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乘坐大巴出行、出游的经历,大客车曾经是城际出行和旅行的首选交通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出行工具的多样化,市场对于大巴车的需求已经逐年萎缩。数据显示,客车2021年终端销售34.9万辆,其中,大客3.84万辆,中客3.5万辆,轻客17.85万辆,专用客车9.72万辆,除了轻型客车维持增长,其它种类的客车销量均出现10%以上的同比下降,行业处于低谷期。
事实上,从2014年的销量顶峰60.69万辆至今,客车市场销量连续7年下降,当下的客车销量与曾经最高点相比已经跌去接近一半,将之形容为“市场严冬”并不过分。与此同时,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客车行业朝着头部聚集的马太效应要远强于乘用车行业。例如,2021年销量前三的企业,宇通客车(41828辆)、厦门金龙(50699辆)和中通客车(10048辆)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其中宇通客车以34348辆的成绩占据6米以上大客车市场份额的36.86%,这在乘用车市场是难以出现的情况。
不仅是销量下滑,利润的下滑更令行业承压。从企业公开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来看,宇通客车、亚星客车、中通客车、安凯客车和金龙汽车这5家主流客车上市企业,仅2家实现了盈利,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只有宇通客车1家实现盈利。在销量上与宇通不相上下的金龙客车,却在利润率上大幅跑输,为亏损5.9亿元。对此金龙汽车表示,2021年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综合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受疫情影响,客车行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市场竞争激烈,同时受公司客车产品结构变化,人民币升值,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所致。”
对此,行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客车行业属于弱周期行业,行业总量不仅取决于居民出行总量和出行结构,也受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影响。受疫情反复、新能源补贴政策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等影响,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显示,国内大中型客车行业需求总量同比下降15.31%。”
另外,高铁的发展让人们的城际出行和中长途出行多了一项新选择,大巴车无论是在效率、速度和舒适度上都要逊色高铁一筹,因此大客车市场需求萎缩有了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现实令客车企业意识到必须朝着新能源化、小型化、个性化定制的方向发展。不少客车企业紧跟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低碳化、轻量化等技术发展趋势,形成了相应的领先技术和产品优势。例如,宇通客车完成了10-18米宇威全系列纯电公交产品布局及12米新能源公路产品上市;智能网联产品Robo-bus分别在郑州、广州、南京、长沙等地开展示范运行。
面对已经到来的2022年,不少企业还是抱有乐观态度。他们预计,2022年座位客车市场量较2021年将有一定幅度提升,客运、旅游、团体用车均将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车型结构上,受客运、旅游车需求的个性化、小型化趋势影响,预计中型车占比将会增加。
此外,在海外市场,我国客车企业依然占据很大一部分市场。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刚性需求释放,整体行业需求有所恢复。宇通客车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预计未来部分国家政府基于重启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会加大出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且随着疫情常态化和出行管制放松,客运、团体及公交细分市场需求继续呈现复苏态势。同时,基于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新能源推广力度,新能源客车需求预计将快速增长,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市场存在新能源客车的批量订单机会。
客车业要练“内功”迎挑战
——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
连续多年的销量承压,给客车行业未来发展笼罩了一层迷雾。究其原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对记者表示:“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因素,叠加疫情对公共出行影响未得到缓解,导致客车销量持续下滑。虽然我国客车行业发展比较特殊,内外部环境、主被动因素影响均存在,但是因势利导、加紧面向新技术的转型升级始终是行业发展的首要动能。”
困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叶盛基介绍,业绩承压的原因主要是由内外部环境构成。在外部环境方面,包括大众出行工具多样化,城市公共交通转换期已过,疫情导致政府采购减少和旅游出行需求减弱,国内市场采用招标形式,致使企业之间相互竞价,海外市场金融风险和交付风险仍然较高,新能源补贴退坡等。
而内部环境因素则包括市场分散(客车制造门槛低,且有地方政府隐形保护,导致优势企业难以占领外省市场);无核心技术(客车制造零部件大量采购,无核心技术支持,导致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几乎没有溢价);转型升级慢(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下,客车产业处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快速转换的新阶段。但由于研发、设计、推广等资金不足,导致无法实现快速转型)三大原因。
叶盛基预计,客车行业缓解仍需两到三年乃至更长三到五年时间,疫情对客车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抗疫的情况将左右市场的稳定;随着产品转型,客车业也将打造新的市场;技术的不断积累使产品更具有核心竞争力;积极的国家政策也将助推氢燃料电池车等产品的市场推广。
在危机中,行业也需要看到机会,生产适销对路的客车产品是企业破局的关键。叶盛基指出,尽管大客车的市场需求在逐年下降,但从数据上看,客车产品“大变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专注于抢占9座市场,需对短途运输、旅游运输、专线运输等方向产品进行重点研发。“目前我们市场上高附加值的客车产品还是稀缺,此外乡镇交通对客车的需求度高,但是这些适应乡镇出行的客车产品普遍档次不高,支线道路交通运输的质量亟待升级,因此这也是客车企业下阶段可以着重发力的方向。”
另外一个方向则是顺应时代的新能源化和网联化。由于目前我国客车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率还不高,因此,叶盛基建议相关企业完善自主研发能力,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如智能网联、氢能源等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从市场驱动转型为技术驱动,不断提升质量水平,提高品牌效应,增加产品溢价。”
最后,客车的广阔天地应该放眼全球。叶盛基认为,相关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各种国际合作模式,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行业发展模式逐步由市场营销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核心链条延伸,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抓住海外推广补贴新能源汽车的契机,加快国内新能源客车“走出去”的步伐。
1.《关于2014各省汽车产量我想说连续7年市场“萎缩”,客车业反转之路多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2014各省汽车产量我想说连续7年市场“萎缩”,客车业反转之路多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333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