人觉得骏逸是一个非常怪异的车......

提一下油耗,高速6-7升左右,市区10-11升。因为目前车里的机油是我其他车用剩的高粘度5W-40,日后换原厂建议的5W-30有望进一步下降。

现在值得购买吗?

值。

虽然骏逸当年售价高昂,但今天的残值其实就比同年份的骊威贵了几千块。如今两三万就能买到这样一台还没到一年两审岁数的日产七座MPV,如果不看那些近二十年车龄的老旧车,这个价格买自动挡MPV其实也没什么其他靠谱选择。

动力总成体验可以打高分,省油耐用开着顺手,养护成本低廉,空间灵活多变。虽然细节配置和底盘有很多缺点,但一辆2006年发布的车有如此表现,我认为已经算可以了。只感叹这车生不逢时。如果晚几年登场,再把堆砌配置的心思放在底盘质感上,骏逸或许就能名留青史。

1.《【东风日产livina】大杯李伟——日产第一次报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风日产livina】大杯李伟——日产第一次报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3046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