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其实一度被称为合作供应商,奥迪总部搬迁已经传闻多年,当年奥迪经销商集团(其实是一汽在背后推进的)和德国奥迪战役的那一年达到顶峰,据我所知,此后几年一直在悄悄推进。17年前后,需要最开放思维的市场部搬到了北京。
最终,德国人还是成功的把整个销售事业部搬离了长春,一直认为,这是必要的,对奥迪的未来也是有好处的,从过往的经历里,找到几个认为重要的理由(视角所限,也就只能到这个层次了):1、人,最终还是因为人。东北的年轻人大量外流是大家都知道的,尽管有一汽这个撑起长春甚至吉林半边天的企业集团,尽管一汽大众是一汽所有业务板块里最挣钱的,尽管奥迪是一汽大众盈利能力最强的事业部,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未来有想法的年轻人,你能不能忍受在一个政府机关似的所谓合资品牌里靠熬年头和组织斗争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更何况,很多时候,家里没有点背景,根本不可能赢过哪些一汽子弟(人家从小就楼前楼后的长大,内部各种拜把子兄弟,关系错综复杂);你能不能忍受一个城市里除了你所在的公司,基本没有国际化的商业和企业,成长的路径被牢牢固定在有限的几条路径上(这些路径没一个不靠关系能走到底);所以,大量外招的非一汽子弟费劲儿挤进了这个头部品牌,几年后要不就和那些老员工一样的做派,要不就离开了。。。这种内部繁殖似的组织结构,可想而知工作的效率是啥样的。10-15年以前的那波老奥迪人,有很多真的是见过世面,有想法了解行业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借了市场大爆发东风让自己品飞起来的概率,但是这几年,随着一汽内部各种调动和调整,已经鲜见懂品牌懂战略的人了,都是被眼前的KPI蒙着眼镜往前走的;
2、对合作方的严重无视:不知道从哪年起,从哪件事儿起,绝大多数的一汽员工都开始对德方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要求充满了不屑,可能是因为奥迪的全球销量全靠一汽奥迪的中方销售网络支持吧,所有一汽奥迪中方的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对德方的意见视若无睹,甚至故意唱反调,例子我见过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但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轻蔑,我真是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是,中国的市场好,救了奥迪,但是,汽车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是高度依赖产品力的行业,一汽奥迪哪都好,就是没有自己的产品,牛气啥呀,私下里听过不少德国人对这种情况的抱怨;
3、耐人寻味的大环境:这个真的就不说了,大企业病和“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各种影响因素都能找到真实案例,亲眼见过一个充满斗志、正能量满满的年轻人,一年以后油腔滑调、不务正业的巨大变化,还能说什么,离开长春,才能离开这个大环境,才能找到一些新鲜血液,让奥迪这样的品牌重新振作起来吧。
不想吐槽谁,不想抹黑谁,只是经历过的那些事儿,让我和决定搬迁的某些人有共同的想法,离开,才是拯救。至于什么新能源的发展,在我看来,只是附带好处而已。
希望奥迪越来越好
1.《【第三视角奥迪怎么样】从第三方视角看奥迪总部迁往杭州的必要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第三视角奥迪怎么样】从第三方视角看奥迪总部迁往杭州的必要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328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