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这样转化“后进生”——摘自《给老师的36条建议》
原作者|李镇西镇西茶馆
这篇文章最初是由李镇西总统创作的。这是李镇西主席的个人微信官方账号“镇西茶馆-ID:镇西茶馆”首次被授权发布
一个
嗯,当你问及“后进生”的转变时,你是在寻找合适的人。因为在我三十六年的教学经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和“后进生”打交道的。我曾经在一所普通中学工作,教过所谓的“差生班”。所谓“差班”,就是把全年最差的孩子集中起来。而我自愿做这个班的班主任。这和道德无关,只和利益有关。换句话说,不是我有多高尚,而是我想研究什么。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后进生”都是科学研究的对象。通过研究他们,可以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等于职业幸福感。直到我待的最后一所学校,武侯实验中学,那里的学生也很差,我们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被市区的名校录取。但我当校长的时候也当过班主任,真的很享受和“熊海子”打交道。
我教过的学生有多差?估计超出你的想象。我高中的时候,有同学被别的学校开除,然后他们家长来我班。连他妈都说孩子“没救了”:打架,和黑社会打架...学生第一次见我,直接说:“除了不吸毒,我什么坏事都干过!”其他初中生,成绩差,觉得自己没上过小学,每次考试成绩几乎都是个位数,也是个坏习惯。重点是班上没有一个这样的孩子,而是一个群体。但最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达到了我的理想目标,但确实有进步。
于是我说,你问我怎么改造“后进生”,我找对人了。当然,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照搬的,每一个“后进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不敢说我的方法能适合你,但既然你问我,我就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供你参考。
二
“后进生”,有时候我们更直接的叫他们“差生”。但是,有人说“差生”是歧视性的。好像一说“差生”,就被贴上了“后进生”的标签。其实“后进生”不也是一种标签和表征吗?看起来语气应该是轻松的,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一个或者一部分同学不优秀,一直表现不好,成绩不好。因此,一些老师或专家发明了很多名字来称呼这样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有潜力的学生”、“等待优秀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等。然而,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掩饰。不管叫什么,老师对这类学生的理解是明确的,就是“差”或者“落后”。
其实,“好”与“差”,“先进”与“落后”都是客观的、动态的存在。所谓“客观”,就是你不叫它存在;所谓“动态”,就是“差生”或“后进生”,可以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先进”和“优秀”。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里胡哨地改“发明”这个名字,不如动动脑筋,研究如何善良,如何转型。
所以我认为“差生”这个词是可以用的,但不应该作为称呼,而是用来分析研究的。你什么意思?就是不能用它直接称呼学生,比如:“哎,穷学生,过来,我跟你说。”但我们在研究学生情况时,可以在文章中使用这种说法,甚至在班会上分析发言时也可以使用。我不认为这是对某些学生的“歧视”。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不是怎么称呼,而是怎么对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中,在谈到这样的学生时,他用的是“难教的孩子”。我觉得它的意思类似于“差生”、“后进生”,但他强调的是“老师难教”,但为什么“老师难教”?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学生“穷”吗?但是,尽管“教起来很难”,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放弃,而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和这些孩子打交道,一边爱他们一边研究他们。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不是冷静的分析,而是情感的投入,是全心全意的实践:与学生摸索,与学生结缘。作为一名校长,他已经研究儿童几十年了。他为大约3700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能说出178名“最难”学生25年的曲折成长过程。凭借如此惊人的投入,苏霍姆林斯基在改造“困难儿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觉得这一点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
谈到这类学生,我在和老师聊天的时候偶尔会用“差生”这个词,但更多时候,尤其是在写作中讨论的时候,我经常用“后进生”这个词。所以今天和大家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用了“后进生”这个词。
三
你说教育的前提是爱,但你就是爱不到后进生,看到他们就心烦。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不得不说你“心烦意乱”是因为你用大人的眼光看他们——我认真备课,你不认真听讲,不仅不认真听讲还在课堂上捣乱;我辛辛苦苦教你,你总是乱写作业,每次考试都是一张白纸;因为你我每次的平均分都比同年级其他班低,教学成绩上不去,评选拔上不去,在领导同事面前还是抬不起头...所以越想越生气,当然是“不爽”。
感觉不解决苦恼的问题,就无法面对后进生,也谈不上对他们好,更谈不上改造他们。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老师自己先“转化”自己。你自己“改造”了什么?转型——其实“转型”——自己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改变心态”,就是改变自己的视野。在另一种什么视野里?改变孩子的眼光。
是的,如果你换个角度看他,也就是从后进生的角度看,你的心情可能就不一样了。你不仅会觉得这些孩子不仅贫穷,而且可敬——
是的,他们听不懂课,但他们总是准时到校做一件事,就是听他们听不懂的课。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如果你是我,你能做到吗?大人们听一个无聊的报告都会觉得很惨,但是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里遭受着残酷的精神折磨——听一节完全听不懂的课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他容易吗?他?作为老师你有这种毅力吗?
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得到了什么回报?是老师的训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责骂——这都是我们所谓的“以人为本”教育给他们的“礼物”。教育的人文情怀——教育应该包含的最起码的人性和人情,在这里消失了。但是,面对斥责、嘲讽、谩骂,他们从不气馁、沮丧、悲观、绝望。第二天,他们仍然带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教室。他们依然开朗,对老师有礼貌,对同学友好。当他们回家时,他们仍然叫“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你有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吗?这么多年,媒体经常报道哪个学生又自杀了。自杀的学生中有一个——甚至一个——后进生吗?可以上课睡觉,抄作业,交个空白考试,大不了挨顿臭骂。为什么不享受这样美好的生活,自杀呢?你说后进生对生活有这么乐观豪迈的态度,有吗?
四
还有,你什么时候见过后进生讨厌你?是的,他有时候可能会反驳你,但是事发之后,你可能还在生气,但是他忘了,他遇到你的时候,还是叫你“好老师”。经常听老师说,毕业后能经常回来看老师的都是那些在学校经常被老师骂的后进生。不管后进生在学校被老师怎么骂,甚至有时候被冤枉,这些孩子回到母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骂他最多的班主任。你有这么宽广的胸怀吗?试想如果被校长骂了,你能受得了吗?那不是记一辈子了吗?
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后进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但是长大了,就成了个体户,做生意,经常发财!我学生时代的老板很多都是后进生,这让我在班上气得要死。他们自然没有少受到我的责骂,但是过了十几二十年,他们都“摇醒”了——不管是做房地产还是做餐饮生意,反正各自的行业都做得不错。在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个险恶的社会,商场是怎么兴衰的,人生的起起落落是怎么过来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至少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很优秀!其实仔细想想,他们那超强的抗挫折能力不就是我们老师在学生时代反复申斥、责骂、罚站锻造出来的吗?都说“恨铁不成钢”。没想到钢也能炼成这样!
牢记这一点,我们可能不如后进生老师!表面上看,他们是愤怒的,可怜的,但实际上,他们是可敬的,令人钦佩的!
你说,你还能恨他们吗?
你可能会说:“我不恨他,但我不能改造他。”
在我看来,“转型”永远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第一,不是所有后进生都能转化。没有人能保证所有后进生都能绝对的转化,因为一个人的转化需要共同的努力,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的各种力量,还有自己的上进心和毅力等等。教师只能各尽所能,或者尽可能影响和调动其他积极力量改造后进生。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敢说任何一个后进生都是可以转化的。第二,任何一个学生的转化程度都不是绝对平等的,有的可以转化为优秀甚至优秀,有的可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当我们意识到“转变”是相对的,就可以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甚至放下自己的负罪感。
当然,对于负责任的老师,我们绝不会因为这个“亲戚”而放弃甚至放松对这些孩子的责任和努力。无论如何,做总比不做好。
你还问我,是不是有人说“优秀老师眼里没有差生”?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吗?
五
关于转化后进生,很多优秀的班主任都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之前的作品中也有详细的论述,比如《爱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等等。无论是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还是笨拙作品中的一些做法,都只能供你参考,不能绝对照搬。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这个学生的方法也只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真的没有公式。
不过,我想告诉你一些我的经历,或许可以启发你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后进生的转化,我在实践中更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情感倾向。
当然,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但确实很重要。老师对后进生真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几乎从小学开始,后进生就被斥责、嘲笑、虐待,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该以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予他们精神关怀,帮助他们建立人格尊严。关于如何给这样的学生以爱,很多人已经说得太多了,我想你也不是一无所知——有时候不是我们“懂”还是“会”,而是我们“要不要”。只要我们愿意,总能找到方法和途径去爱后进生。
我想强调的是,这种爱不仅仅要来自老师,更要来自集体。也就是说,不要让一个后进生只是觉得老师爱他,而是让他觉得全班都爱他,班里所有的学生都没有抛弃他。甚至有时候,老师也要有意识地掩饰自己对后进生的个人爱,悄悄转化为对这个学生的集体爱。
举个例子。开学一年后,我刚刚组织班上的学生坐在教室里讨论新学期的计划。这时,站在教室门口,我看到教务主任远远地向我走来,后面跟着一个学生,很沮丧。主任走近我时,大步向我走来。当他来到我面前时,他悄悄地对我说,“我已经在你的班上安排了一名复读生……”刚才那个学生已经走近了。我赶紧打断导演,大声对孩子说:“哦,是新同学!欢迎!”我想让孩子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师对我很热情。
然后,我把学生领到教室门口,兴奋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听到我热情的语气,学生们立即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并欢迎我。
因为新同学突然来我班,教室里没有他的桌椅。但是我不能让他一个人站着!这时我可以充分调动前排的一个同学:“请暂时和旁边的同学坐在一起,把桌椅给新同学,让新同学先坐下,好吗?”我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会这样说。但就这样,新来的学生只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因为他看到,正是在班主任的动员下,学生们才放弃了自己的桌椅。我决定让同学主动让出自己的桌椅,制造一个又一个让出桌椅的场景。
于是,我仿佛对自己说:“哦,我的新同学还没有桌椅呢!”这其实是一种暗示,因为我和孩子在一起很久了,他们彼此已经有了默契。听到我叹气的孩子们理解我的建议。几个孩子举起双手急切地说:“用我的桌椅!”他们站了起来。几个孩子的动作“提醒”了其他同学,“用我的”和“用我的”的声音在教室里嘈杂地响起,几乎全班都站了起来。我“不得不”把我的新同学带到前排的一套桌椅前。
这一幕显然很感动新同学。下课后,教务主任特意跟我说,孩子素质差,学习差,自卑,需要我多加注意。我说,你放心吧,我和我班都会关心这个同学的。后来学生上课阳光,热心集体事务,各方面都有进步。这些进步有很多原因,但集体对他的温暖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六
第二,唤起向上的信心。
后进生从来不缺乏自卑,他们往往缺乏的是自信,尤其是向上的自信。换句话说,缺乏自信是他们落后的原因之一。所以,唤起自信是转化后进生的切入点之一。
每当我觉得后进生听不进我的话,或者对我百依百顺,但其实过了一段时间,我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对他不留痕迹,我就问自己:“我的话是不是点燃了他内心向上的欲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进步欲望和信心时,他们的进步才能出现和持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后进生的转化,就是不断地试图唤起他向上的信心。当然,教师唤起后进生进步信心的前提是对孩子有无限的信心,相信每个后进生都有向上的志向。
要唤起向上的自信,首先要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优点时,他才能进步。所以最近20年,每当我接触到一个后进生,第一次说话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他:“你有什么优点?”但不幸的是,我问的孩子几乎都是这样的——一开始,他们很困惑,似乎在说:“什么?我还有优势?”然后低头沉思,仿佛在努力挖掘自己的优点;最后我抬起头尴尬的说:“没有优势。”但是如果我问“你的缺点是什么?”学生经常不假思索地流利地说出自己的缺点。
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只知道自己缺点却不认为自己有优点的孩子!
学生不会说好话,我自然会启发:“怎么可能?没有一个人没有优点。这个优点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你爱你妈妈吗?”
“爱!”学生马上回答,用一种奇怪的表情看着我,好像在说:“我怎么连妈妈都不爱呢?”
我笑笑:“你看,你有孝心,那不是优点吗?”
就是这样。受到我的启发,孩子会慢慢说出“我是从走路上学来的”、“我经常在家扫地”、“我愿意帮助同学”、“我擅长乒乓球”、“我同情弱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贫瘠的土地,而是孕育良好思想道德萌芽的沃土。所以,老师的责任在于,先把学生头脑土壤里的每一颗幼苗找出来扶正,让它不断生长,最后用自己的缺点排挤掉杂草。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丽萌芽”。这是后进生信心的来源,也是进步的动力。
七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
所谓“教育”,从来就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想说,所谓的“自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审视、评价、表扬和激励……另一方面是学生集体的积极氛围影响了一些消极的学生或一些后进生。后者并没有引起更多教育者的关注。
班主任要善于引导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个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对这个学生的集体表扬、鼓励、关心、帮助。我说的复读生来我班后,我建议学生给他桌椅,这是一个成功的集体舆论引导。但那只是爱的表达。其实在表扬或者鼓励方面,也可以把集体舆论变成对后进生的一种爱心教育。
这种引导不仅要让全班同学在遇到具体困难时表现出“帮助”的态度。那种帮助更多的是老师的意思。老师们要从这门课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努力营造一种充满温情和正气的班风。这种风气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某些情况时自动形成一种力量。这个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
十多年前,我是一名班主任。开学第一天,我给孩子们说了一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班的培训:“让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推荐意大利作家阿米库斯的感人小说《爱的教育》。当然,通常也有点点滴滴的引导。总之,我们班真的很温暖。毕业前一个月,每天下午放学,从6: 30到8: 30,学生都要上晚自习。一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数学老师对我说:“李老师,昨晚我发现你们班很多同学晚上自习后都没有回家,而是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后来我才知道,最近你们班有22个成绩优秀的同学自愿留下来,给另外22个成绩差的同学一对一辅导。”我很惊讶,因为我没有动员成绩好的学生去做,这是他们自愿的行为。再者,我特别感动。这22个积极帮助同学学习的优秀学生真的很优秀!当然,我有点放心了。虽然我没有专门在学生中组织这样的学习辅助活动,但毫无疑问,这也是我近三年班级作风建设和舆论引导的结果。被帮助的22名学生中,有很多属于成绩差、成绩差的所谓“双差生”,但他们在毕业前感受到的是整个群体的温暖,而不是李小姐一个人的关心。所以,他们所获得的精神力量,远远不是我一个人所能给予的。
转化后进生是我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让他们处于集体的注视之下,让他们随时感受到来自全班的温暖或期待的目光。
八
第四,允许重复。
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不希望后进生一次次犯同样的错误——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们经常批评甚至责骂屡违纪的后进生:“昨天犯错了,你不是说要改正吗?你今天为什么又做了?你写的检讨我还有!你说的真不算数,说话比放屁还难听!”
我理解这些老师的感受,小时候也是这样。我看不到学生屡次违纪。但是三十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复读是后进生的特点。仔细想想,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有什么区别?不犯错?不,优秀的学生也会犯错!但是优秀的学生偶尔也会犯错,而后进生往往会犯错。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比如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有时可能不交作业,但前者偶尔不交作业,后者往往不交作业——这自然是后进生。所以复读应该是后进生的重要特征之一。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老师就会理解,甚至允许它重复。这不是纵容,而是包容和期待。有了这种包容和期待,我们会更加冷静平和,面对后进生的时候眼神会柔和很多。这种柔和的眼神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信任,进而在心里接受而不是拒绝老师的帮助。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再也不会要求学生永远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连大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反而尽量希望学生犯的错误越来越长,越来越长,最后逐渐克服一些坏习惯。
九
第五,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我从来不认为学生只能一味的被欣赏,对于取消所谓的批评无原则的“欣赏教育”,我总是抱着质疑的态度。问题不是批评还是表扬,而是面对一个特定的学生,要研究他缺少什么,更需要什么。
好,我们来看看后进生。他们犯了错误,当然要受到批评,即使犯了严重的错误,也要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但是在批评的同时,也不应该放弃表扬。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从来不缺乏批评,但相对来说,他们得到的表扬要少得多。是因为他们没什么好夸的吗?不,是我们的偏见阻止我们发现他们的优点。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提议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其实榜样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第一,人无与伦比,一味的鼓吹谁向谁学习,太简单了,看不到人的进步,仿佛学习谁就能成为谁;在我的班级里,从来没有一个后进生成为向我班优秀学生学习的“奇迹”。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什么一定要向别人学习?我们需要的是发现每个人的精神优越感或尊严的制高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在每个人身上找到创造性劳动的独特源泉,帮助每个人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让他看到、理解并感受到人类对自己的骄傲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坚强的人,一个捍卫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斗士。”
但是,赞美的力量确实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尊严,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任何一个听到别人真诚地赞美自己,而不是虚伪地赞美自己的人,都是绝对幸福的,都是很有自信的。我们老师不也一样吗?我们的学生呢?一般来说,鼓励和表扬越多越好。每次听到真诚的赞美,信心都会增加一分。我们得到的赞美越多,我们的信心就会越强,它的力量确实是无限的。当然,我说的是实事求是的赞美,而不是牵强附会或虚假的所谓“赞美”。
我曾经教过一个由后进生组成的班。可以想象,这个班里没有两个后进生。除了严格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我的“法宝”就是表扬这个班的学生。当然,这种赞美也尽可能转化为集体的赞美。那时候我每个周末都会在全班进行一次“公投”,就是让全班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一周进步最大的同学。得票最多的前十名,我得问问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也认为这十个学生进步很大,那么我就给这十个学生两个奖励:一是周末带他们去公园或者野外玩,这是我和孩子最开心的一天;一种是给父母发好的新闻单。所谓的“好消息报告”是我开学的时候打印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填写学生的名字。“好消息列表”是这样写的-
XXX同学家长:您好!
你的孩子XXX这周在学校表现很好,进步很突出。特此通知,请鼓励他,并建议给他适当的物质奖励。
感谢您在教育方面的合作。我们期待孩子们不断进步!
班主任李镇西
我要求拿到喜讯报告的孩子一定要带回家给父母签字,周一返校的时候把父母签字的喜讯报告还给我,我会留着。期末我会再做统计——那时候我会根据好消息报道的数量给有关同学颁奖。另外,每个月我都会邀请连续三次以上收到好消息名单的学生家长参加我们的班会,在班会上表扬学生,感谢家长。
别看这小小的好消息单,它的威力确实无穷。孩子很开心,就不用说了——很开心的在给父母的好消息报告上签了字,很自信的要求他们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父母也很开心,很感动。他们告诉我,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不断被批评,经常带回不及格的卷子和书面评语让家长签字。班主任经常打电话给家长投诉,要求他们“严厉管教”孩子。如果班主任让家长“来学校”,他们更害怕。他们非常不愿意去上学,但必须去。现在孩子带回家需要签字的不是复习而是好消息报道。他们被告知要上学,而不是“配合教育”,而是要和孩子一起享受表扬的荣誉。这也是对父母的极大鼓励。他们会更积极地与班主任合作。
当然,仅仅靠表扬转化后进生是不够的。教育怎么可能这么简单?但是,经验告诉我,表扬在对付后进生方面真的很厉害。
十
第六,暂时降低要求。
这里暂时降低要求,我的意思是不要把后进生的要求一下子提那么高,不管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如果要求后进生升天,他肯定会失去信心,因为他不能升天。相反,如果要求适当降低,他可能会急于尝试,一步步进步。
说到“允许复读”,我说后进生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改正自己多年的坏习惯。所以要给他们一个“过渡期”,就是降低他们的要求,但一定要向好的方向前进。
那年高一,我发现一个男生在抽烟。如果我年轻,我会大发雷霆,“命令”他再也不要抽烟。但那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有20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老老师了,我知道如果我要求学生,他根本做不到。更有甚者,学生说他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抽烟,已经习惯了。所以我耐心的和他聊了几句,让他真正明白了中学生吸烟的坏处,首先不是道德,而是健康。交心的过程持续了很久,两个人都是真心的。最后我对他说,我不要求你戒烟一次,但是你要为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每天或者每周减少吸烟量。他仔细想了想,说第二天告诉我。我觉得他的态度只是说明他是认真的,真心想改掉抽烟的坏习惯。
第二天他跟我说他以前一周两包烟,现在准备争取一周一包烟。这样做之后,减少量,争取一周半包烟;然后每天争一根烟...我同意了。我说:“我不能天天看着你。你的毅力和良心只能监督你。然而,如果你在任何一周内实现了你的承诺,请告诉我,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不做也没关系。下周开始。我相信你!”另外,我告诉他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更不要在课堂上吸烟,影响不好。
计划开始的第一周的周末,他兴奋的跟我说“我做到了”,那一周他只抽了半包烟。我也很兴奋地鼓励他:“继续!坚持!”但是第二个周末他没有报告这个好消息。我知道他打不过自己,但我也没理他。第三周周末他还是没来报喜,我还是等啊等。第三周的周末他又来报喜了……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他终于告别了抽烟的坏习惯。现在学生已经参加工作了,从来没有抽过烟。回学校看我的时候,我也对我说:“要不是高中李老师帮忙,我现在可能还在抽烟!”
改变坏习惯需要暂时降低要求。学习呢?同样如此,也是为了暂时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后进生学习不好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他们的学习基础极其薄弱,学习习惯也很差,当然学习兴趣也几乎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能要求他们马上冲到前面。
在我那本笨拙的书《爱与教育》中,我讲了如何先降低后进生的学习要求,然后慢慢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再来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建议你找出来看看。简单来说,我是根据不同后进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成绩,不同程度的降低要求。或者减少工作量,减轻工作难度;或者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有个人特色的作业;或者干脆不布置作业,而是让他抄关于知识的段落...一个学生虽然是初二,但知识储备只相当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完全是在听天书,考试只能白交。然后我会让他上课看小说,然后让他抄小说,让他慢慢冷静下来,逐渐让他进入学习状态。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具有普适性,但将学习要求从一个人降低到另一个人,是一个普适的原则。遇到考试的时候,我会给这些同学特别的指导——其实所谓的“指导”,就是偷偷给他们漏答的题目,第二天给他们要考的题目,让他们反复练习。结果第二天考试结束后,他们很兴奋的对我说:“李先生,你昨天给我的复习题我练了,今天考对了!”我说:“对,老师说反复练习,考试就能做对题。学习就是这样,就这么简单!”曾经有老师担心孩子怎么可能通过中考?我问,你不这样,你孩子能过中考吗?我当时的目的不是如何让这些孩子通过中考,而是如何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尽可能的增长知识。其实这样做的效果至少保证了自己在课堂上可以坐着不动而不影响到其他人,而且有些同学后来真的对学习有了信心,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很明显,转化后进生的方法不仅仅是我说的,很多老师都有丰富的经验。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你所面对的“一个”学生的100%。所以转化后进生,主要还是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这其实是一个科研过程。如果你每天都和一个或一群后进生打交道,只要你有耐心,善于思考和总结,过几年你一定会成为转化后进生的专家——你要知道,这就是后进生的“培养”和“提升”!
1.《后进生 李镇西:我是这样转化“后进生”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后进生 李镇西:我是这样转化“后进生”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800546.html