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波
我父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师的一名普通士兵。每当他向我们讲述70年前抗美援朝硝烟弥漫的岁月时,他总是一脸凝重和激动。“我们的第47军是一支优秀的军队,具有进攻和防守能力,”我父亲自豪地说。
说起四十七军,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红军独立一师、红军长征先遣队、南泥湾第359旅“战斗并生产”,到解放战争时期,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洗礼,是南下攻打川东、湘西的强大力量。
我父亲叫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仙溪镇甘孜西村人。他参加了47军418团的土改,不过是协助湘西,然后徒步从荆州北上长沙到湘潭,再经武汉集结在东北丹东,1951年3月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新义州。父亲因为年纪小,个子不高,上了初中,被安排到47军140师做打印机和机要文员。
第47军进入朝鲜战争,移交给第140师。6月22日上午,美骑1师5团一个加强连和一个坦克连在十多架飞机和两个重炮群的支援下,向140师419团3营占据的230.4高地发起了进攻。美国骑术第一师不是骑兵,而是一战后的美式机械化部队。是美军的王牌师。战斗开始后,美军先是炮击,然后扫射,投掷凝固汽油弹,把230.4高地变成了火海。美军认为,在如此密集的炮火轰击下,这个小小的高地不可能有生命迹象。当这些自以为是的美军爬上阵地时,士兵们立刻从小隧道里钻出猫耳朵洞,对美军进行了迎头痛击,美军甚至爬下了山。在这场战斗中,第140师发明了地道战的雏形,以抵御敌人的炮火轰击。7月3日,时任志愿军代理总司令的陈赓向各路军队推荐四十七军的经验和做法,导致了上甘岭的“坑路之战”。
1953年初春,在临津河西岸,第47军司令部制定了“以攻为守,屡战屡胜”的作战方针。按照这个原则,140师418团团长陈友明命令4连、5连组成夜袭队,向高王山敌阵地发起进攻。这时候父亲主动要求去前线作战,师部批准他去418团部当通讯员。团长陈友明给了他这个“命令”。
父亲记得那是二月中旬的一天,天气忽冷忽热,四周都是残雪。他一路小跑着,穿过凹陷不平的袁野,走过泥泞的稻田,在泥泞中挣扎,来到杂草丛生的扎坑,及时交付了“命令”,同意留下来参加夜袭。夜幕降临,父亲跟着四连副连长杨登临带领的二排,一起摸上了高王山的一座山峰。敌人哨兵正要开枪时,杨登临瞄准射击,打死了他。他们迅速穿过铁丝网。不一会儿,战士刘兴民在山峰上插上了红旗。与此同时,其他三支部队紧随其后,很快,另一面红旗在第二座山上飘扬...
第二天在明,鲜艳的军旗在几个阵地上飘扬。看到阵地被志愿军占领,敌人出动飞机和大炮轰炸了几个阵地。父亲来不及躲在隧道里,就被美军炮弹的弹片击中,扎破左腿,血流不止。夜袭击毙敌人150余人,俘虏敌人6人,缴获重机枪7挺,自动步枪、卡宾枪20余支。
47军是以打防御战著称的英雄军队。他们往往把防御战变成进攻战,把被动战变成主动战,创造无数奇迹。老土山战役是他们创造的奇迹。老土山,又名上浦方东山,素有汉城门户之称。1952年6月6日以来,志愿军第39军与美军等多国部队多次激战。阵地五次易手,直到47军141师423团主攻,攻占老土山。为了清除障碍,腾郭明和其他五名士兵趴在铁丝网上作为桥梁,并让他们身后的士兵踩自己。除了张福祥幸免于难,其他四名士兵都英勇牺牲。
47军总书记毛峰写的电影《英雄儿女》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场景。志愿军奋力进攻阵地后与美军激战,战士滕书明在鸣响爆管时与美军同归于尽。他也是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老土山的胜利促使美军坐回板门店的谈判桌。美军总部发言人表示:“老土山之战是继上甘岭之后又一场最激烈的战斗。”
我父亲告诉我,带领四名士兵建桥的滕郭明是湘西人。在对美军的秋季攻势中,和他一起参军的湘西麻阳418团战友陈桂桥也在366.8阵地捡到手榴弹,与10多名美军同归于尽。原第四十七军第一百三十九师政委严曾说:这些湘西战士特别能打。我师415团在苏宁前线与敌同归于尽的25人,大部分也是湘西兵。
1953年春,父亲在战场受伤,回国治疗。受伤痊愈后,他于同年9月第二次返回朝鲜。这时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父亲来到140师艺术团当文艺兵。直到1954年9月16日,他按照志愿军总部的要求凯旋回国。
“金达莱”在过去的70年里蓬勃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一直以身为抗美援朝志愿兵和47军成员为荣。心还在,感情没变!
1.《临津江 山河无恙 英雄不朽 ——又听父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临津江 山河无恙 英雄不朽 ——又听父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6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